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昌近郊青蛙(Rana nigromaculata)产卵习性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以青蛙(Rana nigromaculata)为对象,从1957年3月15日到5月10日在南昌近郊进行了产卵习性的调查。 2、调查是以九个不同环境條件的地区作为恆定工作地区來进行的。同時,还逐日作了调查期间內氣温和水温的记载。(以上午6时30分-8时30分为标准。) 3、调查证明:青蛙喜欢产卵於腐植质少、氨基酸与CO_2含量较少的清洁环境內,pH值为5.9-6.9之间,产卵地区与水中动植物的分布、浅水沟的存在和稻田的耕作也有密切的关系。 4、产卵的温度幅度(以上午6时30分-8时30分为标准)为11.5-22℃,而以11.5-17℃最為適宜。 产卵是在温度上升后突然下降(冷的)刺激下进行的。 由此推知:在南昌近郊,青蛙产卵是在清明节前10天到清明节后15天內进行的。而以清明节前后十多天(4月3日到4月16日)內产卵最多。 5、产卵是在水深浅於10厘米的浅水沟和稻田內进行的,这是因为:(1)水浅水温易於上升,(2)水浅可以溶解大量的氧;大量氧的存在才能适应蛙胚发育的需求。 6、青蛙产卵地区与蟾蜍产卵地区截然不同,这可能与成体的生活习性有关。 7、青蛙是一次产卵的,产卵的数目为786-5,114个,这与王希成先生所报导的有些不同,这可能是因为青蛙产卵数目幅度较大的缘故。  相似文献   
2.
关于蟾蜍卵群的形态资料,刘承钊等(1961)在其著作《中国无尾两栖类》一书中曾做过简要的记载,另外,华莱斯(Wallace F.G.,1936—1937)对黑斑蟾蜍(Bufo melanostictus)的卵群形态也曾做过部分的报导,但较为系统的资料尚未见到,我国江南分布的最广的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南昌近郊蟾蜍产卵习性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栖类卵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前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如 Lillie & Knowlton(1897)、Morgan(1905)、Krogh Angust(1914)、Croziet(1925)、Mitchell W.H.Jr.(1929)、Needham(1931)、Meyer Atlas(1935)、Ruth Merwin(1945),以及朱洗和王幽兰(1958)等。但是,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只研究温度单因子对两栖类卵球发育的影啊;并在实验室人工条件下进行的。对于在自然界多种因子影响下,两栖类产卵习性的调查,只有  相似文献   
4.
柱状噬纤维菌免疫后兴国红鲤免疫细胞数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柱状噬纤维菌灭活菌苗免疫兴国红鲤,于免疫后2周,4周分析对其外周血液和胸腺,脾脏,头肾和体肾中的免疫细胞数量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有显著的增加,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有明显的下降,胸腺中淋巴细胞数目略有增加,脾脏中淋巴细胞有显著的增加,而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正相反,头肾中淋巴细胞有较多的增加,粒细胞数目增加不明显,单核细胞有大幅下降,体肾中,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大幅上升,单核细胞下降。  相似文献   
5.
日本白鲫外周血细胞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日本白鲫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过氧化物酶、糖原在血细胞内的分布。在日本白鲫外周血中,可见到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未发现酸性粒细胞和碱性粒细胞,描述了上述各种血细胞在光镜和电镜观察下的形态和细微结构。对过氧化物酶,中性粒细胞呈阳性反应,对PAS处理,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中性粒细胞中有3种不同类型的特殊颗粒。  相似文献   
6.
草鱼血液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本文报道了212尾池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血液中红细胞数、自细胞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脆性值、比积及比重值、血细胞沉降率、白细胞分类计数和各型血细胞体的大小等正常数值和上述常数值在雌雄个体上的差异,以及鱼体年龄和繁殖季节产卵前后的差异等,为草鱼血液的常数值提供了较为系统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革胡子鲶血液常数值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林光华  张丰旺 《动物学报》1991,37(3):341-342
在淡水养殖鱼类血液学研究中,有关革胡子鲶血液常数值及其周年变化的资料尚属罕见,而这方面的研究对了解革胡子鲶生物学性状和促进其繁殖均有一定意义。为此,作者以62尾(雌鱼32尾,雄鱼30尾)健康无病、体长均值为 31.55±4.92 厘米、体重均值为 281.33±145.64克、年龄为1—2 周龄的革胡子鲶(Clarias lazera)血液为材料,对其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血红蛋白值(Hb)、比积(Ht)、比重(BSG)、红细胞脆性(Eof)、沉降率(ESR)、白细胞百分式(DLC)和各型血细胞的大小(长径×短径)等常数值分双月进行了周年测定,并分析了性别、繁殖等因素对上述常数值的影响和周年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9.
产卵前的卵巢同时含有大量4时相卵母细胞及少量2时相和3时相卵母细胞。产后2时相及3时相卵母细胞增多而4时相卵母细胞骤减,8月份4时相卵母细胞的数量又增多,约占卵巢体积的80%,及至11月份其数量又下降。自11月至翌年1月,卵巢中3时相卵母细胞增多而4时相卵母细胞则消失不见。至2月份,新的4时相卵母细胞又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性成熟草鱼的卵巢以如此规律周而复始地产生成熟的卵子。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是不同步的。但在产卵前有大量的3时相卵母细胞向4时相演化,同时有为数不少的发育中的2时相卵母细胞存在。产后卵巢中亦同时存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母细胞。  相似文献   
10.
革胡子鲇卵巢在第一次性周期内分化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革胡子鲇(Clariaslazera)原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卵巢在第1次性周期内的分化与发育以及各发育时期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原生殖细胞起源于内胚层,有固定的迁移路线,进入生殖嵴后,生殖嵴进一步分化,出现卵巢腔分化成卵巢,卵母细胞在第1次性周期内的发育可分成6个时相,描述了各时相卵母细胞的显微结构与超微结构。同时,叙述了卵母细胞中卵黄发生的形态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