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研究以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黑眶蟾蜍抱对个体的体长、头长、头宽、眼间距、鼓膜径、耳后腺长、眼径、前臂及手长、前肢长以及后肢长等形态特征,分析雌性黑眶蟾蜍繁殖输出与其体型的关系,探究黑眶蟾蜍两性异形模式及其与雌性生育力的关系;同时通过对配对个体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探究了黑眶蟾蜍的配对模式。结果表明,黑眶蟾蜍雌性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雄体;两性的所有局部形态特征均与体长成正相关;去除体长因素影响后,雄性头长以及后肢长均明显大于雌性,其余局部形态特征两性间则皆无显著差异。雌体的窝卵重、窝卵数均与其体长和体重成正相关关系。雌性成体的前肢长与抱对雄性成体的前肢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余形态特征两性间均无相关性。研究表明,生育力选择是导致黑眶蟾蜍两性异形的重要驱动力;黑眶蟾蜍的选型配对模式未表现在个体大小上,而是体现在局部特征(前肢长),这不仅为揭示两栖类配对模式的普遍性提供了参考,还表明对两栖类选型配对的研究应以多个性状为对象。  相似文献   
2.
人工繁育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手段,但是也会改变物种的表型。为了探究人工繁育对于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形态和健康状况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人工繁育鳄蜥与野外鳄蜥新生幼体及亚成体形态特征与细菌感染率。结果发现,人工繁育鳄蜥与野外鳄蜥的新生幼体体型无显著差异,而人工繁育鳄蜥亚成体体型显著大于野外鳄蜥;两个年龄段的人工繁育鳄蜥断尾率均显著低于野外鳄蜥;人工繁育鳄蜥亚成体细菌感染率最高,但是各年龄组种群间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人工环境促进了鳄蜥的生长,减少了鳄蜥被捕食的风险,但有增加鳄蜥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因此在鳄蜥的饲养管理中需要加强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3.
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是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2 000~4 400 m的湿润环境。为探究青藏高原的高原林蛙遗传多样性,将4个线粒体基因(COⅠ、cyt b、12S rRNA和16S rRNA)序列合并成联合数据集,对采自青海省4个海拔梯度(2 000 m、2 600 m、3 200 m和3 800 m)的100只高原林蛙个体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2 000 m和2 600 m的高原林蛙群体的多态位点、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高于3 200 m和3 800 m群体;4个群体均出现了高单倍型多样性、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结果。高原林蛙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群体间,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表明,高原林蛙群体可能没有经历扩张事件。cyt b基因在2 600 m、3 200 m和3 800 m群体都检测到了正选择位点。综上所述,2 000 m和2 600 m的高原林蛙群体遗传多样性高于3 200 m和3 800 m群体,4个海拔群体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cyt b基因可能对高原林蛙适应高海拔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本研究可为理解高原林蛙适应高原环境及其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输出是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种群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了丽斑麻蜥成体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输出,研究用的95条怀卵雌体和38条(18♂、20♀)成体于2013年6月及8月捕自内蒙古鄂尔多斯。被测形态特征有体重、头体长、头长、头高、头宽、上臂长、前臂长、腕指长、大腿长、小腿长、踝趾长、腋跨距和尾长;怀卵雌性个体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至产卵,称量产后母体体重、卵重,记录窝卵数。丽斑麻蜥成体存在两性异形,表现为雄性个体的头部、四肢长及尾长都显著大于雌性,腋跨距显著小于雌性。本实验中最小的产卵雌体头体长为44.0 mm,产卵期在6月4日至7月15日,窝卵数2~5枚,平均2.9枚,窝卵数(P=0.043)、窝卵重(P=0.026)与头体长显著正相关,相对窝卵重(P=0.001)与头体长负相关;窝卵数(P=0.000)、卵均重(P=0.000)与窝卵重显著正相关,窝卵数与卵均重不显著负相关(P=0.200)。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暖冬现象出现的频率及强度不断增加,外温动物冬眠期间将面临更加频繁的高温胁迫。但目前,高温胁迫对爬行动物冬眠期间氧化应激以及抗氧化防御系统影响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研究以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南北两个种群的一龄幼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冬眠期间(6℃)幼龟受高温胁迫(25℃)后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标志物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防御和修复系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南种群在经历高温胁迫后肝脏MDA含量高于北种群,且放回6℃冬眠条件恢复24 h后仍在升高;北种群肌肉MDA含量受高温胁迫后上升,但在冬眠温度下恢复24 h后即降至对照水平。两种群SOD活力受高温刺激影响不显著。同时,黄喉拟水龟南种群肝脏中CAT的活力在高温刺激2 h后达到最高,并且各处理组间南种群CAT活力均高于北种群;北种群幼龟肝脏GSH-Px活力在高温刺激12 h达到最高。综上,本研究表明,高温胁迫对冬眠期间黄喉拟水龟机体造成一定的氧化损伤,南方种群可能更易受到冬眠期间温度波动的影响,但南方种群机体具有更强的抗氧化酶活力以应对高温胁迫的威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