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三叶虫是寒武纪海洋中的常见动物,其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记录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竞争关系。中国华南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生物群因保存软躯体构造化石而成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古海洋生态群落的绝佳窗口,然而,澄江生物群中三叶虫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至今未见报道。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Eoredlichia intermedia Lu,1940)是澄江生物群的常见物种,也是我国寒武系第二个三叶虫化石带的标准带化石。在2 000余枚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标本中,发现两枚成体标本的头甲侧边缘、颊刺和胸甲肋节保存了不同程度的残缺。据此推测,Eoredlichia intermedia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曾受到碎壳型捕食动物的攻击或其他伤害而形成伤口。伤口部位边缘加厚且光滑,显示了明显的愈合痕迹。这些特征表明始莱德利基虫在受到非致死的伤害后,具备自身修复损伤的能力。这是迄今所知最为古老的,也是在澄江生物群中首次发现的三叶虫受伤并且愈合的标本,反映了寒武纪第二世第三期底栖生态系统中碎壳型捕食者和三叶虫猎物之间的军备竞赛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2.
生物量转换和扩展因子(BCEFs)是估算森林生物量碳储量普遍使用的重要参数.厘清BCEFs估算差异的来源,可降低森林生物量碳储量评估的不确定性.利用基于集成学习的决策树模型能够很好地解决BCEFs估算差异来源问题.然而,不同此类模型的对比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第8次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福建省331块马尾松的固定样地数据作为材料,分别利用增强回归树(BRT)、随机森林(RF)和立体派(Cubist)模型分析BCEFs(包括地上和地下部分)估算差异的来源.结果表明: 研究区马尾松BCEFs呈右偏分布,平均值为0.69 t·m-3,最小值为0.67 t·m-3,最大值为0.71 t·m-3.BRT、RF和Cubist模型对BCEFs的拟合和预测能力均很好,均能够解释92.8%以上的BCEFs变异.3种模型均给出了相同的前2个相对贡献率最大的自变量,为平均胸径和蓄积量.BCEFs随着平均胸径、蓄积量的增加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平均胸径、蓄积量、平均年龄和平均树高等林分特征因子对BCEFs的影响极大,而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对BCEFs的影响均很小.在建立BCEFs模型时,利用平均胸径、蓄积量、平均年龄和平均树高等少量包含较多BCEFs预测信息的变量便能获取很好的预估精度.当应用固定BCEFs时,应选择在平均年龄、平均胸径以及蓄积等方面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样本计算BCEFs.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报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流涕、咽痛、咳嗽、头痛、腹泻等。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治疗甲型H1N1流感有效。本文报道上海市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这种新发流感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于2011年植物生长季,研究了长江口崇明东滩围垦区滩涂湿地3个地下水位梯度(低水位、中水位和高水位)下芦苇和白茅的光合、形态和生长特征,以及土壤温度、湿度、盐度和无机氮含量等土壤因子.结果表明:在生长旺期,芦苇叶片光合能力在高水位显著低于低水位和中水位,白茅叶片光合能力在3个水位梯度间无显著差异.整个生长季内,在单株水平,芦苇形态和生长指标总体上在中水位最优,白茅大多数形态和生长指标在3个水位梯度间差异不显著;在种群水平,芦苇植株密度、叶面积指数和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在高水位最大,白茅植株密度、叶面积指数和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在低水位最大.生长季初期,3个水位梯度间0~20 cm土层芦苇根状茎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而0~20 cm土层白茅根状茎生物量在高水位显著低于低水位和中水位.作为围垦前的原生湿生植物,芦苇在3个水位梯度下表现的差异性可能是由于不同水位梯度下土壤因子和白茅竞争强度不同.合理调控围垦区滩涂湿地水位可以抑制中生草本植物白茅的生长和繁殖,有助于以芦苇为单优势种的原有湿地植物群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98 例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 我国手足口病患儿有增多流行趋势。为了解该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防止其暴发流行及病情恶化,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我院2008 年5 ― 6 月收治的98 例住院患儿进行研究分析。发病患儿多数为1 ~5 岁( 80. 61% ) 的农村或郊区儿童。散居儿童( 72 例, 73. 47% ) 多于群居儿童( 26 例, 26. 53% )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皮疹, 皮疹部位以手、足、口、臀、膝等为主。98 例患儿均有皮疹, 其中88 例( 89. 80% ) 患儿发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白细胞无明显变化或升高。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报告, 肠道病毒71 型( EV71) 或柯萨奇病毒A16 型( CA16) 阳性共78 例, 其中EV71 74 例。对于本病, 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效果好, 患儿均在1 周左右治愈, 但是如不及时诊治, 可能出现病程延长或各种并发症, 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故除对患儿进行积极的隔离治疗和疫点处理外, 有效的健康教育对该病的预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欧强 《化石》2008,(1):18-20
“地大”,中国地质大学的简称;“郝氏”,特指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诒纯先生。郝氏地大动物(Didazoon haoae Shu & Han,2001),为舒德干教授等人在我国著名的云南澄江动物化石库发现并命名的一种在生命演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原始后口动物。舒德干教授把该动物的属名献给他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而用种名纪念他尊敬的导师——郝诒纯院士。  相似文献   
7.
3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感染科确诊的30 例流行性乙型脑炎住院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 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疗水平。结果显示, 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 但儿童发病率较高。夏、秋季多发, 集中在7 ― 9 月份, 占全年病例的90% 以上。所有患者均有发热、颅内高压症状, 21 例( 70. 0% ) 有意识障碍, 14 例( 46. 7% ) 出现抽搐, 8 例( 26. 7% ) 出现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阳性20 例( 66. 7% ) , 病理征阳性18 例( 60. 0% ) 。脑脊液检查蛋白增高, 白细胞计数均在300 ×106 /L 以下, 糖和氯化物基本正常。脑脊液乙型脑炎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为100% 。23 例治愈或好转出院( 76. 7% ) , 4 例( 13. 3% )病情加重而自愿出院,3 例( 10. 0% ) 治疗无效死亡。乙型脑炎仍是夏、秋季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流行区的儿童和青少年是易感人群。血液和脑脊液乙型脑炎特异性IgM抗体检查可明确诊断, 对症支持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福建地区马尾松生物量转换和扩展因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欧强新  李海奎  杨英 《生态学报》2017,37(17):5756-5764
基于第8次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福建省331块马尾松的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利用增强回归树法(BRT)研究地上生物量转换和扩展因子(BCEF)和地下BCEF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特征因子和地形因子是影响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主导因素,二者对地上BCEF影响的相对贡献率之和为87.20%、地下BCEF为86.59%。其中,龄组和坡向分别是林分特征因子和地形因子中影响地上BCEF的最大因素(41.13%和14.52%)。地上BCEF随龄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在东南坡最大、西坡最小。此外,龄组和坡向分别是林分特征因子和地形因子中影响地下BCEF的最大因素(41.54%和15.16%)。地下BCEF随龄组的增大而逐渐减增大;在东南坡最小、西坡最大。土壤因子对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影响都较小(12.80%和13.41%),腐殖层厚度是土壤因子中影响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最大因素(9.02%和9.13%)。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龄组对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影响均最大,依据龄组计算相应的BCEF或者建立林龄普适的BCEF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量的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