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1.
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冬季,采用样点法对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乡新基村虾塘的越冬鸟类混合群行为进行观察研究。鸟类混合群在深水虾塘与浅水虾塘生境持续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1.6±33.6)min/群与(31.9±13.3)min/群。平均水深15 cm的深水虾塘与平均水深5 cm的浅水虾塘中均分布有11种鸟类,深水虾塘的主要水鸟为体型中等的鹤鹬(Tringa erythropus)、青脚鹬(T.nebularia)、泽鹬(T.stagnatilis),浅水虾塘的主要水鸟是小型个体的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青脚滨鹬(Calidris temminckii)。深水虾塘鸟类混合群的平均物种数及个体数分别为(5.48±1.60)种/群和(18.75±11.67)只/群,浅水虾塘鸟类混合群则分别为(3.93±1.14)种/群和(11.65±5.12)只/群。深水虾塘的核心种鹤鹬以及跟随种青脚鹬、泽鹬在浅水虾塘属于加入种;而浅水虾塘的核心种金眶鸻以及跟随种青脚滨鹬在深水虾塘却属于加入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生境的鸟类混合群结构及其核心种和跟随种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记述采自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牛科2中国新记录种:斯维颠花天牛Saligranta svihlai(Holzschuh,1989)和少瘤星天牛Anoplophora granata Holzschuh,1993。  相似文献   
3.
记述采自四川峨眉山夏蚱属Xiaitettix 1新种,峨眉山夏蚱Xiaitettix emeishan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动物所标本室。峨眉山夏蚱,新种Xiaitettix emeishanensis sp.nov.(图1~4)本种因其头顶侧缘明显反折,略高于复眼;前胸背板后突末端钝角形;后足股节外侧下隆线具3个片状突起;体暗绿色;后足胫节黑色,端部和基部具淡色环区别属内其它种。正模♀,四川峨眉山(雷音寺),海拔800m,2011-08-04,杨瑞刚采。副模1♀,同正模。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模式产地峨眉山。  相似文献   
4.
记述采自四川峨嵋山拟大磨蚱属 Macromotettixoides 1新种,即波股拟大磨蚱 Macromotettixoides undulatifemura sp. nov.。该新种因其前胸背板后半部具网状纹;前、中足股节下缘明显呈波状,前足形成2个突起,中足形成3个突起区别于属内其它种。模式标本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动物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6.
对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牛科昆虫进行系统调查,并采用各种多样性指数对其多样性及丰富度进行测度。采用Preston(1948)的对数正态分布来拟合群落的物种-多度关系,得到模拟结果 S(R)=31.5exp[-0.282(R-2)2],采用May(1975)估计总体物种数公式进行估算,得S*≈199。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类型天牛科昆虫多样性指数从高至低的顺序是:天然阔叶林人工林人工林灌草丛山顶灌草丛;不同月份天牛科昆虫多样性指数从高至低顺序是:6月5月7月4月8月9月;不同海拔高度天牛科昆虫多样性指数从高至低顺序是:1000-1500 m区间500-1000 m区间500 m以下区间1500 m以上区间,在1500 m以上暂未发现天牛。β多样性分析表明,4种生境之间相似度均较低,大明山天牛科昆虫群落组成与植被类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金丝花天牛Leptura aurosericans Fairmaire,1895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地区,而金绒花天牛Leptura auratopilosa(Matsushita,1931)仅分布于台湾岛。最近10年,国内在金绒花天牛与金丝花天牛的鉴定及分布记录方面出现了一些不一致的报道。为了澄清这些问题,在核对模式标本及检视系列标本(包括许多正在自然交配的成对标本)的基础上,重新描述了这两个种的形态特征,给出了这两个种的鉴别特征并提供了彩色照片,认为金绒花天牛是台湾特有种,目前在大陆尚未发现。  相似文献   
8.
萜类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在医药、能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当前萜类化合物主要是从植物中提取或化学法合成,费效比较高,而微生物合成成本低、效率高,更具有发展潜力,但由于萜类代谢通路复杂、微生物自身代谢调控精细以致难以人为操控,多数萜类化合物尚未通过微生物合成获得可观的产量。对此,对提高微生物合成萜类化合物的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为萜类化合物在微生物中的生产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