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常滋养层细胞的侵润受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调控。该文研究了人正常细胞滋养层细胞(CTB)中TGF-β1对MMP-2和-9表达的调控。结果表明,TGF-β1抑制CTB细胞中MMP-9mRNA的表达和酶原MMP-9的分泌,但不影响MM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IL-1β和TGF-β1均能抑制MMP-9 mRNA的表达和酶原MMP-9的分泌,但二者的效应互相拮抗。抑制ERK1/2信号通路导致TGF-β1对MMP-9 mRNA和酶原MMP-9的抑制作用受阻。以上结果表明ERK1/2信号通路参与TGF-β31对人滋养层细胞MMP-9表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干扰素阴道胶囊联合微波治疗宫颈炎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观察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联合微波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HPV转阴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Th17和Treg细胞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为41例,占91.1%,对照组为7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白带量改善率、白带脓性改善率、高危型HPV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白介素23(IL2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17、TNFβ、IL23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reg细胞、Th17细胞水平,Th17/Treg比值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滴虫、真菌、细菌性阴道炎、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细菌性阴道炎、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阴道胶囊联合微波治疗宫颈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减轻体内炎症反应,增加HPV转阴率,调节Th17和Treg细胞,对预防宫颈癌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行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过程中,护理配合对的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8例患者分为护理组(82例)及对照组(56例),分别进行320排螺旋CT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经高压团注造影剂欧乃派克,进行三维重组,获取容积再观(VR)、曲面重组(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对照组的患者只进行口头的训练,没有其他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减低在成像过程中的非生理性运动。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双下肢动脉图像,对其图像质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加以总结。结果:对照组有2例患者穿刺部位不合理而影响图像质量,对双下肢的病变显示具有一定的影响,3例患者注射压力过高引起外渗,流速在2.5-3.5 ml/s,影响了图像的清晰度,其余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良好的护理配合有利于320排CT双下肢成像的顺利进行,精心的护理操作是取得检查成功的动脉成像保证。  相似文献   
4.
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ODC)活性能够影响机体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生长、分化、转化和凋亡等[1].在人类疾病研究中,ODC被作为癌症等疾病治疗的一个靶位点[2].在养殖业中,ODC是生长密切相关的候选基因,研究报道鸡鸟氨酸脱羧酶基因位于生长QTL区内,该基因启动子上的多态性与生长和躯体框架特征显著相关[3].鸟氨酸脱羧酶活性在生长旺盛的组织要明显高于生长缓慢的细胞和组织,常被作为细胞增殖的指标[4].  相似文献   
5.
我国北方地区鼻咽癌患者EB病毒LMP1基因缺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我国北方地区鼻咽癌和非鼻咽癌患者Epstein-Barr病毒(EBV)潜伏膜蛋白1(LMP1)基因C端区缺失状况,探讨其在鼻咽癌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收集我国东北地区鼻咽癌石蜡组织22例,非鼻咽癌患者外周血26例,提取DNA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扩增LMP1基因的C末端,对其中有缺失的4例鼻咽癌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2例鼻咽癌组织标本中,有19例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阳性率为86%.其中8例存在缺失,缺失率42%.取4例缺失样品进行序列分析,并与B95-8原型LMP1做比较,结果显示:4例鼻咽癌样品均存在30个碱基的缺失和某些位点的单点突变,并由此引起所编码的氨基酸改变.26例非鼻咽癌患者LMP1阳性扩增率为92.31%,无一例缺失.此结果表明:与广东、广西鼻咽癌高发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鼻咽癌与非鼻咽癌患者中EB病毒LMP1基因缺失型和原型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6.
应用PCR方法检测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保守的寡核苷酸引物B1/B3扩增出油菜菌核病菌MBCHR和MBCS菌株的部分β-微管蛋白基因,结果发现编码的198位氨基酸由Glu(GAG)突变为Ala(GCG),表现高水平抗药性。根据MBCHR菌株的突变设计2个快速检测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根据MBCHR菌株197和198位密码子(GACGAG→GACGCG)形成ThaI酶切位点(3’CGCG 5’),将B1/B3的扩增产物874bp片段酶切成193bp和681bp片段,而MBCS菌株的PCR产物不被酶切;第二种方法用198位突变密码子作为3’末端碱基设计2个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引物(ASO)用于“nested”PCR或直接从基因组DNA扩增。通过PCR扩增和ThaI酶切能直接检测油菜菌核病菌的MBCHR和MBCS菌株,所得结果与传统菌落直径法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建鲤ODC1基因型与增重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ODC)jlODC1a基因上6个和jlODC1b基因上4个SNP位点的PCR-RFLP方法,检测了这10个位点在12个家系约900尾建鲤选育群体中的基因型,各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存在差异,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为0.14—0.48。各位点不同基因型与增重相关分析结果,其中7个SNPs与建鲤增重显性相关的位点,ODC1s基因上与雌鱼增重相关的SNP位点(7个)较雄鱼(4个)多。标记富集结果表明富集与建鲤增重相关的优势基因型的SNP个数越多的个体增重速度越快SNP个数越多的个体增重速度越快,富集4个的平均增重显著快于富集0—3的个体增重,且比0标记的快约14%,这反映出生长为数量性状。进一步对所检测位点进行双倍型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四个优势基因型且全部杂合优势基因型的4567(XXXXXXACCTCTCT)组的增重最快,比0优势基因型的增重快达26.6%,可以考虑用于今后的快增长建鲤的选育计划中。此外,双倍型分析结果还表明,不同位点之间可能存在或颉抗或协同的互作,如1和4之间存在拮抗关系,因此在今后的选育计划中,在考虑标记富集的情况下还应考虑标记之间的关系。宜在选择互为协同作用优势基因型的前提下,富集尽可能多的SNP标记。  相似文献   
8.
应用3对引物,从禾谷镰孢菌(Gibberella zeae)对多菌灵(MBC)的敏感菌株(MBCS)和田间及室内诱导抗药性菌株(MBCR)中扩增β微管蛋白基因。该基因全长1631bp,包含3个内含子,编码447aa,与其他常见植物病原丝状真菌β-微管蛋白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达95.12%~99.30%。MBCS和MBCR菌株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MBCR菌株未发生任何位点的突变,说明G. zeae对MBC的抗药性机制并非像其他丝状真菌一样由β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9.
根据GenBank上WSSV囊膜蛋白基因vp19和vp28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两对引物,PCR扩增得到vp19和vp28两基因,大小分别为370bp和630bp。通过EcoRI位点连接两基因,再按正确的阅读框插入表达载体pET-22b( )中,构建出重组表达载体pET-vp(19 28)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基因工程菌株35℃IPTG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检测显示有与预期大小41kDa相吻合的融合蛋白带。用Ni^2 -柱纯化的基因工程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血清,进行螯虾活体中和病毒实验,结果表明抗血清对WSSV的中和效率达到了100%。  相似文献   
1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2,IGF2)是控制动物生长和脂肪沉积的重要基因之一。本文采用PCR方法分离了吉富罗非鱼(GIFT strain Nile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IGF2基因5475bp,包含由4个外显子组成的整个阅读框669bp以及3个内含子。通过比对吉富罗非鱼10个个体IGF2序列,共发现11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本文检测了内含子1的621nt(C/T)和外显子3的161nt(A/G)两位点在192尾吉富罗非鱼中的基因型分布,并分析不同基因型与体型、增重的相关性。使用四引物扩增受阻体系PCR检测内含子1的621nt基因型,结果显示,CC、CT、TT基因型频率在雄鱼中分别为0.32、0.32、0.36,在雌鱼中分别为0.38、0.38、0.24;与体型、增重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此位点不同基因型只与雄鱼体型(体高/体长)显著相关(P0.05),CC型个体显著高于CT和TT型个体。外显子3的A/G转换导致了MSPⅠ酶切位点改变,使用PCR-RFLP法检测该位点基因型,结果显示整个群体中不存在AA基因型,在雄鱼中,GG、A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1、0.29,而雌鱼中则为0.75和0.25;与体型、增重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此位点不同基因型只与雄鱼增重极显著相关(P0.01),GG型的雄鱼明显较AG型增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