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植被类型的滩涂湿地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江苏盐城湿地保护区内不同植被带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鉴定出20科39属,优势属和常见属的数量占总个体数的90%以上;不同植被类型的滩涂湿地土壤线虫总数存在明显差异性,线虫数量范围为每100 g干土79~449条,小麦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带,光滩地数量最少.线虫群落生态指数对植被带有不同的响应,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在不同植被带的分布依次为:苇草带>盐蒿带>小麦地>米草带>光滩带,而优势度指数λ的分布为:光滩带>米草带>小麦地>盐蒿带>苇草带,表明光滩带的线虫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小于其他植被带,土壤线虫群落趋于单一化;成熟度指数MI表现为保护区内未开垦植被带高于已开垦的小麦地,说明农田受外界干扰明显.不同植被带间的线虫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各植被带的最大贡献物种各不相同.土壤理化性状与线虫数量、营养类群、生态指数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线虫群落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植被带生境的多样性,土壤线虫可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生物指示因子.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北地区通过大量种植中间锦鸡儿(Caragana liouana)进行生态治理, 在荒漠草原带上形成人工灌丛景观, 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影响到地-气水汽循环过程, 研究该人工灌丛群落的蒸散特征, 对揭示其生态水文效应和指导地方生态治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带上的人工灌丛群落为例, 利用茎流-蒸渗仪法测定了2018年5-8月的灌木蒸腾和丛下蒸散, 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人工灌丛群落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 (1)茎流-蒸渗仪法所测的群落蒸散与水量平衡法、涡度相关法得到的群落蒸散有较好的一致性, 茎流-蒸渗仪法能适用于荒漠草原带人工灌丛群落蒸散及其组分结构的测定; (2)观测期内晴天的灌木蒸腾速率和丛下蒸散速率日变化趋势相近, 均为单峰曲线, 群落蒸散主要发生在日间, 但灌丛最大蒸腾速率的出现时间比丛下蒸散最大速率的出现时间晚1 h; (3) 5-8月间灌木累积蒸腾为83.6 mm, 日平均蒸腾量为0.7 mm·d-1, 季节变化呈抛物线状; 同期丛下累积蒸散为182.5 mm, 日平均蒸散量为1.5 mm·d-1; 丛下蒸散明显大于灌木蒸腾; (4)观测期间人工灌丛群落累积蒸散266.1 mm, 而同期的降水量为222.6 mm, 陆面水分收支处于亏缺状态; (5)净辐射是影响蒸散最主要、最直接的驱动因素, 且能够影响其他因子进而对人工灌丛群落蒸散产生作用。综上, 人工灌丛引发荒漠草原地带陆面水分收支亏缺的现象, 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须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LTPNPA)治疗高原地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LBP)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5年9月到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原地区DLB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9)和观察组(n=59),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腰椎牵引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予以LTPNPA术式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并对比两组疗效、临床指标(疼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的椎间隙高度R值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不同时期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是98.31%,高于对照组的88.14%(P0.05)。观察组的疼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偏低(P0.05)。治疗后两组的椎间隙高度R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高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高于治疗后3个月,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偏高(P0.05)。结论:对高原地区DLBP患者应用LTPNPA术式治疗,具有明显疗效,还可提升其生活质量,临床上可考虑在高原地区推广LTPNPA术式,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4.
不同有机类肥料对小麦和水稻根际土壤线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婷  叶成龙  李勇  陈小云  冉炜  沈其荣  胡锋  李辉信 《生态学报》2015,35(19):6259-6268
国内外对土壤线虫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是基于旱地的非根际土壤,对水田土壤,尤其是水旱轮作下根际土壤线虫对有机肥的响应研究非常地有限。因此,探讨在稻麦轮作体系中以猪粪堆肥和秸秆为原料的不同有机类肥料,对水稻和小麦根际土壤线虫的影响。田间试验处理为:CK(不施肥)、F(100%化肥)、PF(猪粪堆肥+50%化肥)、SF(秸秆全量还田+100%化肥)、PSF(猪粪堆肥+秸秆全量还田+50%化肥)、PMF(猪粪商品有机无机复合肥)。结果表明:小麦根际主要线虫优势属为头叶属(Cephalobus)、拟丽突属(Acrobeloides)和丝尾垫刃属(Filenchus);水稻根际则为杆咽属(Rhabdolaimus)、潜根属(Hirschmanniella)和丝尾垫刃属(Filenchus)。小麦根际土壤线虫总数显著高于水稻根际;SF和PSF对两季土壤线虫总数的提高显著高于PF和PMF,F对线虫总数没有显著影响。线虫营养类群表现为小麦根际食真菌线虫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水稻根际,植食性线虫和杂食/捕食性线虫丰度显著低于水稻根际。有机肥对稻季线虫群落的影响远大于麦季,秸秆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麦季瓦斯乐斯卡指数(WI);施肥均显著提高稻季的多样性指数(H'),降低优势度指数(λ)。土壤线虫对肥料的响应取决于作物及肥料的质量和养分含量;在稻麦轮作系统下,同时添加秸秆和猪粪对提高土壤线虫数量和食微线虫丰度更有益。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安龙县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探讨局部地区暴发流行的因素,对2004年与2005年间在贵州省安龙县及其周边发生的人间狂犬病进行个案调查,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犬脑组织中的狂犬病毒抗原,用RT-PCR法扩增G基因片段,测定核苷酸序列并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遗传特征分析.自1994-2003年安龙县报告无人间狂犬病疫情,但于2004与2005年分别报告44例与27例人狂犬病.71例狂犬病患者中68人被犬所伤,3人被猫所伤.在有完整记录的69例患者中,潜伏期平均为47.5d(10~282),13例狂犬病患者的潜伏期≤15d(18.84%);32例的潜伏期≤30d(46.38%),尤其是在2004年的患者中,潜伏期≤20d的病例有13例,占30%.2005年在疫点周围采集的85只犬脑组织中,5只犬脑组织狂犬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5.88%.A13株与A48株病毒之间的G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6.5%,与已报道病毒株比较发现,A13株与广西分离株有最高的同源性,而A48株却与印度尼西亚分离株SN01-23的同源性最高.比较分析两株病毒G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现包括GⅠ、GⅡ,以及GⅢ抗原位点内的区间,A13与A48分别有19和28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氨基酸的替代.用全G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两株毒株全为Ⅰ型狂犬病毒.结果表明引起安龙县的狂犬病流行的病毒不是新型狂犬病毒,犬饲养量大与病毒携带率高是狂犬病发病暴发流行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付宁宁  王明  高成龙  任利利  骆有庆 《菌物学报》2021,40(10):2771-2784
网隙裂粉韧革菌Amylostereum areolatum是松树蜂Sirex noctilio携带并传播的共生真菌,与松树蜂之间存在严格的互利共生关系,其正常生长发育是松树蜂完成生活史的关键因子之一。为研究该共生菌生长发育的相关机制,我们对共生菌菌丝最大生长速率前期(7d)和后期(12d)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在转录水平上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在共生菌生长发育中的功能。结果显示,两个不同生长时期共有差异基因2 425个,其中在共生菌最大生长速率前期样本中上调的基因有946个,下调的有1 479个。Nr注释和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共生菌最大生长速率前期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蛋白质合成以及水解酶活性相关。Pathway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糖酵解/糖异生代谢通路上,并且这些基因在共生菌最大生长速率前期的样本中显著上调,表明其可能在网隙裂粉韧革菌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两个不同生长时期共生菌基因的表达情况,挖掘参与共生菌生长发育的关键基因,旨在为探索松树蜂与其共生菌的互利共生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马龙龙  杜灵通  丹杨  王乐  乔成龙  孟晨  倪细炉 《生态学报》2020,40(15):5441-5449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研究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运用文献数据可视化应用软件CiteSpace对国际上有关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探究研究热点及趋势,归纳研究主题演进,了解当前国际研究前沿。研究发现:(1)1999—2018年,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后10年的增加速度快于前10年;形成了以Black TA、Yu GR、Chen JQ为主的核心作者群;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美国林业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俄勒冈州立大学等发文数量居前的研究机构。(2)从共被引期刊和研究领域可以看出,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研究涉及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气象与大气科学、林学、农学及水资源等领域,体现出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3)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目前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关系的研究主要以通量观测站为依托,结合模型模拟、稳定同位素技术、涡度相关技术等研究手段,将单个通量站点联合扩展到多点联网格局,并结合GIS、遥感和模型等方法在面上进行观测与模拟,从而构建更大尺度的碳水资源评价模型。拓展和推移研究的空间尺度,预测时间尺度上的变异规律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生物土壤结皮是高寒沙区重要的地表覆盖类型, 研究增温对高寒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土壤系统呼吸的影响, 能够为准确评估高寒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结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提供一定的参考。该文以人工植被恢复区的苔藓和藻类结皮为研究对象, 采用开顶式被动增温装置(OTC)进行模拟增温, 观测增温条件下苔藓和藻类结皮-土壤系统呼吸速率的日动态和生长季动态, 探讨增温对其CO2释放量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增温未改变苔藓和藻类结皮-土壤系统呼吸速率的日动态和生长季动态特征, 均呈“单峰”曲线, 日动态峰值出现在13:00左右, 生长季动态峰值出现在8月左右; 增温改变了生物土壤结皮-土壤系统呼吸速率的日动态峰值。相对干旱年份(2017), 适度增温增加了两类生物土壤结皮-土壤系统生长季累积CO2释放量, 过高幅度增温, 两类生物土壤结皮-土壤系统CO2释放量的增加程度降低; 相对湿润年份(2018), 增温幅度越高, 两类生物土壤结皮-土壤系统CO2释放量增加程度越大。两种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土壤系统呼吸速率与温度间的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较好地描述, 相对干旱年份, 增温幅度越高, 苔藓和藻类结皮-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越小, 变化范围分别为1.47-1.61和1.60-1.95; 相对湿润年份, 增温幅度越高, 温度敏感性越大, 变化范围分别为1.44-1.68和1.44-1.76。该研究表明, 全球气候变暖很大程度地增强了高寒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结皮-土壤系统的呼吸作用, 因此在准确评估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时, 应充分考虑气候变暖对该区广泛分布的生物土壤结皮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荒漠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且受人类干扰较为严重的生态类型之一,精准模拟其碳水通量及对人为干扰的响应,不仅能够揭示其复杂的生态学过程,而且还可为人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生态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但模型众多的参数及其取值的合理性限制了其普遍应用,故探索参数优化是提升生态模型应用的有效途径。利用PEST参数优化方法和涡度相关观测数据对Biome-BGC模型的生理生态参数进行优化,在评估参数优化效果的基础上模拟了1986-2018年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结果表明:(1)参数优化可以改善Biome-BGC模型对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GPP和ET的模拟效果,参数优化后模拟的GPP和ET均更接近于观测值,其中月尺度的模拟效果更佳;(2)基于PEST的Biome-BGC模型参数优化方法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优化后的参数可推广应用于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长时间序列的GPP和ET模拟;(3)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GPP在1986-2018年呈缓慢上升趋势,增幅为1.47 g C m-2 a-1,但ET的年际变化率较大,且无显著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富硒壶瓶碎米荠(Cardamine hupingshanensis)对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幼鱼生长、血清生理生化、肝脏硒代谢、抗氧化能力和先天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360尾初始体重为(5.51±0.02) g的青鱼幼鱼随机分配至4个实验组中,每组3个重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富硒壶瓶碎米荠的量为0、0.5、1.0和2.0 g/kg(硒的实际含量分别为0.04、0.43、0.75和1.57 mg/kg),同时添加矿物质混合物(无硒添加)和维生素混合物,配置成4种等氮等能的青鱼幼鱼试验饲料,养殖周期为60d。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0.5和1.0 g/kg富硒壶瓶碎米荠时,鱼体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较对照组和过量组(2.0 g/kg)显著升高,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当饲料中富硒壶瓶碎米荠添加量为0.5—1.0 g/kg时,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和白蛋白(ALB)含量呈上升趋势,而葡萄糖(GLU)含量显著下降(P<0.05)。饲料中添加0.5—1.0 g/kg富硒壶瓶碎米荠时可显著提高肝脏核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