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青藏高原早熟甘蓝型春油菜遗传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和SRAP 2种分子标记研究了69份试验材料的遗传差异及其亲缘关系.29对SSR标记共扩增出118条多态性带,多态性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97.5%,27对SRAP引物扩增出123条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70.3%.两种标记聚类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566处所有材料可以分为A、B 2个大类群;B类在相似系数0.620处又可分为7个亚类,10个天然双低早熟甘蓝型品系、2个甘蓝型亲本和4个新型品系聚在第1亚类中,其余的51个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分别聚在其他6个亚类中.对55份新型品系进行遗传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品系都合有4种带型,各品系所舍不同带所占比率不同.对各品系中含有白菜型亲本带所占比率分别与其对应的两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中白菜型亲本带所占比率与白菜型素本间的遗传距离为负相关(-0.52),且达到极显著水平;与甘蓝型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为正相关(0.31),且达到显著水平.对试验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及其来源进行分析(除与2个白菜型亲本间),遗传距离排名前20位的都来自新型品系之间或天然品系与新型之间,最大为0.544.  相似文献   
2.
豆豉是一种以黄豆或黑豆为原料经过制曲和微生物发酵阶段最终形成的传统发酵食品。在发酵阶段的后期,乳酸对豆豉的风味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发酵过程中的传统曲霉型豆豉中产乳酸的菌株进行富集、分离和筛选,从中获得1株产乳酸较高的菌株,随后对获得的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及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确定该菌株为片球菌属(Pediococcus lolii)。同时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其培养基的氮源、碳源进行优化,用正交试验对其无机盐离子的浓度进行优化,以产乳酸量为基准,得到其最佳发酵培养基:10%的葡萄糖为碳源,9%的牛肉粉为氮源,无机盐离子的最佳浓度分别为:柠檬酸氢钠1%、乙酸钠1%、硫酸镁0.05%、硫酸锰0.05%、磷酸氢二钾1%,最终乳酸产量提高了9.1倍。本实验为豆豉发酵过程中制作良好风味的豆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川东南古蔺铁索桥剖面志留系兰多维列统沉积时的古地理位置处于滇黔桂古陆之北的陆表海环境。埃隆阶上部石牛栏组从下段薄层泥状灰岩形成之后,相变为上段的生屑-砂屑灰岩夹含少量粉砂质泥岩,展示海水深度变浅的过程。本文基于该剖面露头和灰岩薄片鉴定,专述石牛栏组上段生物-沉积类型并分析浅海环境指标。石牛栏组上段粉砂质泥岩中大化石稀少,而灰岩层中底栖型后生动物壳相化石具有中等多样性,少量出现能鉴定属级的大化石密集层,可识别3种不同水动力强度改造的腕足类介壳滩;该段上部赋存珊瑚-层孔海绵原地格架生长建造的小型点礁,标定了该时期最接近滇黔桂古陆的后生动物造礁群落生态域分布点。石牛栏组上段不同粒度的壳相生屑颗粒与泥状灰岩砂屑构成灰岩的重要组分;海底环境指标,特别是不同水动力强度作用主导了灰岩中颗粒与灰泥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巨大痛风石手术切除一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晚期巨大痛风石结节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典型病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的选择以及病理学表现.结果:该患者为晚期通风症患者,发展为痛风石.表现为痛风石结节增生,破坏肌腱以及骨组织.各项辅助检查以及手术后病理结果均支持痛风病的诊断.通过手术切除第一跖趾关节旁巨大痛风石,疗效满意.结论: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本例患者经过各种保守对症治疗均无效.接收此患者后,通过文献复习分析以及临床检查确诊,本病例痛风病变已发展至晚期巨大痛风石结节.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才能彻底治愈.手术后证明对晚期巨大痛风石结节同时伴有骨关节破损的痛风石患者行手术治疗是完全可行,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首次报道了小叶铃子香分布于华中地区(湖北省),小叶铃子香植物以往仅在中国西部(陕西和甘肃省)有分布,这也是铃子香属在华中地区的首次分布记录。此发现为进一步阐明该属的生物地理起源和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严重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后指导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急诊处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指导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 h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灌注指标、液体复苏6 h后液体平衡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及在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入住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尿量均大于30 m L/h,提示复苏成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和微循环灌注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均P0.05);治疗后,两组间血液动力学指标和微循环灌注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液体复苏6 h后液体平衡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EICU病房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恢复管理和治疗过程具有指导意义,使血管活性药物得到有效利用,精确进行液体管理,减少盲目补液,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经济高效,是指导治疗和评估治疗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3例确诊的IP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PA患者中存在基础疾病或危险因素者占69.2%(9/13);临床表现包括咳嗽、黄痰(13/13)、高热(11/13)、胸闷或呼吸困难(7/13)和咯血(2/13)等;92.3%(12/13)患者有高白细胞血症,WBC大多为(15~30)×109;10例G试验检测的患者中有9例出现阳性;影像学检查:肺内多发空洞及"空气新月征"9例(69.2%),"晕轮征"2例(15.4%),支气管炎表现6例(46.2%),胸腔积液3例(23.1%),颅内播散病灶1例;气管镜检查以粘膜水肿、脓痰、管腔坏死物为主;9例患者痰培养或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占69.2%),所有患者病理检查均见曲霉菌丝。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4例好转出院,9例恶化放弃治疗或死亡。结论 IPA是临床严峻挑战;掌握该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胸部影像特征,及时的气管镜、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IPA确诊。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曲霉病。  相似文献   
8.
从毛萼香茶菜中分得8个二萜,3-乙酰毛萼结晶S、毛萼结晶甲、毛萼结晶乙、毛萼结晶丙、毛萼结晶丁、trichrokaurin、edonicin和eriocalyxin B。其中3-乙酰毛萼结晶S为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由波谱法确定其结构。  相似文献   
9.
以湘西北猛洞河("U"型)、德夯("V"型)、小溪︺(""型)3个河谷生境区域为对象,通过比较各河谷生境植物多样性组成、植物区系成分结构,揭示该区域植物区系成分随河谷梯度变化的特征与规律性。结果表明:(1)不同河谷梯度下植物种类组成差异较大,科、属间的相似性系数分别达80%、70%以上,而种的相似性系数仅50%左右。(2)随着河谷梯度的减弱,植物区系热带成分所占比例呈逐步减少趋势,依次为54.56%、46.44%和44.11%;而温带成分却逐步增加,依次为40.00%、50.76%和50.88%。研究发现,3个河谷虽然存在一定的梯度和差异,但它们均是古老成分的避难所和孕育新生成分的摇篮,同时也是湘西北植物的重要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持续声门下吸引术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并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实验组患者予以持续性负压吸引装置,对照组患者不添加负压吸引装置。观察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气道滞留物的菌落培养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肠杆菌、非发酵菌、革兰阳性球菌的发现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术能够减少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提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