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经调查研究表明:在青海省的油菜种植区,茴香薄翅野螟Evergestis extimalis Scopoli越冬幼虫从6月初开始化蛹,6月中旬化蛹率达为80%,到6月下旬化蛹率达到100%;成虫于7月上旬开始羽化,7月15~20日为成虫羽化高峰;田间卵始见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达到产卵高峰期;越冬幼虫平均死亡率为96.63%。  相似文献   
2.
中国重要玉米自交系种质资源子粒性状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子粒性状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析中国重要玉米种质资源子粒性状的遗传变异基础,本研究以具有广泛遗传多样性的627份重要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运用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的方法,探讨了我国玉米自交系种质资源的子粒性状特征。结果表明,百粒体积与百粒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百粒体积对百粒重表型变异的贡献高达78%。针对不同杂种优势群的子粒性状特征分析表明,粒宽对百粒体积的贡献率在瑞德、旅大红骨、兰卡斯特和P群中均为最大,贡献率在54%~71%之间。而在塘四平头类群中,粒厚和粒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和22%。该研究旨在为利用不同类型种质资源开展子粒性状遗传解析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喷雾法,研究了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抗蚜威、阿维菌素和吡虫啉5种类型农药的3种剂量在不同施药时期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的防治效果、防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和籽粒中农药残留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各种药剂,第1次施药药后1d对麦长管蚜与禾谷缢管蚜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药后3d防效分别在90%和84%以上,药后5d防效分别在95%和92%以上;不同种类或不同剂量处理的防治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第2次施药后1~5d对麦长管蚜的防效均在90%以上。与对照比较,施药1次小麦千粒重增加率为2.02%~11.93%;施药2次,千粒重增加率为8.01%~15.87%。农药残留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种类不同剂量浓度下在冬小麦扬花末期喷施1次农药和间隔5d的灌浆中期第2次农药,以及春小麦田相似农药处理,其籽粒中农药残留均有一定程度的检出,但均未超出限定标准;而在小麦乳熟期(与第1次施药间隔10d,距离成熟收获15d)喷施第2次农药,其中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已经达到或超出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4.
提高玉米的氮素吸收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CLC蛋白家族具有运输NO-3的特性,本研究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了玉米CLC家族基因Zm CLCa。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含有一个电压门控的氯离子通道(chloride channel)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在200 mmol/L的KNO3处理条件下,拟南芥转基因过表达株系中NO-3的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对照。因此,Zm CLCa基因很可能在玉米的氮素吸收利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在评估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前、后心脏负荷、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2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62例成功实施经皮穿刺VSD封堵术的患者资料。术前经超声筛查,术后3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分别行TTE复查,常规测量左房收缩末期前后径(Left atrium end-systolic diameter,LAESD)、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前后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每博输出量(Left ventricular stroke volume,LVSV)、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ig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RVEDD)、主肺动脉中段内径(Main pulmonary artery,MPA)、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三尖瓣反流压差(Pressure gradient of tricuspid regurgitation,PGTR)。结果: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LAESD、LVEDD、LVESD、LVEDV、LVSV、MPA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术后3天LVEDD、LVEDV、LVSV、MPA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3天LAESD、LVESD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PGTR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较术后3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RVEDD、LVEF、LV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E对VSD封堵术后心脏功能变化的评估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粱是一种抗旱性较强的禾谷类作物。本研究在高粱中克隆到一个全长为693 bp的编码ATP合成酶E亚基的基因(SbATPase-E)。在高粱幼苗期,SbATPase-E基因受Na Cl和脱落酸(ABA)处理诱导上调表达。该基因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可提高转基因植株的耐旱性和耐盐性,在逆境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较野生型植株根系发达,可能是转基因植株耐旱性和耐盐性提高的主要原因。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植株中DREB2A、P5CS1、RD29A、RAB18和ABI1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于野生型植株中的表达量提高更为显著;在高盐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植株中SOS1和SOS2基因的表达量也较野生型植株中的表达量明显提高。这些抗逆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能是转基因植株抗逆性提高的主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网室内人工接茴香薄翅野螟Evergestis extimalis Scopoli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幼虫数量的增加,油菜产量损失增加;与对照相比,当接卵数为216、399、858、1665和3279粒时,产量损失分别达3.13%,2.08%,12.5%,25.10%和43.33%。各网室实际接虫数(x)与其相应的小区油菜产量(y)的关系为:y=-0.0007x+4.8129,表明虫口密度与油菜产量为负相关。在青海省油菜种植区内每平米幼虫或卵数超过10头或粒时,应即时防治。  相似文献   
8.
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在玉米中得到一个与拟南芥耐盐基因AVP1类似的基因.BLAST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属于质子泵焦磷酸酶家族(H_PPase superfamily)中的Ⅰ型VPP,将其命名为ZmVPP1.ZmVPP1包舍一个230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766个氨基酸残基.蛋白比对结果表明,该蛋白在不同植物中相当保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ZmVPP1基因在成熟叶片中高丰度表达,在生殖器官中表达量较少.脱水、高盐、低温等逆境胁迫条件和ABA处理下的表达分析表明,ZmVPP1基因受逆境的诱导表达,属于不依赖于ABA的途径.由此推断,ZmVPP1可能参与玉米对Na+的隔离,从而起到耐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玉米雌穗发育期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杂种优势在提高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的产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杂种优势的原理却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用12个玉米自交系及其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33个杂交种为材料,分4个不同发育时期取杂交种及其亲本的雌穗组织,利用差异显示技术,分析杂种与亲本的基因差异表达类型及其与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表现和杂种优势的相关关系。发现1):在5种表达类型中单态表达(基因在杂交种和双亲中同时表达的类型)的数量最大,这说明杂种优势的形成不仅与基因的表达与否相关,还与大量基因的上调或下调表达相关;2):在玉米雌幼穗的发育初期杂交种与双亲的基因表达差异最大,这可能与雌穗发育初期器官的形成和发育相关,因此这一时期差异表达(在质的方面)的基因对产量性状和杂种优势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3):综合各种基因表达类型与产量性状和杂种优势的关系,发现某些基因在杂种中的沉默表达可以促进籽粒的发育和抑制幼穗中小花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以抗旱玉米自交系旱21为材料,克隆获得玉米分子伴侣基因Zm Bi P1,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Zm Bi P1基因的表达模式,并将Zm Bi P1基因转入拟南芥中研究其功能。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Zm Bi P1基因在玉米自交系旱21的不同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且在子房中表达量最高。Zm Bi P1基因受甘露醇胁迫诱导上调表达,受盐胁迫诱导下调表达。转基因拟南芥功能验证结果表明,过表达Zm Bi P1基因导致拟南芥在种子萌发时期对盐和甘露醇胁迫的耐受能力减弱。这些结果表明Zm Bi P1基因可能是逆境反应信号传递途径的负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