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马尾松毛虫灾变发生类型与地貌及植被特征间对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引  言对应分析 (correspondenceanalysis)由法国Benzecri于1970年首先提出 ,是在R型和Q型因子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分析方法[5] .它与主成分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主成分的特殊情形 ,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 ,它又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 .另外 ,它和典型分析也是相通的[4 ] .对应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列联表行因素和列因素的基本分布特征和最优联立表示 ,并将彼此间的结构关系直观地展示出来 .对应分析已被用于生物学研究的不同领域[2 ,3 ] .本文应用对应分析方法 ,对小班 (s…  相似文献   
2.
黄脊竹蝗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竹子害虫,为了更好地理解黄脊竹蝗"趋尿行为"的生理生化机制,通过电镜扫描技术研究了黄脊竹蝗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形态及分布特征,比较分析了其在雌、雄成虫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黄脊竹蝗雌、雄成虫触角丝状,由1节柄节、1节梗节和23节鞭节构成,雌雄间触角长度及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均有毛形感器Ⅰ、毛形感器Ⅱ、刺形感器、锥形感器Ⅰ、锥形感器Ⅱ和腔锥形感器6种;其中,锥形感器数量最多,约占感器总数的53%,主要分布在鞭节的第8~21亚节上;各类感器在雌、雄成虫间触角上的分布特征相似,雄成虫触角上感器总数、锥形和腔锥形感器数量显著多于雌成虫(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TNF-a和黏附分子si CAM-1在嗜肺军团菌(LP)感染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就诊的LP感染患者共4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法,对血清中的细胞因子TNF-a和黏附分子si CAM-1的表达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血清中的TNF-a和黏附分子si CAM-1表达在急性期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感染患者血清中的TNF-a和黏附分子si CAM-1表达的检测,能为临床了解病情发展,制定科学预后方案提供准确的信息,对预后判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与分析肺部铜绿假单胞菌(PAE)感染前后患者肺组织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的变化情况,并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10年12月到2013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其感染前后收集肺组织标本,检测感染前后患者肺组织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在感染PAE后,患者肺组织角质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呈明显上升的态势,并于感染3 d后到达峰值。相较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前,患者肺组织角质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升,感染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中,重视对患者肺组织KGF蛋白表达水平的研究,及时实施KGF辅助干预,对抑制感染,控制肺炎的进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小鼠模型中L-17A(白介素-17)的表达,指导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治疗。方法 择取60只SPF级昆明白雌性小鼠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自小鼠气管内注入相同量的生理盐水,实验组自小鼠气管内注入铜绿假单胞菌悬液0.03 mL,造模后处死两组小鼠,将其肺部组织制制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IL-17A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 于3 h、9 h和24 h后,实验组肺组织中IL-17A灰度(182.2±4.7,184.0±9.0,182.8±9.9)明显优于对照组(170.2±4.3,161.8±6.5,147.4±7.3),且9 h、24 h后血清中IL-17A浓度(132.6±5.5,149.8±5.7)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24.2±2.8,123.2±7.9)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A经由炎症细胞募集介入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炎症反应,并参与了病原菌清除过程,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赭红葡萄天蛾Ampelophaga rubigi Hremer在广东危害锥树Castanopsis chinensis,严重时树叶全部被吃光,呈现火烧状;观察了该虫的生活史,每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长达9个月.使用16%增效型灭幼脲Ⅲ号(dichlorbenzuron)粉剂在低龄幼虫期防治,24小时后防治效果达95%以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