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鱖鱼(Siniperca chuatsi)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鳜鱼又名季花鱼,具有肉嫩、味美、富含蛋白质、刺少等优点,我国人民将它列为上品,日本誉之为中华的名鲜。 在国外曾报道过(鱼旨)科鱼类和鲈形目中其他鱼类的染色体组型,而鳜鱼的染色体组型迄今未见报道。本文以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进行了鳜鱼(Siniperca chuatsi)的染色体组型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国北方狭口蛙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分布于我国北方数省,其交配与产卵季节随雨季迟早而定(刘承剑和胡淑琴,1961)。在北京,一般在7,8月间大雨的晚间产卵,受精卵往往在雨水所形成的临时性水坑干涸之前即完成变态,俗称“雨蛙”(亦称气鼓子)。据李汝祺(Li Ju-chi,1934,1935)报道,此蛙的特征是适应性强、发育异常迅速。在24—28℃的气温下,15天即完成变态,系发育生物学研究的良好试验材料。本文作者通过外周血液培养法(吴政安和杨慧一,1980)和骨髓直接法首次分析了北方狭口蛙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8(2n=28)个,可配成14对  相似文献   
3.
sato, I.最早对花背蟾蜍的染色体作过研究并有记载。此后,在国内亦见有报道(毛铭廷1976)。但是,由于他们的技术和方法所限,未能达到准确地分析染色体组型和测量统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指数和着丝点位置。因而,随着血培养技术的应用,本文对其染色体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草鱼和团头鲂染色体G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一 《动物学报》1991,37(4):431-437
本文报道了经改进的胰酶一步法和放线菌素D(AMD-BSG)法所显示的鱼类染色体G带。采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血淋巴细胞和肾细胞进行短期培养。血淋巴细胞的空气干燥制片,用胰酶一步法处理,显示出细致清晰的染色体G带。培养的肾细胞在收集前1-1.5h,1.5—2h,2.5—3h,用最终浓度为2μg/ml的AMD(actiomycin D)处理,其气干制片在HCI和Ba(OH)_2中处理,经2×SSC温育,Giemsa染色,获得了良好的染色体G带。在前中期或早中期的一个细胞单倍体组的染色体显带能达200多条带纹,结果较稳定,反差明显,图象清晰。根据实验结果初步绘制了草鱼和团头鲂的G带模式图。  相似文献   
5.
电脉冲介导鱼类细胞融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U. Zimmermann首先报道了电融合的新技术,近年来,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应用范围极广,它是利用RC放电脉冲使紧密接触的细胞膜产生瞬时可逆电穿孔,细胞随电脉冲同步而进行融合。 本实验用电脉冲介导的方法,在同种和异种的金鱼囊胚细胞之间诱导融合,并研究了在融合前用稀释的凝集素使相邻细胞间的膜紧密接触,而不用交  相似文献   
6.
鲤鱼的骨骼肌(skeletal musculature),尚少详确的研究,兹文所言系初步的观察,每一肌肉都经过数次解剖,但恐仍有遗漏与错误;兹后仍欲进一步求得详尽与精确,甚望国内外专家指其瑕疵,惠函商榷,至为感荷。文中各图皆系宋群芬同志所绘,潘星光,陈进生同志在各方面相助,特此志谢。  相似文献   
7.
两栖类淋巴细胞的培养及其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研究动物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调控时,两栖类是十分良好的试验材料,应占有重要的位置(Gurdon,1974)。不但如此,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基因定位研究中,两栖类材料又得到广泛的应用(Nardi等,1977;Batistoni等,1978)。在利用原位RNA-DNA分子杂交技术进行基因定位时,一般都需要制备比较好的染色体标本。目前公认的比较简便迅速而又效果良好的制备方法,就是由Moorhead等(1960)为人类染色体的研究所开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鱼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共染色体组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适用于鲤鱼、鲫鱼、草鱼、团头鲂及其他鱼类。同时,应用本方法分析了鲤鱼(cyprinus carpio)和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染色体组型,并进行了比较。鲤鱼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100,由A(中部着丝点)、B(亚中部着丝点)和C(亚端部和端部着丝点)三组染色体组成,各组分别具有6对、20对和24对染色体。鲫鱼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也是2n=100,同样分成三组。鲤鱼和鲫鱼二者不但在染色体数目上完全相同,在染色体组型方面也十分相似,很难找出明显的形态差异。无论是鲤鱼还是鲫鱼,雌雄个体之间,并未发现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异型染色体存在。此外,作者曾发现一种染色体数为150±的鲫鱼,经有关专家鉴定,这种鲫鱼尚无法根据迄今的分类基准与通常所见之鲫鱼相区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