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红系分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细胞因子作为一种多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随着CD34^ 细胞分离培养技术的完善,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红系增殖、分化中的重要作用正逐渐被发现并阐述清楚,对临床上相关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介绍了干系胞因子及其配体抑制红系祖细胞凋亡和促进红系祖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功能,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戊肝病毒活性肽的选择,合成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戊型肝炎病毒(HEV)编码蛋白序列进行了亲水性分析及二级结构预测,选择亲水性强、具有β-转角与β-折叠的区段,采用多肽固相合成法合成了HEV基因组3个开读框架(ORF1,ORF2和ORF3)中可能的抗原表位,以免疫学方法进行鉴定并选出了分别来自HEV3个ORF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与应用前景的3段肽(EH174、EH265、EH362)。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抗HEVELISA新型检测试剂盒的实验室研究及临床试用。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戊肝抗体检测试剂盒特异性高、临床符合性好、具有可重复性,在戊肝辅助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发现的树突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endritic cell—specific ICAM-3-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及其相关分子L-SIGN与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机制及其感染的慢性化有关,该文介绍DC—SIGN和L—SIGN的发现、生物学特点及其与丙型肝炎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病毒多表位抗原基因的构建与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易发生变异, 尤其是含中和抗原表位的高变区1(HVR1)变异性最大. 模拟HVR1的B细胞表位具有涵盖多种天然表位的抗原特性, 保守的T细胞表位具有各型间的相对保守性. 为解决HCV高变性造成的疫苗研究障碍, 我们选取HCV E2区HVR1(384~410 aa)模拟B细胞表位9条、C区的保守CTL表位2条(35~44 aa, 132~140 aa)、NS3区保守的CTL表位1条(1073~1081 aa)及NS3区保守的Th表位1条(aa 1251~1259), 各表位之间以插入3个氨基酸为连接臂, 人工合成上述13条表位基因串联的HCV多表位抗原基因(mfc). 将mfcgst基因融合, 表达了多表位抗原蛋白GST-MFC. 同时, 构建了白介素-2信号肽基因、PADRE表位基因和mfc基因串联的候选HCV DNA疫苗, 即质粒pVAX1.0-st-mfc. 以GST-MFC蛋白免疫家兔和质粒pVAX1.0-st-mfc免疫小鼠, 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 应用10条具有代表性的HCV HVR1合成肽进行检测, 证明有9条HVR1合成肽能与所有免疫动物血清反应, 交叉反应率(cross reactivity, CR)为90%. 应用HCV抗体阳性的感染者血清与多表位抗原GST-MFC蛋白进行反应, 证明其反应识别率(reactivity frequency, RF)为75%. 上述结果表明, 筛选合成的HCV多表位抗原基因mfc具有HCV中和抗原表位的特征, 可作为HCV疫苗研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5.
构建编码HBV包膜-核心蛋白融合基因的DNA疫苗pSC、pSS1S2C和编码HBV包膜蛋白或核心蛋白基因的DNA疫苗pHBs、pHBc,分别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检测小鼠的血清抗体、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比较融合基因DNA疫苗与单基因DNA疫苗诱生免疫应答的强度,发现融合基因DNA疫苗诱生抗体的效率明显不及单基因DNA疫苗,但其能诱导更强、更持久的细胞免疫应答,表明HBV包膜-核心蛋白融合基因DNA疫苗对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能比单基因DNA疫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内皮抑素与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因子均为内源性新生血管抑制分子。为了探讨两分子融合后的生物学功能,以重组腺病毒为载体介导融合基因在体内外表达。体外实验表明重组腺病毒Ad-hENDO-VEGI151能够在ECV304、HepG2、L929等细胞中表达41000大小的融合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有明显的特异性抑制作用,对HepG2和L929细胞无抑制作用(F=13112.13,P=0.0001)。体内实验表明Ad-hENDO-VEGI151重组腺病毒表达的融合蛋白可以显著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的生成;与AdLacZ对照组相比,Ad-hENDO-VEGI151对兔炎症性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明显(F=1413.11P=0.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融合蛋白主要在角膜上皮层表达;治疗荷肝癌裸鼠,注射Ad-hENDO-VEGI151的肿瘤体积(487.7±241.2mm3)与AdLacZ对照组(4075.9±1849.9mm3)差异显著(F=14.80P=0.0085),抑瘤率达到88.0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胞膜染色阳性,Ad-hENDO-VEGI151组肿瘤的微血管密度30.75±3.31%与AdLacZ组50.25±8.65%差异明显F=17.72P=0.0056抑制率为39%。结果提示:重组腺病毒Ad-hENDO-VEGI151能够表达有生物学活性的融合蛋白,并发挥特异性的新生血管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建立一种可高效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能起预防和治疗作用的DNA疫苗。将小鼠Flt3配体(FL)信号肽和胞外段cDNA插入结构优化的HCV核心包膜E2融合抗原DNA疫苗pST-CE2t,构建成pST-CE2t/FL。将pSTCE2t/FL转染COS7细胞,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表明该重组质粒能表达HCV核心包膜E2融合抗原和可溶性小鼠FL。分别将pST-CE2t、pST-CE2t/FL和空载体pCI-neo肌肉注射接种BALB/c小鼠,检测小鼠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结果表明两种DNA结构均能在小鼠体内诱生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但pST-CE2t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强于pST-CE2t/FL,而后者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明显强于前者。FL能明显增强HCV核心包膜E2融合抗原DNA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对于发展HCV预防和治疗性疫苗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复合高变区1模拟表位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1(HVR1)模拟表位融合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经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获得HCV HVR1模拟表位融合蛋白.用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融合蛋白与HCV抗体阳性血清的结合情况.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抗HCV抗体水平及其与天然HCV高变区1合成肽的交叉反应.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能与HCV抗体阳性血清特异结合,融合蛋白与HCV抗体阳性血清的结合频率为71.6%(25/35).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后能有效诱导免疫应答,其诱生的特异性抗体最高滴度达104(免疫后第8周),且该抗体能同2条天然HCV HVR1合成肽发生交叉反应.本研究提示,HCV复合HVR1模拟表位融合蛋白在丙型肝炎疫苗的研发中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2004年10月,美国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与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对美国非联邦组织的学术、生物技术及医药机构进行调查,包括生物安全水平3级(BSL-3)实验室的位置及状态。BSL-3级实验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教学、研究及生产等。有关工作人员常与微生物接触,易引发严重甚至致死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shows potential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ut the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BDNF has been greatly limited because it is too large in molecular size to permeate blood-brain barrier. To develop low-molecular-weight BDNF-like peptides, we selected a phage-displayed random peptide library using trkB expressed on NIH 3T3 cells as target in the study. With the strategy of peptide library incubation with NIH 3T3 cells and competitive elution with 1 μg/mL of BDNF in the last round of selection, the specific phages able to bind to the natural conformation of trkB and antagonize BDNF binding to trkB were enriched effectively. Five trkB-binding peptides were obtained, in which a core sequence of CRA/TXΦXXΦXXC (X represents the random amino acids, Φ represents T, L or I) was identified. The BDNF-like activity of these five peptides displayed on phages was not observed, though all of them antagonized the activity of BDNF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with the synthetic peptide of C1 clone, indicating that the 5 phage-derived peptides were trkB antagonists. These low-molecular-weight antagonists of trkB may be of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blastoma and chronic pain. Meanwhile, the obtained core sequence also could be used as the base to construct the secondary phage-displayed peptide library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mall peptides mimicking BDNF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