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南京市市域热场分布与景观格局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景观中热场格局的形成机制,以南京市为例,基于Landsat/ETM+遥感影像,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和地表温度信息,在1、2.5和5 km三个分析粒度上,分别计算了各景观单元的地表温度均值、温度变异系数与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水体和聚落)的关联关系,并对景观组成特征、结构特征、空间区位特征等对热场格局影响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水体和林地具有显著的降温效应,耕地降温效应不显著。景观组成与结构因子是热场分布最重要的预测变量,点位特征和与到中心城区距离对热场的解释率较小。在3个分析粒度上,地类水平的结构特征对地类温度均值和变幅的解释能力均最强,且在较大分析粒度上优势显著;组成特征对温度均值与变异系数的解释能力次之,但独立影响较低;景观水平的结构特征对温度均值的解释能力较弱但对温度变幅的解释能力较强,且在2.5 km的分析粒度上独立作用显著。结果表明,对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的调控可作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联合丹红注射液对老年心肌缺血患者血清肌钙蛋白、心肌酶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肌缺血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调脂、抗血小板和抗心肌缺血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比索洛尔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肌酶(CK、CK-MB、AST、LDH)、血清肌钙蛋白I(c Tn 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肌酶(CK、CK-MB、AST、LDH)、血清肌钙蛋白I(c Tn I)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心肌酶(CK、CK-MB、AST、LDH)、血清肌钙蛋白I(c Tn I)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低(P0.05),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丹红注射液对老年心肌缺血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间型高温放线菌的gyrB基因设计了中间型高温放线菌的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快速筛选中间型高温放线菌菌种的特异PCR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芝麻香型白酒高温大曲中的中间型高温放线菌筛选。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对中间型高温放线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以快速鉴别中间型高温放线菌菌种,并成功从芝麻香型白酒高温大曲中快速筛选获得中间型高温放线菌,与传统的菌种鉴定方法相比,具有高效、灵敏、便捷及成本低廉等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4.
以4期(1975、1990、2002、2010年)Landsat影像为基础数据,研究了近30年来江苏省滨海淤长型湿地景观组成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75-2010年,江苏省滨海淤长型湿地面积从2100.18 km2增长到3686.31 km2,增长了75.52%;其中人工湿地(农业/渔业用地及盐田)面积增长了2.46倍(从514.97 km2至1795.18 km2),而以芦苇(Pragmites communis)、碱蓬(Saueda spp.)、茅草(Aeluropus littoralis)、米草(Spartina spp.)为主的盐生植物群落及光泥滩构成的自然湿地略有增长,但占湿地总面积比例从74.59%下降至50.30%.湿地宽度迅速从1975年的8.64±1.64 km增长至2010年的(13.89±2.86) km,其中,人工湿地在多数地段均向海面有所延伸,而自然湿地在不同时期和地点消长互现.近30年来,湿地景观演化方向为光泥滩→盐生植物群落→农业/渔业用地;其中,农业用地多以围垦芦苇滩涂为主,而渔业用地大多以围垦碱蓬滩涂为主.  相似文献   
5.
不同密度条件下芨芨草空间格局对环境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娟  刘茂松  徐驰  池婷  洪超 《生态学报》2012,32(2):595-604
基于小尺度上植物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格局的高度相关性,选用可避免环境异质性影响的K2点格局函数,研究了沙枣-芨芨草群落中63个芨芨草样方(3密度条件×3生境条件×7重复)中芨芨草种群在小尺度下(0—0.5 m)的空间格局,探讨了在3种密度条件(高、中、低)及3种生境条件下(冠盖区、过渡区、空旷区),芨芨草种群空间格局对土壤理化性质胁迫(盐分、有机质及容重)程度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就土壤盐分,养分含量及土壤容重而言,土壤理化性质胁迫程度沿冠盖区、过渡区和空旷区增加的趋势。相应地,芨芨草种群呈聚集分布的样方比例在沿冠盖区(6/21)较低,而在过渡区(11/21)和空旷区(11/21)较高。然而,在不同密度条件下,芨芨草种群空间格局对土壤性质胁迫的响应不同。在低密度条件下,芨芨草种群在冠盖区多数为聚集分布(4/7),在过渡区和空旷区全部为聚集分布;中密度条件下,芨芨草聚集分布样方比例沿冠盖区-过渡区-空旷区梯度增加(分别为2/7,3/7,4/7),但低于同等胁迫条件下低密度样方中聚集分布数量;高密度条件下,在各胁迫条件下,除了一个过渡区高密度样方,其余芨芨草种群均为随机分布。总体上,随着环境胁迫增强,在中低密度下,芨芨草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但在高密度下,芨芨草种群均以随机分布为主。此外,芨芨草种群空间格局随密度变化趋势比随土壤理化性质胁迫梯度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可能表明相对于土壤理化性质胁迫程度,芨芨草种群密度对其空间格局影响更大。因此,在考虑芨芨草种群空间格局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时,应当考虑种群密度因素。  相似文献   
6.
植物的微气候调节能力,对于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人居环境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京市公园和广场绿地为对象,通过实地测量,分析了5种群落结构(草地、常绿乔木单层林、常绿乔-草复合林、落叶乔木单层林、落叶乔-草复合林)在冬夏两季温度、湿度及热舒适度(温湿指数)调节能力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夏季,各种群落均有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的降温增湿效果,但各林地之间降温和微气候舒适度调节能力无显著区别;林地降温增湿及热舒适度调节能力效果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草地(P0.05或P0.01);冬季,常绿乔木单层林或常绿乔-草复合林通过显著降温作用恶化了场地热舒适度,草地及落叶林对微气候无显著影响;除了夏季落叶乔木与草本层在降温效应方面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外(P0.05),草本层与乔木层在其他微气候调节指标方面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从热舒适度角度,建议在冬冷夏热地区,城市绿化应适当增加落叶林比例。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7、1993、1999、2005和201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江苏苏锡常地区3个地级市及9个县级市行政单元的聚落用地,并将聚落斑块按<5、5 ~ 20、20~80、80~320、320 ~1280、1280 ~5120、5120 ~ 20480和≥20480 hm2分为8个粒级,对各行政单元聚落粒级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987-2010年,研究区聚落总体规模增长了约5倍,但不同区域聚落规模的变化过程存在一定的节律性差异;期间各单元聚落粒级数增长了1~2级,最低粒级聚落斑块的面积占比大幅减小,最高粒级聚落的面积占比逐渐增大;在地级市单元及部分县级市单元中,出现次高粒级面积占比较小甚至缺失现象;地级市单元聚落粒级结构的均衡度持续下降,而多数县级市单元聚落粒级结构的均衡度上升.比较均衡分布型与非均衡分布型行政单元的区位条件及单元内景观资源格局特征发现,域内资源分布格局应是影响聚落粒级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趋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区景观破碎化过程中的斑块规模结构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明娟  刘茂松  徐驰  王磊 《生态学杂志》2006,25(11):1358-1363
基于南京市1988、1998和2003年3期TM影像,将农田、林地、居民聚居地及在建用地按斑块面积分为16个级别,研究了景观破碎化过程中,不同级别斑块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农田面积持续萎缩,破碎度上升,中小型斑块数量以较稳定速度增长;林地总面积略有波动,大中型斑块数量较为稳定,而中小型斑块受城市化进程影响,数量高度不稳定;居民聚集地在1988~1998年以在原有基础上扩张为主,在1998~2003年出现了大量新斑块,且两个时段的各级别斑块数量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建用地数量迅速增长,土地利用更加规模化。以上表明,斑块类型和大小对斑块的稳定性及变化趋势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