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1.
马铃薯全生育期内根际微生物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陆生植物根际环境与土壤中的微生物菌群关系密切,其根际微生物群落动态极可能直接影响着植物健康及养分高效利用。虽然根际益生菌已被证实可用于提高作物生产力,但由于缺乏对这些菌群组成动态变化规律的认识了解,它们的开发受到限制。研究马铃薯全生育期根际菌群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根际菌群变化与马铃薯发育时期的相关性,为针对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开发专用生物益生菌肥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着眼于马铃薯田间全生命周期微生物组动态变化,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时间点马铃薯根际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和真菌ITS区测序并对操作分类单位(OTU)进行聚类,分析样品间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并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模型,将根际菌群与田间马铃薯发育时间相关联。[结果]根际菌群在马铃薯各个发育阶段随时间变化明显,营养生长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结薯期的开始逐渐稳定,直到块茎成熟后期根际菌群再次出现较大变化,且在不同施肥处理间呈现较大差异。进一步基于模型挖掘了与马铃薯发育时间相关联的22个特征细菌类群和16个特征真菌类群,其中苗期和结薯末期的特征类群分别为梭菌(Clostridium)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a)。[结论]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时期是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益生菌肥的添加主要影响马铃薯结薯末期的细菌微生物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及冠脉支架置入术(PCI)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CHD患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15例,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IS)8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单支病变患者62例(单支组),双支病变患者81例(双支组),三支及以上病变患者57例(多支组)。比较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病变程度CHD患者斑块性质、管腔面积、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随机将115例ACS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比较两组PCI手术支架置入率、达标率以及手术前后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PCI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再狭窄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200例患者共检出415块斑块,ACS组颈动脉斑块性质以低回声斑居多,CIS组以等、高回声斑居多(P<0.05),ACS组管腔面积小于CIS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高于CIS组(P<0.05)。多支组斑块性质以低回声斑居多,双支组以等回声斑居多,单支组以高回声斑居多(P<0.05)。管腔面积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降低,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P<0.05)。观察组支架置入率、达标率、术后管腔面积高于对照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CI术后12个月再狭窄率、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IVUS可较为准确地评估冠脉病变程度,相较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基于冠状动脉IVUS指导PCI手术可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珙桐果核形态变异与结籽率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在对卧龙和绵竹两个种群珙桐果核形态变异和结籽率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2007年进一步分析了卧龙种群珙桐果核形态变异的来源、单株珙桐果核形态变异和结籽率.结果表明:2006年卧龙种群果核长/直径的比值与结籽率呈低度负相关,r=-0.457;绵竹种群果核长/直径的比值与结籽率呈微弱负相关,r=-0.188.Gini 系数分析表明卧龙种群内珙桐果核的形态变异主要来源于单株间,这可能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卧龙种群内单株间结籽率存在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花粉限制.  相似文献   
4.
首次采用均匀设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胚萌发的3种因素(基本培养基、赤霉素和活性炭)进行优化, 并利用萌发胚建立了珙桐的高效再生体系。 利用回归方程得出胚萌发的最优条件为: 在含有0.5 mg.L- 1 IBA和1 mg.L-1 6-BA的1/2MS培养基中添加2.85 mg.L-1 GA3和0.25 g.L-1活性炭。在验证实验中珙桐胚萌发率为87.72%, 与预测值无显著差异。 最优的芽诱导与增殖条件为: 添加0.1 mg.L-1 NAA和2.0 mg.L-1 6-BA 的WPM培养基, 增殖系数为4.34。在生根培养基中增殖的芽生根率高达90%, 移栽成活率为71%。  相似文献   
5.
方志荣  徐莺  刘庆  陈放 《广西植物》2019,39(12):1656-1665
为了筛选对铅和镉具有抗性和吸附性的酵母菌,构建麻疯树根系-酵母菌联合修复体系,促进高浓度铅和镉胁迫下麻疯树的生长。该研究分别从麻疯树的根段、珙桐的茎段、珙桐的根段分离到3株具有铅、镉抗性的酵母菌,分别命名为Jc、Di1、Di2,测定了三者对铅、镉的抗性和吸附性,并将筛选出的2株能吸附铅、镉的酵母菌菌株接种到麻疯树幼苗,研究接种两种酵母菌的麻疯树植株对铅、镉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经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观察,Jc初步鉴定红酵母属(Rhodotorula sp.),Di1为假丝酵母属(Candida sp.),Di2为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 sp.)。三种酵母菌对铅、镉都有一定的抗性,其抗性能力的大小为JcDi2Di1。Di1和Jc对铅和镉都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将其用于接种麻疯树幼苗。与不接种酵母菌(CK)的麻疯树植株相比,接种Di1和Jc的麻疯树植株在根、茎、叶、全株干重方面显著增加,叶绿素、全株氮、全株磷浓度显著增加,SOD、POD、CAT的活性提高,丙二醛(MDA)浓度显著下降。从综合接种效应来看,Jc、Di1作为铅、镉的钝化剂,是铅、镉胁迫下促进麻疯树生长的备选菌株,这对于提高麻疯树对铅、镉污染土壤修复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方志荣  周才懿  李佩华  清源 《广西植物》2018,38(9):1172-1182
该研究以马铃薯‘米拉’品种的脱毒试管苗为材料,采用"固液双层"的培养方式,通过正交试验对其试管苗壮苗生长阶段和试管薯诱导阶段的培养基进行优化,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蔗糖浓度、光照条件和CCC浓度对试管薯结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液双层"培养中,‘米拉’壮苗培养阶段优化的培养基为改良MS培养基(硝酸铵为2 000 mg·L~(-1)、硝酸钾为2 000 mg·L~(-1))+500 mg·L~(-1)CCC+0.1%活性炭+0.1mg·L~(-1)DA-6+1 mg·L~(-1)6-BA+0.1 mg·L~(-1)NAA+3%蔗糖+6 g·L~(-1)琼脂,pH 5.8。试管薯诱导及生长阶段优化的培养基为MS_1培养基(微量元素和铁盐的用量为MS培养基的2倍)+1.5%活性炭+4 mg·L~(-1)6-BA+8%蔗糖。在试管薯诱导阶段,弱光4 h·d~(-1)培养诱导的试管薯,结薯指数、大薯率、薯块重量均优于暗培养。"固液双层"培养是一种低成本的方法,在组织培养室内就可以大量繁殖‘米拉’试管薯,并且能增加原种的数量,这种方法也能用于马铃薯其他栽培品种试管薯的诱导。  相似文献   
7.
方志荣  王胜华  陈放  刘庆 《广西植物》2016,36(4):479-485
麻疯树因其种子含油率较高,种子油提炼的生物柴油可部分替代汽油,而成为一种极具潜能的能源作物,但由于产量低,麻疯树在热带、亚热带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杂交育种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杂交亲本花粉生活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育种的成效。因此,寻求麻疯树离体花粉萌发的最适培养基配方,探明花粉萌发培养基中各主要培养基成分间的交互作用对生产上麻疯树杂交结实率和种子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麻疯树开花初期雄花上花药刚散粉时的成熟花粉粒为材料,采用Box-Behnken设计(Box-Behnken design,BBD)的响应面法,对麻疯树花粉离体萌发培养基中各主要培养基成分的浓度配比及各主要培养基成分的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以花粉萌发率为响应指标,建立了4种营养成分(蔗糖、硼酸、硝酸钙、硝酸钾)与花粉萌发率的响应面模型,并对各主要培养基成分的浓度配比进行了优化。通过R软件进行响应面分析的结果表明:4因素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顺序为蔗糖硼酸硝酸钙硝酸钾;蔗糖与硼酸、蔗糖与硝酸钙、蔗糖与硝酸钾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响应面建模优化后的最佳培养基为13.77%蔗糖+32.14 mg·L~(-1)硼酸+22.21 mg·L~(-1)硝酸钙+19.95 mg·L~(-1)硝酸钾+200 mg·L~(-1)硫酸镁,在此条件下的理论萌发率为99.73%。采用此培养基成分配比得到麻疯树花粉离体试验萌发率为98.97%,与理论响应值相吻合,同时也表明利用BBD设计的响应面模型进行麻疯树花粉离体萌发培养条件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首次采用均匀设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胚萌发的3种因素(基本培养基、赤霉素和活性炭)进行优化,并利用萌发胚建立了珙桐的高效再生体系。利用回归方程得出胚萌发的最优条件为:在含有0.5mg·L^-1 IBA和1mg·L^-16·BA的1/2MS培养基中添加2.85mg·L^-1GA3和0.25g·L^-1活性炭。在验证实验中珙桐胚萌发率为87.72%,与预测值无显著差异。最优的芽诱导与增殖条件为:添加0.1mg·L^-1NAA和2.0mg·L^-16-BA的WPM培养基,增殖系数为4.34。在生根培养基中增殖的芽生根率高达90%,移栽成活率为7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