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4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在体外试验中是否影响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以了解糖皮质激素与抗真菌药物直接作用于念珠菌时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方法 用微量液体培养基稀释法分别测定26株白念珠菌与地塞米松(0.2mg/ml)共同孵育前、孵育24~48h及7d时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并作对照。结果 白念珠菌与地塞米松孵育24~48h后、孵育后第7d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MIC值升高,分别与孵育前的MIC值存在统计学差异,但孵育24~48h后的MIC与孵育后第7d的MIC无统计学差异;白念珠菌与地塞米松共同孵育24~48h后两性霉素B的MIC值也较孵育前升高,但第7d的MIC值与孵育前无差异。结论 地塞米松可增加三种抗真菌药物对于白念珠菌的MIC,但三种抗真菌药物间存在差异,表明地塞米松对于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体外抗白念珠菌的活性有拮抗作用,但没有时间依赖性,地塞米松对于两性霉素B的影响较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小,且影响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2.
白色念珠菌定植于大多数人群的口腔中,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优势菌种而导致感染。基因分型是近年来白念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深部真菌感染比例不断增加,分子生物学方法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真菌病的研究中,从而为控制白念感染及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基础。本文综述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ITS区域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白念珠菌基因分型方面的相关研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并且讨论了将基因分型研究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及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展趋势和广阔前景。认为目前更倾向于多种分型方法联合应用,并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但是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SIgA与念珠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宾 《微生物与感染》1995,18(3):29-30,33
抗念球菌免疫通常认为以细胞免疫为主,但近年的实验表明,体液免疫的保护作用也不可缺少。本文对体液免疫在抗念球菌感染中的作用和地位,其中尤以SIgA在念球菌感染中的保护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的致菌性眼病,本文报告我院于2011年诊治的3例念珠菌致真菌性角膜炎,这有助于了解在本地区该疾病的致病菌及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