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生境条件下黄芩光合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黄芩盛花期,测临江、长春、洮南3个不同生境条件下黄芩Pn及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对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黄芩Pn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吉林省黄芩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个不同生境黄芩Pn日变化均呈不明显双峰曲线,有轻微光合"午休"现象,黄芩Pn中午降低均为气孔限制;三地黄芩Pn与PAR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长春黄芩Pn与C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洮南黄芩Pn与RH呈显著正相关(p<0.05);3个不同生境环境因子对Pn的直接作用由大到小分别为临江PAR>Ca>Ta>RH>TL,长春Ta>RH>PAR>Ca>TL,洮南PAR>RH>TL>Ca>Ta;低的空气湿度是产生光合"午休"现象的重要生态因子;临江高温高湿、长春大气CO2浓度低、洮南相对湿度低是影响各生境黄芩Pn的主要环境因子;对黄芩Pn影响是PAR、Ta、RH、Ca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生境下,发挥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人源性高效价人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HCMV-IgC)。方法 用ELISA方法从检验合格的献血员血浆中筛选HCMV-IgC滴度≥1:5000的血浆,采用低温乙醇法制备HCMV-IgC。结果 按《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版》肌肉注射人血球蛋白检定标准,各项检定均合格,且HCMV-IgC滴度为1:150000。结论成功地制备出高效价HCMV-IgC。  相似文献   
3.
一种多用途植物—续随子的利用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种多用途植物──续随子的利用价值杨利民,韩梅(吉林农业大学农商学院野生植物资源教研室130118)续随子(EuphorbialathyrisL.),又名千金子、干两金、菩萨豆、小巴豆等,是大战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欧洲,现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河...  相似文献   
4.
放牧过程通过牲畜的啃食、践踏作用干扰草场环境,使草地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植物种群的优势地位发生更替。结果表明,随放牧干扰强度加重,从盐湿化草甸到典型草原,群落植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β多样性测度结果显示,盐湿化草甸和羊草杂类草草甸群落物种变化的中度干扰出现在轻牧→中牧阶段,并在整个放牧干扰进程中,表现较低的稳定性;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群落出现在中牧→重牧阶段;而荒漠草原物种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从轻牧到过牧物种替代仅1~3种。各群落放牧干扰植物多样性的稳定性次序是: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盐湿化草甸.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利民 《生态学杂志》2013,24(1):105-112
在采样分析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属性影响的基础上,采用EPIC模型估算与模拟降雨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生物量、不同土壤质地和不同季节的生物结皮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结果表明: 生物结皮显著降低了土壤可蚀性,生物结皮层土壤可蚀性较下层土壤降低17%;土壤可蚀性随生物结皮生物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藓结皮土壤可蚀性K值较藻结皮土壤降低21%;生物结皮土壤可蚀性在不同季节因其生物活性不同而存在差异,雨季中显著高于雨季前和雨季末;不同质地土壤上生物结皮对可蚀性的影响不同,可蚀性K值为砂壤>粉壤>砂土;模拟降雨条件下测定表明,生物结皮的发育使土壤可蚀性较对照(下层5~10 cm土壤)降低约90%.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境中猴腿蹄盖蕨种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猴腿蹄盖蕨〔Athyrium multidentatum(Dol.)Ch ing〕是一种食药兼用型植物,为了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吉林省东南部山区临江市境内,调查分析了其分布的5个典型群落,并测量株高、冠幅、密度和含水率。结果表明:猴腿蹄盖蕨的生态适宜性较广,不同群落条件下株高、冠幅、密度差异较大,水分和光照强度是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主要生态因子,适当的强光照和高湿度条件有利于猴腿蹄盖蕨的有性繁殖和生长发育,针阔混交林林缘和白桦次生林林窗群落条件最适宜猴腿蹄盖蕨种群的发展。环境条件的差异对含水率的影响较小。通过探讨适合种群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为引种驯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与碳循环   总被引:50,自引:6,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总结国内外有关森林砍伐以及森林、草地转变成农田对于碳循环的影响,阐述了可能引起全球“未知汇”现象的重要原因,强调未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应充分重视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的影响研究,包括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自然与退化生态系统)、利用方式的改变(森林转化为人工林或农田,草地转化为农田、退耕还林草等)所引起的碳库类型转换的增汇机理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并指出了建立统一观测方法与规范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网  相似文献   
8.
以郁闭度分别为40%、60%和70%的蒙古栎林、针阔混交林和次生杂木林3种生境下野生刺五加种群为材料,考察了其生长发育、光合色素和光合特性的变化,探讨刺五加种群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机制,寻找有利于刺五加种群生长和更新的适宜天然条件,为人工抚育生境的选择和促进天然次生林更新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下刺五加种群个体株高、基径和生物量均表现为蒙古栎林>针阔混交林>次生杂木林;随着郁闭度的增加,刺五加种群叶构件生物量比率呈现增加的趋势,而茎构件和根茎构件生物量比率则呈现下降的趋势.(2)刺五加种群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生境郁闭度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叶绿素a/b却呈下降趋势.(3)随着郁闭度的增加,刺五加种群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限制值、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等光合参数均显著降低,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却显著提高.(4)蒙古栎林下刺五加种群具有相对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从而带动种群各构件旺盛生长,使其个体株高、基径、各功能构件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和次生杂木林种群;光能不足是限制次生杂木林刺五加种群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因此,在抚育刺五加人工林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郁闭度对刺五加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其他植物对刺五加种群生态位的竞争,并以在郁闭度40%的蒙古栎林下抚育为佳.  相似文献   
9.
以加拿大蓬水提液为供体,白菜种子为受体,设计了梯度渗透、等渗溶液以及高渗透压、低化感物质浓度3组实验;通过梯度渗透试验确定受体植物可耐受的渗透势阈值,用等渗溶液排除渗透势的干扰确定植物浸提液的化感作用及其作用强度,以高渗透压、低化感物质浓度试验初步模拟自然条件下渗透势与化感物质之间的主次关系,探讨化感作用研究中培养液渗透势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处理液渗透势在≥-0.25 MPa范围内对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加拿大蓬水溶性物质具有化感作用,且其化感作用主要影响小白菜幼苗的生长,而对其种子萌发影响相对较小;在渗透势相同的溶液中,只要溶质中含有部分加拿大蓬水溶性物质即可对受体植物产生化感作用。研究发现,与渗透胁迫相比,化感物质是加拿大蓬水提液中影响受体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由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Corda)Sacc.]引起的关防风根腐病,是近年来导致关防风产量及质量下降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生物防治因其对环境安全及人畜无害等优势,成为目前植物病害防治的一种有效手段。【目的】挖掘关防风根际土壤中对木贼镰刀菌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根际土壤细菌;用滤纸片法和牛津杯法对拮抗细菌进行筛选和抑菌谱检测;用抗生素标记法标记拮抗细菌并测定其定殖能力;通过盆栽实验研究其对关防风根腐病的防效;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确定分类学地位。【结果】从健康关防风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了157株细菌,筛选获得对关防风根腐病菌具有显著抑菌作用的拮抗细菌SC-119,无菌滤液的抑菌率可达68.53%,而且兼具广谱抑菌能力和良好的定殖能力;盆栽实验表明,菌株SC-119对关防风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67.39%,其相对防效较接种哈茨木霉菌剂、枯草芽胞杆菌菌剂和代森锰锌分别提高了29.03%、32.26%和16.13%;对菌株SC-119进行分类学鉴定,确定其为萎缩芽胞杆菌(Bacillus atroph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