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制备高效大肠杆菌电转化感受态细胞和电转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建立一种高效大肠杆菌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方法,研究了摇瓶装液量,菌体生长阶段,转化电场强度,转化后复苏时间以及感受态细胞存放时间等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液量为400 mL/2L,菌体在OD600值为0.452时收集所制备的感受态细胞,在电场强度12.5 kV/cm条件下电击5 ms,转化后复苏时间2h,转化效率可达到1010CFU/μg DNA.此条件下制备的感受态细胞转化效率高,质量稳定,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2.
白蜡虫体内杀雄菌属(Arsenophonus)共生菌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蜡虫体内杀雄菌属(Arsenophonus)共生菌的含量与白蜡虫性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16S rDNA文库的方法对白蜡虫雄虫体内的共生菌进行分析,利用杀雄菌属特异的2条16S rDNA引物以及23S rDNA引物进行PCR检测.对昭通、昆明、金口河、杭州、长春、江华6个不同地理种群白蜡虫体内的杀雄菌属共生菌进行半定量分析,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对昭通、昆明、金口河白蜡虫体内的杀雄菌属共生菌进行绝对定量分析.[结果]在白蜡虫体内首次发现杀雄菌属共生菌.在白蜡虫雌雄虫体内均扩增出杀雄菌属的两条不同长度的16S rDNA序列,分别为445bp和1462bp,并扩增得到长度为582bp的23S rDNA序列.杭州和江华地理种群白蜡虫的一些个体不含杀雄菌属共生菌.昭通地理群的杀雄菌属共生菌含量显著高于金口河和昆明,而昆明和金口河白蜡虫的杀雄菌属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白蜡虫体内杀雄菌属共生菌的含量与白蜡虫性比无关.  相似文献   
3.
在对福建的丹霞植被进行调查时,发现福建省被子植物分布新纪录6个,分别是:卵叶阴山荠Yinshania paradoxa、小花龙芽草 Agrimonia nipponica var. occidentalis、阔柱黄杨 Buxus latistyla、猫乳 Rhamnella franguloides、休宁小花苣苔Chiritopsis xiuningensis和宜昌苔草Carex ascocetra。标本存放于厦门大学植物本馆(AU)。  相似文献   
4.
近51年来祁连山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分辨率为0.1°×0.1°的植被、土壤和气象数据为驱动,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了祁连山地区1958~2008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对近51年来祁连山地区植被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1年来祁连山植被(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草地、灌木、农田)在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加的影响下,NPP总量呈增加趋势,且增加速率依次为:农田>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草地>灌木。植被NPP的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均呈正相关关系,且温度变化对植被NPP的影响大于降水,即温度变化是影响祁连山地区植被NPP变化的主导因素。从区域平均来看,气温年平均上升速率为0.043℃·a-1,降水量的平均增加速率为1.355mm·a-1,在气温和降水量的共同作用下,1958~2008年祁连山地区植被NPP总量呈增加趋势,平均增加速率为0.718g·m-2·a-1。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3种隐翅虫成虫的下颚须和下唇须外部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3种隐翅虫成虫的下颚须、下唇须末节感器变化较大。梭毒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 Curtis下颚须末节有毛形感器、刚毛形感器、柱形感器、感器簇和板形感器,其中柱形感器、感器簇和板形感器在其它昆虫下颚须中未见报道,下唇须末节有锥形感器。闪蓝束毛隐翅虫Dianous coeruleotinctus Puthz和瘦突眼隐翅虫Stenus tenuipes Sharp下颚须、下唇须末节较光滑,仅闪蓝束毛隐翅虫下颚须末节有孔状结构。此外,文中还探讨了这些感器的功能及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敦煌莫高窟干旱地区水分凝聚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戈壁地质结构的调查和洞窟检测,结合气象资料对戈壁土壤水分凝聚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形成机理在野外进行了水分凝结的覆膜实验.结果表明,在莫高窟戈壁区的上层砾砂中,由于强烈的温度日较差变化,形成了凝结水分;另外源于地下深处的水分通过土壤盐分的吸湿吸附作用在地下10~40cm范围内相对富集,并由于剧烈的波动呈现时空异质性变化.将凝结、吸湿吸附等方式形成的土壤水分统称为凝聚水分.凝聚是水分存储于一定土壤的结构过程,与太阳辐射、温度、湿度等气候因子密切相关.变温层土壤的温度、盐分、湿度、结构、密闭程度、地热等对水分的凝聚有重要影响.水分的凝聚机理对干旱地区的生态建设和文物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