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0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9年夏天和1980年9月,我们相继在广东省普宁县和博罗县的芝麻田中发现了芝麻变叶病。这种病害俗称“芝麻公”。其最大特点,即花柄拉长,花瓣转绿,柱头伸长,长出叶子,整个植株矮化,叶子变小丛生,节间变短(图1)。不能结籽,完全丧失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灰飞虱接种传毒,证明玉米粗缩病毒在玉米中引起粗缩病症,在小麦中引起“绿矮”病症,在水稻中引起黑条矮缩病症。这一方面揭示了小麦“绿矮”病的病原本质,也说明玉米粗缩病毒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可能不止相近而是同一病毒。在玉米或小麦病株的粗抽提净化液中,可见到三种完整程度不同的病毒质粒:(1)完整的病毒,直径70~75毫微米,A突起高11毫微米;(2)去除一层蛋白外壳的直径65毫微米的亚病毒质粒,具有B突起;(3)经胃蛋白酶处理,去除两层外壳蛋白的核心,直径约45毫微米。这种质粒与简单球状病毒类似,很可能是有第三层对胃酶稳定的蛋白外壳。在抽提液中,特别是根部的抽提液中还有管状碎片,其中完整的病毒质粒排列成行。在小麦或玉米病株超薄切片中,可见到直径66毫微米的病毒质粒分散于原生质中,或与亚病毒质粒共存于病毒质体中,或藏于管状结构中。在灰飞虱唾液腺的超薄切片中,也可见到成堆的或在管状物中排列成行的完整病毒。  相似文献   
3.
花生丛枝病普遍发生于海南岛花生种植区,在崖县、儋县大田中更为常见,俗称“花生公”。这种病害,国内过去认为是一种病毒病,但无正式的研究与报道。在国外,对花生丛枝病也仅推测是由类菌原体(MLO)引起的病  相似文献   
4.
用大鼠的在体膈肌局部索曼(Soman)中毒法,观察了乙酰胆碱酯酶(ACHE)在运动终板的再生和肌接头传递功能的恢复过程,以及肟类药物(HI-6)对两过程的促进作用。提出终板 AChE 活性与高频间接刺激(100次/秒)引起膈肌强直收缩幅度有一定的关系。中毒早期(30分钟以内)HI-6对索曼抑制的膈肌终板 AChE 有一定的重活化作用,并能相应地恢复肌接头的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5.
前文已经报道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培养的新生大鼠搏动心肌细胞感染柯萨奇B_2病毒后,细胞超微结构有明显病变,而中药黄芪对柯萨奇B_2病毒感染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所致心肌酶-乳酸脱氢酶及谷草转氨酶的释放,细胞搏动的停止等均有保护作用(待发表资料)。本  相似文献   
6.
7.
1978年3月、7月、8月,在广东省普宁县的柑桔黄龙病病树上取样进行包埋切片,电镜观察。结果在病树叶脉筛管细胞中见到了类菌质体病原,形态不一,大小为60~700毫微米,双层膜的厚度为20毫微米左右。对病树加压注射盐酸四环素后,病状得以减轻,以至消失,长出新梢表现正常,提高了座果率,果实大小和品质正常。  相似文献   
8.
脊索动物门尾索亚门的海鞘(Ciona intestinalis)肌肉中可抽提出副肌球蛋白,该蛋白对有机溶剂稳定并能在低离子强度环境形成纤维状晶体。海鞘副肌球蛋白纤维状晶体长度可达200微米,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负染后的样品,具有横纹结构,横纹的总周期在150~160毫微米,其中包含有93与60毫微米的亚周期,另有若干细节在8.1与8.6毫微米左右.我们尚未见到海鞘和文昌鱼的副肌球蛋白之间有何免疫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9.
柑桔黄龙病病原体及其对抗生素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3~9月在广东省普宁县和杨村华侨柑桔农场,采典型的黄龙病株的春、夏、秋梢,用电子显微镜检查叶脉韧皮部组织,在筛管细胞内发现多型性的类菌原体~*(MLO),大小为60~700nm。质粒内含物中有纤维状核酸物质存在。双层膜厚度为20nm左右。病株除存在类菌原体外,尚有线状病毒质粒。在病株树干注入盐酸四环素,类菌原体出现萎缩、变形,聚集崩坏现象,注药后病情受到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发生于甘肃省敦煌县的玉米条纹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害。对病叶进行包埋切片和抽提纯化、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在病叶组织细胞内或抽提纯化汁液中,均可见到大量的弹状病毒质粒。切片中质粒大小为43~64×150~220毫微米,抽提纯化的质粒大小为70~80×200~250毫微米。从弹状病毒质粒大小,既不同于小麦丛矮病毒,也不同于玉米花叶病毒的弹状质粒,可能是一种新的侵染玉米的弹状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