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血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自体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微血管新生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SD大鼠外周动脉血,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应用含有VEGF和bFGF的特定培养基体外培养,得到内皮前体细胞;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然后将得到的自体内皮前体细胞植入缺血心肌局部区域。对照组动物注入细胞培养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肌收缩力显著优于对照组;梗死心肌微血管新生更为明显。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局部移植外周血来源的自体内皮前体细胞,能够促进血管新生;对局部梗死心肌组织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可在不同时点不同程度恢复心肌收缩力,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山羊臭组(Saxifraga sect. Ciliatae Haworth)隶属于虎耳草属(Saxifraga Tourn. ex L.),具有极高的物种丰富度,但山羊臭组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都未能很好解决。唐古拉亚组(S. subsect. Hirculoideae Engl.)是山羊臭组中最大的亚组,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根据形态特征,可将唐古拉亚组划分为3个复合群,其中叶背边缘有突起叶脉的物种被归入异叶虎耳草复合群(S. diversifolia complex)。本研究通过标本查阅,选取异叶虎耳草复合群24个物种、2变种共657份标本,对其24个定性性状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获取443条地理分布信息,构建复合群的分布式样。特征值大于1的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较低,仅为67.748%。“茎生叶是否具柄”“中下部茎生叶形态”“花序类型”“中下部茎生叶大小”“萼片脉纹于先端汇合”“叶基心形”等性状对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值大,可作为异叶虎耳草复合群物种分类与鉴定的关键性状。基于形态聚类结果和地理分布式样,可将异叶虎耳草复合群划分为3个分支:喜马拉雅山南坡分支、环四川盆地山区分支以及横断山分支(包含一个广布种S. egregia)。主成分分析结果支持将异叶虎耳草复合群划分为3个分支。  相似文献   
3.
4.
为探讨人工砍伐后短柄枹栎(Quercus glandulifera var.brevipetiolata Nakai)居群的遗传关系,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短柄枹栎天然林中的4个次生林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筛选的7对SSR引物在4个居群内共揭示了101个等位基因。砍伐后恢复20年(20YAH)的短柄枹栎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而砍伐后恢复1年(1YAH)和10年(10YAH)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从长远来看,试验地居民特殊的砍伐习惯不会造成短柄枹栎天然林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联合益生菌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PSC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t DCS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tDCS联合益生菌治疗。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肠道菌群、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oCA和MMSE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67%vs 78.67%,χ2=12.482,P<0.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星形胶质细胞在对抗由鱼藤酮导致的氧化应激中发挥保护作用的相关分子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小鼠多巴胺能MN9D细胞分别在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CM)与星形胶质细胞用新鲜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后加入鱼藤酮作用48小时。细胞计数,评价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MN9D细胞的保护作用。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寻找MN9D细胞在ACM处理后发生表达上调或下调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分析,找出有意义基因。结果: 在不同作用时间和鱼藤酮浓度梯度下,经过ACM处理的MN9D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的细胞。初步得到10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2个表达上调基因,42个表达下调基因。这些基因主要与凋亡、肿瘤、细胞周期、代谢、信号转导、转录调节、翻译调节和传递蛋白等相关。对其中的Atp5a1,Nrf3基因进行分析,发现Nrf3通路参与了ACM的保护作用。结论: ACM能保护MN9D细胞抵抗鱼藤酮所致的细胞毒性, Atp5a1,Nrf3,GCL,NQO1等基因经ACM处理后发生差异表达,可能是星形胶质细胞保护作用的部分下游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7.
新疆野杏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娟  廖康  刘欢  曹倩  孙琪  赵世荣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5):1021-1030
为了明确新疆野杏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特点,以新疆伊犁地区3个野杏居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35个单株样品,测定其植株35个形态特征相关指标,利用DPS 7.05软件对表型指标和主成分进行分析,采用UPGMA法对3个居群的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数值性状和非数值性状的Simpson和Shannonweaver指数均为霍城居群最高(0.979 9、4.729 9;0.981 9、4.770 1),巩留居群居中(0.975 5、4.385 7;0.978 6、4.416 0),新源居群最小(0.944 7、3.241 9;0.945 2、3.277 1),说明霍城居群的表型最丰富,巩留居群居中,新源居群的表型多样性最差。(2)各居群间不同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异幅度在6.16%~54.58%之间,大部分性状的变异系数都在10%以上;霍城居群和新源居群均为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遗传较稳定,巩留居群叶片长宽比的变异系数最小;3个居群均以硬度的变异系数最大,另有单果重、鲜核重和壳厚的变异系数也普遍较大。(3)新源居群与巩留居群间的欧氏距离为20.445 3,其亲缘关系最远;霍城居群与新源居群间的欧氏遗传为19.218 6,其亲缘关系最近。(4)35个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中前1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64%,说明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长宽比、叶基形态、叶尖形态、着色类型、单果重、鲜核重、鲜仁重、果实形状、可溶性固形物等是造成新疆野杏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利用叶绿体基因(rbcL和trnS-G)及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对祁连山区狭域分布的特有物种黑虎耳草8个居群(115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旨在揭示黑虎耳草的居群遗传结构及其历史进化过程。结果表明:(1)所有取样个体共检测到4个cpDNA单倍型和9个ITS单倍型,其中祁连山东南部的居群固定较多的单倍型和特有单倍型,而西北部居群只固定少数几个广泛分布的单倍型,且遗传多样性普遍较低。(2)基于cpDNA数据和ITS数据的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3)基于cpDNA数据的中性检验表明,Tajima’s D(-1.012 30,P 0.05)和FuLi’s D*(-2.066 77,P 0.05)均为负值,均不显著;歧点分布分析结果显示,黑虎耳草居群经历过近期的扩张事件。根据物种现有遗传分布格局推测,黑虎耳草在第四纪冰期时退缩到祁连山东南部的边缘避难所,间冰期或冰期后回迁到祁连山西北部地区,在回迁过程中由于奠基者效应导致祁连山西北部的居群仅固定少数广泛分布的单倍型,并呈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由于居群较小且相互隔离,该物种经历了严重的瓶颈效应和遗传漂变,导致该物种总遗传多样性(H_T)和居群平均遗传多样性(H_S)远低于虎耳草属其他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广域分布的物种。  相似文献   
9.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的重大问题。为探讨免疫预防对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对667例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进行研究。这些孕妇按HBVe抗原(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分为HBeAg阳性组及阴性组、DNA阳性组及阴性组;按是否于孕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分为注射组及未注射组。婴儿于出生24h内均肌内注射HBIG100IU,并按0、1、6方案注射10μg重组酵母HBV疫苗;8~12月龄后随访婴儿,并进行HBV标志物(HBV-M)检测。667个婴儿中,20例感染HBV,免疫阻断失败率为3.0%。孕妇HBeAg阳性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8.7%,阴性组为0.2%,两组差异显著(P<0.001);两组婴儿对疫苗免疫应答率分别为83.0%和83.1%,无显著差异(P=0.988)。孕妇DNA阳性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8.1%,HBVDNA均≥6log10copies/ml。孕期注射与未注射HBIG组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3.7%和2.7%,无显著差异(P=0.479);两组婴儿对疫苗免疫应答率分别为84.4%和82.4%,无显著差异(P=0.519)。孕妇HBeAg阳性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的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8.4%和8.9%,无显著差异(P=0.892)。孕妇HBeAg阴性注射与未注射HBIG组的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0.0%和0.3%,也无显著差异(P=0.538)。11例免疫阻断失败的婴儿中,10例出生时血清HBsAg已为阳性;8~12个月后随访,HBsAg仍持续阳性,提示为宫内感染。本研究证实,孕期注射HBIG未能提高婴儿对HBV疫苗加HBIG的免疫阻断效果。宫内感染可能是疫苗加HBIG免疫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用降低孕妇血清HBVDNA的措施,如对孕妇进行抗HBV治疗,也许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