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1.
环境雌激素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环境雌激素(ecoestrogen) ,是指能够扰乱动物内分泌活动 ,生理活性与雌激素较为相似的动物体外化学物质 ,包括人工合成化合物以及植物天然雌激素 ,由于目前所发现的干扰动物及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有机化合物绝大多数都具有激素特征 ,因此通常又将环境激素称做“干扰内分泌化合物”(endocrinedisruptingchemi cals或endocrinedisrupters)。环境激素问题只是在最近几年才引起世界关注 ,但由于环境激素污染范围广、影响大 ,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更直接 ,目前 ,西方国家将环境激素问题与臭…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球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恺  董德明  林卓  沈万斌 《生态学报》2012,32(9):2900-2909
净初级生产力是当前生态足迹改进研究的重要突破口。针对传统能源足迹存在着忽略多数土地的碳吸收贡献、碳吸收能力界定不清等不足,提出了基于全球平均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单位质量能源的生态足迹空间构成中,前3位依次为海洋、林地和草地,分别占28.32%、27.25%、21.77%。单位空间占用面积的能源热值由高至低依次为电力、气态、液态和固态能源,分别达2.11×106—9.76×107、108—116、88—99、68—72 GJ/hm2。对各类能源生态影响的判断均较传统方法乐观,这是综合考虑全球各类土地和水体碳吸收贡献的结果。基于全球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反映了能源消费的空间占用平均水平,有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方恺  朱晓娟  高凯  沈万斌 《生态学杂志》2012,31(12):3160-3166
电力碳足迹旨在测度发电过程中所引起的生命周期CO2排放水平.本研究从地球碳循环的角度入手,在综合大量研究数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电力来源的碳排放特征,结合地表覆被的碳吸收能力,分类测算了全球平均电力碳足迹当量(即单位电力消费量所产生的生命周期碳足迹),并实证分析了2000-2008年全球电力碳足迹的构成及变化.结果表明:煤炭类火电(以下简称煤电)、石油类火电、天然气类火电、水电和核电的全球平均碳足迹当量分别为131.3×10-6、95.8×10-6、56.6×10-6、38.8×10-6、1.9×10-6 hm2·(kW·h)-1,火电特别是煤电的环境影响显著大于水电和核电;2000-2008年,全球电力碳足迹由730.7×106 hm2增至1101.8×106 hm2,其中火电占比由60.0%增至68.1%,煤炭取代石油成为火电碳足迹的主要构成部分,而水电和核电占比则分别降至30.7%、1.3%;全球电力结构总体趋于劣化,平均碳排放系数由265.8×10-3kg·(kW· h)-1增至315.4×10-3 kg·(kW·h)-1,火电特别是煤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力碳排放的强度与规模.  相似文献   
4.
CO2排放承载力计算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恺  沈万斌 《生态科学》2010,29(6):558-562
针对现有生态足迹未考虑CO2排放承载力的问题,从碳吸收角度将净初级生产力与生态足迹法相结合,构建了CO2排放承载力计算模型,据此对吉林省近15年的CO2排放承载力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1994~2008年,吉林省人均CO2排放承载力从2.0345hm2减少到1.9504hm2,呈先升后降波动变化趋势。在CO2排放承载力构成中,林地、耕地、草地是主体,三者合计占89.54%~94.43%;草地变化最大,从0.5692hm2减少到0.1857hm2,降幅达67.38%;低生产力土地面积和草地面积均与人均CO2排放承载力呈极显著相关(R2=-0.806、0.716),低生产力土地扩张和草地退化是人均CO2排放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CO2排放承载力模型反映了自然环境对能源废弃物的消纳能力,符合区域资源禀赋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刈割频次对白三叶能量分配及构型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4~ 10月 ,在亚热带高山人工草地 ,通过生长季割 2、4和 7次的刈割试验后发现 ,不同刈割频次对翌年白三叶能量分配、构件密度、分枝数量及分枝角度影响显著 .随刈割频次的增加 ,白三叶匍匐茎的能量分配递增 ,分别为 42 .8%、44 .9%、47.7% ,而单位长度茎所含能量递减 ,分别为 13 .0、12 .2和 11.1kJ·m-1;叶密度、茎密度、分枝数量及节间长度出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 .提高刈割频次后 ,白三叶的分枝强度由 15分枝·m-1递增到 2 3 .7分枝·m-1;分枝角度由 49.5°递增到 60 .2° ,从而提高了白三叶种群在刈割干扰下对土壤微生境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