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了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以洛氏鱥幼鱼[(6.98±0.01) g/尾]为研究对象, 以鱼粉、棉粕、豆粕及菜粕为蛋白源, 配制成蛋白质水平为24.98%、30. 02%、34.99%、40.01%和44.98%的5种等能、等脂肪的配合饲料, 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 在试验条件下, 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 洛氏鱥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其中34.99%和40.01%组洛氏鱥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及增重率显著高于24.98%组(P<0.05); 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 洛氏鱥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其中40.01%组洛氏鱥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24.98%组(P<0.05), 但与30.01%、34.99%和40.01%组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折线回归分析得出, 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89%时, 洛氏鱥的特定生长率最高; 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6.11%时, 洛氏鱥饲料效率最高。洛氏鱥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其中, 40.01%组洛氏鱥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24.98%、30.02%、34.99%和44.98%组(P<0.05); 而洛氏鱥肌肉中粗脂肪含量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其中, 40.01%组显著低于24.98%、30.02%和34.99%组(P<0.05), 但与44.98%组差异不显著(P>0.05)。洛氏鱥肝胰脏的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其中40.01%组洛氏鱥AKP、ACP、SOD和LZM活性显著高于24.98%、30.02%、34.99%和44.98%组(P<0.05); 洛氏鱥白肌中RNA含量和RNA/DNA比值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其中40.01%组洛氏鱥白肌中RNA含量和RNA/DNA显著高于24.98%、30.02%、34.99%和44.98% (P<0.05)。通过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可知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6.10%时, 洛氏鱥白肌中RNA含量最高; 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91%时, 洛氏鱥白肌中RNA/DNA比率最高。在洛氏鱥配合饲料中, 最适宜蛋白质需求水平为34.99%—4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玉屏风加苍耳子散加减方(YCD)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2019年我院3~6岁11例RRTI患儿,随机分为YCD治疗组6例,泛福舒(OM-85)治疗对照组5例,分别收取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和治疗3月的粪便,同时选取同年龄段的44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并收取粪便。所有标本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YCD和OM-85治疗RRTI患儿病情变化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并预测菌群功能。结果 YCD治疗RRTI患儿4周至3月的疗效好于OM-85(P<0.05)。RRTI患儿与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有显著差异(P<0.001)。RRTI患儿肠道菌群在治疗前后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正常儿童(P> 0.05),但治疗后的组间差异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YCD治疗前后的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属、嗜血杆菌属、梭菌ⅩⅣa属、副拟杆菌属、芽殖菌属的相对丰度变化与YCD疗效规律协同并与功能代谢通路相关(r>0.5,P<0.001)。其中,拟杆菌属、副拟杆菌属和芽殖菌属分别为治疗4周和3月的核心菌属。结论 YCD可以调节RRTI患儿肠道菌群失衡来改善患儿病情,尤其在疾病后期为RRTI患儿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化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和健康儿童进行比较。从微生态的角度分析HDMTX化疗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互关系,为微生态制剂用于HDMTX化疗副作用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并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该领域应用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以便推广应用。方法收集36例HDMTX化疗前后ALL患儿及36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粪便标本,并提取目标细菌DNA,用分子生物学专用分光光度仪进行DNA的A值测量。用细菌的16S rRNA/DNA序列设计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引物,行常规PCR完成细菌的定性,然后取准确定量的两种细菌DNA,经系列稀释后做荧光定量PCR,制作出标准曲线,待测样品同时进行荧光定量PCR反应,并和标准曲线进行比较,获得各样品中两种细菌的量。结果HDMTX化疗ALL患儿的肠道菌群与健康儿童比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患儿化疗前1天、化疗后第3天、化疗后第7天和对照组儿童的粪便标本中细菌的A260值分别为(2436.3±768.6)、(1496.5±577.1)、(1966.6±598.3)和(3479.3±870.5)ng/μl;患儿化疗前1天、化疗后第3天、化疗后第7天和对照组的肠道乳酸杆菌数量的对数值分别为(8.10±0.43)、(6.73±0.45)、(7.45±0.43)和(9.12±0.50)ng/μl,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对数值分别是(6.62±0.4)、(5.96±0.42)、(7.02±0.42)和(7.52±0.43)ng/μl。对照组和ALL组,ALL组化疗前和后,大便标本中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对数值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HDMTX化疗ALL患儿肠道中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在HDMTX化疗治疗过程中,采用微生态制剂,调整细菌比例,使肠道内益生菌的数量尽快恢复正常是必要的。16S rRNA/DNA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临床细菌定量分析中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不同季节腹泻病患儿粪便菌群变化和分析微生态制剂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70例不同季节腹泻病患儿粪便,用革兰染色法检查菌群,根据细菌的形态分为杆菌和球菌两大类,根据杆菌或球菌菌群数量的多少分为 、 、 三种等级。按腹泻者的病程对急性腹泻病和迁慢性腹泻病患儿粪便菌群检查统计分析。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急性腹泻病和迁慢性腹泻病患儿。结果:容易发生腹泻病的小儿年龄在4—24月。腹泻患儿粪便菌群总的变化趋势为杆菌不是以 为主,而是以 — 为主,球菌 — 占有一定的比例。急性腹泻病住院治疗时间短,而迁慢性腹泻病住院治疗时间长。结论:腹泻病患儿粪便菌群总的变化趋势为杆菌明显减少,球菌增多或相对增多,提示腹泻患儿的确存在肠道菌群的紊乱。急性腹泻病患儿的肠道菌群紊乱,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易调节,病程短;而迁慢性腹泻病患儿的肠道菌群紊乱,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较难调节,病程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