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豚草于20世纪80年代入侵广西省来宾市兴宾区,现已扩散至该区的部分乡(镇),2009年5月通过在广西来宾市高岭村释放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防治豚草,3个月后释放点豚草的死亡率达98%以上。【方法】实地调查豚草卷蛾的扩散、建群情况和对当地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豚草卷蛾在来宾市已形成稳定种群。豚草卷蛾在对豚草的控制过程中,能在豚草生长区迅速定殖、建群,在定殖区豚草被完全控制或呈现零星分布后,该虫又会迅速向邻近成片生长的豚草区扩散、定殖。在调查中未发现豚草卷蛾对周边农作物产生为害。【结论与意义】豚草卷蛾对作物安全,可以在广西大范围释放。  相似文献   
2.
【背景】螺旋粉虱是新入侵中国海南的一种危险性害虫,化学防治是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手段和应急措施。【方法】采用POTTER喷雾法监测了海南各地理种群螺旋粉虱对毒死蜱、丙溴磷、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啶虫脒和阿维菌素等7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并运用Tabashnik域性状分析法估算了螺旋粉虱对毒死蜱的抗性现实遗传力。【结果】螺旋粉虱对各药剂均处于抗性敏感阶段,抗性倍数为1.03~4.29倍。螺旋粉虱对毒死蜱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0.2405;预测结果表明,当田间使用毒死蜱对螺旋粉虱的防治效果达90%时,螺旋粉虱对毒死蜱的抗性提高10倍所需代数为7.09代。田间试验表明,螺旋粉虱对毒死蜱的抗性发展速率要比模型预测缓慢。【结论与意义】本研究可为螺旋粉虱的化学防治及抗药性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全面评估了香蕉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旨在为更科学合理地防治该虫提供依据。【方法】室内采用叶管药膜法(TIBS),分别在2013、2015年监测了昌江、澄迈、临高、东方4个地区香蕉黄胸蓟马田间种群对10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从2013—2015年,总体上海南香蕉黄胸蓟马田间种群对大多数杀虫剂的敏感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仍处于敏感状态。其中,香蕉黄胸蓟马田间种群对传统药剂甲维盐、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及新型杀虫剂乙基多杀菌素、溴氰虫酰胺和螺虫乙酯均保持较敏感状态(抗性倍数<5)。但监测的所有田间种群(昌江、澄迈、临高、东方)均对啶虫脒均已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5.19、11.19、17.46、13.58倍);对阿维菌素均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9.06、8.95、13.35、6.57倍);另外,东方种群对多杀菌素、吡虫啉,以及临高种群对吡虫啉均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7.11、7.48、8.28倍)。【结论】因此,建议在香蕉同一生长季节应避免重复使用或限用啶虫脒和阿维菌素,应注意与其它药剂的混用、轮用,以延缓香蕉黄胸蓟马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系统明确黄胸蓟马在香蕉园的活动节律、消长规律与空间分布。采用蓝色诱虫板诱集法和田间踏查法,在2016—2018年期间调查了香蕉园黄胸蓟马成虫的活动高度情况、日间节律、以及不同香蕉品种(南天黄、巴西蕉与皇帝蕉)与不同地区(海南澄迈、广西玉林与云南景洪)的种群消长规律,同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格局与性比。结果显示:高度与蓟马种群数量密切相关,2—6 m是香蕉园黄胸蓟马的主要活动高度范围;蓟马种群的活动节律在晴、阴与雨天基本一致,日活动高峰时段为12:00—16:00时,夜间和阴雨天均活动少;黄胸蓟马的种群动态不受香蕉作物品种和地理区域的影响,但与香蕉作物的生长期密切相关;年度消长规律呈现单峰型,香蕉进入花蕾期时,蓟马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盛花期时达到高峰,其余时期少有发生。聚集指标与Taylor回归法分析共同表明黄胸蓟马成虫在香蕉园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式分布。性比调查发现黄胸蓟马在香蕉花蕾内的雌虫比例约为70%,表明该虫是一个雌性为主的种群。为揭示黄胸蓟马的灾变规律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可为香蕉蓟马的适时与精准化监测预报及防治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5.
甘蓝薄翅螟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蓝薄翅螟Crocidolomia pavonana(Fabricius)是广西南宁新发现的一种蔬菜害虫。该虫在当地年发生13个世代,卵期2.5~6.5d,幼虫期8.0~13.0d,世代历期18~39.5d。整年均可发生为害,为害峰期在4~6月。主要寄主是甘蓝、白菜、芥菜、萝卜、油菜等。幼虫共4龄,以幼虫咬食寄主的叶片、嫩茎和花,老熟幼虫在土表下化蛹。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拟黄花乌头 Aconitum anthoroideum DC. 作为生物农药的应用价值,以拟黄花乌头整株为研究对象,在活性跟踪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硅胶柱层析、ODS、Sephadex LH-20等方法对拟黄花乌头甲醇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了4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4-hydroxynicotinic acid methyl ester (1)、Ranaconitine (2)、Lappaconitine (3)、13-hydroxylappaconitine (4),其中4-hydroxynicotinic acid methyl ester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采用点滴法测定4个化合物对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4种化合物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具有显著的触杀活性,处理后48 h的LD50 分别为0.26~0.38 μg/头、0.25~0.33 μg/头。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拟黄花乌头中的杀虫活性成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山石榴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临界CO2提取山石榴果实挥发油,并利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油的化学组成。从山石榴果实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3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9.43%。挥发油主要由各种酯、脂肪酸成分组成,含量较高的成分是11,14-二十碳二烯酸甲酯(11,14-eicosadienoic acid,methyl ester,42.49%),棕榈酸(pal mitic acid,15.34%),硬脂酸(stearic acid,10.54%),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6.26%),十六酸乙酯(hexa-decanoic acid,ethyl ester,5.84%)。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Morgan)的种群生活史与生态学特点,本研究观测、比较不同食料上该虫的幼期各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和繁殖力差异,并组建生命表。结果表明,黄胸蓟马在取食香蕉花瓣时幼期各历期最短(卵期3.61 d,幼虫期3.27 d,预蛹期2.02 d,蛹期3.02 d)、雌成虫寿命最长(22.64 d)、繁殖力最高(单雌产一龄若虫数62.74头),表明黄胸蓟马在香蕉花瓣上比在茶叶、四季豆上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当用茶花粉,或在香蕉花瓣中添加茶花粉、蜂蜜水饲喂下,幼期发育历期显著缩短、繁殖力明显提高、成虫寿命有所延长,其中以香蕉花瓣添加茶花粉和蜂蜜水时影响作用最显著。种群生命表参数显示,黄胸蓟马在香蕉花瓣上的相关参数优于茶叶、四季豆,其净生殖率(R0)为36.2874、内禀增长率(rm)为0.1389、周限增长率(λ)为1.1490、平均世代周期(T)为25.8414 d、种群加倍时间(t)为4.9901 d;当共同添加花粉、蜂蜜水时生命表参数达最优,分别为R0=124.3853、rm=0.2645、λ=1.3028、T=25.1977 d、t=2.6204 d。本研究明确了黄胸蓟马在不同寄主和添加食物上的生物学特征,为阐明该虫的适应性机制、灾变规律和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山橙Melodinus suaveolens Champ.ex Benth作为生物农药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山橙枝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冷浸法提取山橙的甲醇粗提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山橙叶精油;采用叶管药膜法和玻片浸渍法分别测定了山橙叶甲醇粗提物及精油对榕管蓟马Gynaikothrips uzeli Zimmerman和柑橘全爪螨Panonchus citri Mc Gregor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山橙叶甲醇粗提物对榕管蓟马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处理后72 h的校正死亡率达到76.89%。进一步生物活性测定表明,对榕管蓟马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萃取层,处理后24 h的LC50值为4.9507 mg/m L;山橙叶甲醇粗提物及精油对柑橘全爪螨均具有显著的杀虫活性,处理后24h的LC50值分别为5.5524、0.4142 mg/m L。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山橙中对榕管蓟马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三角新小卷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角新小卷蛾OlethreutesleucaspisMeyrick ,别名黄三角黑卷蛾 ,属鳞翅目 ,小卷蛾亚科。该虫幼虫主要危害荔枝、龙眼嫩叶 ,分布于我国华南、日本、印度等地[1] ,但其卵、幼虫、蛹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等尚未见报道。由于此虫对广西荔枝、龙眼的危害日趋严重 ,已成为主要害虫之一 ,为此 ,作者于 1 991年开始对此虫进行观察 ,1 997~ 1 999年列为广西农业外资项目的子课题进行系统考察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图 1 三角新小卷蛾形态特征1 成虫  2 卵 (放大 )  3 ,4 幼虫  5 蛹1 形态特征 (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