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瓦氏黄颡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在长江中游嘉鱼至新滩口江段采集的瓦氏黄颡鱼标本,对其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以脊椎骨为年龄鉴定材料,胸鳍棘和耳石作为对照材料。透射光下,脊椎骨上较宽的暗带和较窄的亮带相间排列成同心圆环,一个暗带和一个亮带构成一个年轮。2—7月形成新年轮,脊椎骨上不存在幼轮。雌、雄鱼的脊椎骨半径与体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L_♀=6.95 131.46R-10.12R~2,L_♂=18.06 113.64R-1.70R~2。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方程分别为:W_♀=1.85×10~(-5)L~(2.98),W_♂=1.69×10~(-5)L~(2.55)。雌鱼为等速生长,雄鱼为异速生长。雌、雄鱼的生长存在差异,1龄后雄鱼生长明显快于雌鱼。雌、雄鱼适宜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_t=300.88e~(-1.67e~(-0.42t)),W_t=511.77e~(-4.98e~(-0.38t)),♂:L_t=415.15e~(-1.96e~(-0.33t)),W_t=777.53e~(-4.92e~(-0.32t))。雌鱼体长、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分别为1.22龄和4.22龄,雄鱼分别为2.04龄和4.98龄。  相似文献   
2.
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中不同网具采集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网目为0.500和0.776mm的筛绢分别制成长度为1.5、2.0和2.5m的弶网、圆锥网和纺锤形网,采用网箱式、滤过式集苗桶和非滤过式集苗桶3种集苗器,于1998年5-6月在长江九江江段进行了采集仔鱼效果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弶网采集的数量最少,纺锤形网采集的数量最多。不同长度网具采集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但长度为1.5m的圆锥网所采集仔鱼的规格明显小于长度为2.0和2.5m圆锥网所采集的。用网口面积分别为0.38m~2和0.20m~2的圆锥网组与不同类型集苗器进行比较,所采集仔鱼的数量和规格均没有差异。不同网目网具所采集仔鱼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但网目为0.500mm圆锥网所采集仔鱼的平均规格显著小于网目为0.776mm圆锥网的。综合比较,以网目为0.500mm的纺锤形网的采样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3.
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研究了长江中游嘉鱼至新滩口江段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性腺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4-7月性成熟系数较高,为繁殖季节。雌、雄鱼的肥满度和脂肪系数在繁殖前和繁殖后各出现1个峰值,繁殖期出现最小值。绝对繁殖力为1088-19765(粒),平均7728±4093(粒);相对繁殖力为23-88(粒),平均55±16(粒)。绝对繁殖力与体长、体重和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体重与绝对繁殖力的关系最密切。群体性比接近1:1。属一次性产卵类型。两性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为补充群体占优势的繁殖群体。  相似文献   
4.
高寒草甸植物碳氮组成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Isoprime100,对采自黄河源区典型高寒草甸和人工改良草地的主要植物进行了碳、氮组成及其稳定同位素丰富度测定,判断植物光合类型,探讨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富度对草地植被演替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58种主要植物碳元素含量在28.64%~51.55%之间,氮元素含量介于0.89%~4.04%,δ13 C值变化范围介于-29.50‰~-24.69‰,δ15 N值介于-4.57‰~8.32‰。(2)不同样地植物碳含量的大小顺序为人工草地(45.54%)未退化草甸(43.18%)轻度退化草甸(42.18%)严重退化草甸(39.68%),氮元素含量顺序为未退化草甸(2.30%)人工草地(2.28%)轻度退化草甸(2.13%)严重退化草甸(2.10%),表明草甸退化会引起植物碳氮含量的降低。(3)未退化草甸、人工草地、轻度退化草甸和严重退化草甸的δ13 C值依次为-25.63‰、-26.57‰、-26.76‰和-27.91‰,δ15 N值依次为-0.63‰、0.32‰、2.76‰和0.26‰。研究认为,黄河源区高寒草甸和人工改良草地的58种主要植物均属C3植物,没有发现C4和景天酸代谢(CAM)植物,低的年均气温可能是制约该区C4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植物δ13 C值随草地退化程度加剧而逐渐降低,但δ15 N值的变化无规律性趋势。  相似文献   
5.
色林错裸鲤的年轮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文描述了色林错裸鲤 (Gymnocyprisselincuoensis)的臀鳞、背鳍条磨片和耳石磨片上的生长标志及特征 ,指出色林错裸鲤臀鳞上的繁殖痕迹 ,以及耳石磨片早期生长中出现类似月周期的生长阻断、光镜下透明带中日生长增长的减少甚至消失等现象与色林错裸鲤的繁殖习性及多变的高原环境相关。在 5种年龄鉴定的材料中 ,以耳石磨片上的轮纹特征最为明显、清晰且规律性强 ,是最好的年龄解释材料 ,而鳃盖骨和脊椎骨上都只能观察到少数几个轮纹 ,并不适合用作年龄鉴定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长鳍吻鮈的种群特征及其物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2007年对长江上游攀枝花、宜宾、合江、木洞、万州江段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FiSATⅡ软件)对长鳍吻鮈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长鳍吻鮈的体质量与体长的关系式为W=8×10-6L3.1577;用Shepherd技术拟合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L∞=530.5mm,K=0.21a-1,t0=-0.5a;根据Pauly经验公式得出自然死亡系数M=0.24,以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总死亡系数Z=2.67,捕捞死亡系数F=2.43;种群补充模式表明,长鳍吻鮈每年5—9月为主要补充期,开发率E=91.2%,长鳍吻鮈处于资源过度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7.
长江武穴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聚焦于揭示鱼类的产卵与仔鱼阶段的时空分布特征,如产卵持续时间、产卵场位置,其研究结果对渔业资源科学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长江水系是我国淡水鱼类最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之一,包括四大家鱼、鳊、铜鱼等多种重要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长江中游鱼类的早期资源现状, 2017年和2018年5—7月在长江干流宜都断面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采样网具包括弶网和圆锥网。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21120粒和仔鱼2123尾。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 鉴定鱼类5目9科37种。其中, 鱼卵有29种, 仔鱼有27种。2017年和2018年通过宜都断面的鱼卵径流量分别为124.45×108粒和101.07×108粒, 优势种为四大家鱼和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 仔鱼径流量分别为16.43×108尾和8.29×108尾, 优势种为贝氏?和寡鳞飘鱼(Pseudolanbuca engraulis)。根据发育期和流速分析, 四大家鱼鱼卵来源于三峡大坝下游至宜都断面之间的产卵场, 仔鱼来源于三峡大坝以上的产卵场。与2009—2010年相比, 2017—2018年通过宜都断面的鱼卵径流量增大了85.3%, 尤其是四大家鱼的鱼卵径流量与2005—2012年相比增加了约13倍。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显示, 流量和流量日变化对产漂流性鱼卵密度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2017—2018年仍有大量的鱼卵和仔鱼补充到长江中游江段。与历史数据相比, 三峡大坝下游宜昌江段鱼类产卵规模有明显的增加, 可能与长江中游四大家鱼亲鱼增殖放流和生态调度等保护措施的实施有关。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长江中游的鱼类资源, 建议除了已经逐步实施的长江全面禁渔措施之外, 还应恢复江湖连通, 保护和修复长江中游河漫滩生境, 继续开展重要经济鱼类亲本放流, 以及开展生态调度。  相似文献   
9.
以标志物对长江上游漂流性鱼卵漂流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4月7日在长江上游重庆江津-珞璜31 km的江段采用标志物对自然条件下大流量河流漂流性鱼卵的漂流方式进行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在流量稳定的情况下,在同一投放点投放的标志物的平均漂流速度具有显著差异,标志物在河流中的漂流密度以高峰值和低峰值相间的方式出现,高峰值随漂流时间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在水平方向上标志物的分布以主流水域的漂流密度高于缓流水域,缓流水域未采集到标志物.采用传统产卵规模计算方法对标志物投放数量进行估算,各组的估算数量均小于实际投放数量,估算数量的准确性随漂流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总体估算数量为实际投放数量的16.6%.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在长江上游鱼类产卵规模计算中引入时间系数以弥补随漂流时间的增加而引起的估算准确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
色林错裸鲤的生长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对藏北高原色林错湖泊中色林错裸鲤(Gymnocypris selincuoensis)的生长方程、生长拐点以及生长指标等生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Gompertz方程和三次多项式方程都可以反映色林错裸鲤的生长过程,但Gompertz方程能够很好地描述12龄之前的生长特征,而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更适合描述18龄以后的生长特征。这种情况反映了色林错裸鲤具有洄游性鱼类更换生活环境的生活史特征。雄性体长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484.1906[1-e^-0.06839(t-0.06028)],雄性为Lt=485.3285[1-e^-0.0710(t-0.5679)]。体长和体重关系为W=0.00023L^-5.5303(♂)和W=0.00046L^2.4072(♀)。生长拐点为12.9龄(♀)和14.2龄(♂)。与其它裂腹鱼类相比,色林错裸鲤的生长过程尤为缓慢,这与其生存的环境条件更为恶劣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