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监测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因子,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1989—2021年Landsat 5/8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获取宁夏贺兰山植被覆盖度,基于地理探测器量化了环境和人为等10个因子对其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1989—2021年间,宁夏贺兰山平均植被覆盖度为35.8%,时间尺度上总体呈增加趋势,平均增幅为0.043·(10 a)-1,空间尺度上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特征;研究区58.1%的区域植被覆盖度未来将持续性改善,但仍有30.7%的植被存在退化的潜在风险。降水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单因子相比,环境因子和人为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植被覆盖度的解释力更强,降水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处于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土壤有机碳作为陆地碳库主体,其分布特征及与驱动因素的空间关系对土壤碳周转过程有重大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结合9个环境和土壤变量,建模分析伊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在3.37-38.34 g/kg之间,上、中、下游有机碳分布存在空间差异,其中上游差异最大,下游差异最小。相关分析表明,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显著,与年平均气温以外的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GWR模型较好地预测了伊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局部决定系数在0.49-0.64之间,自下游到上游,决定系数逐步升高,对上游的预测精度最高。分析发现,在海拔较高的中上游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立地环境、成土母质和地表覆盖的影响;在中上游低山丘陵区,人类活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中下游平原区农业活动和化肥投入是造成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研究揭示了各因素对有机碳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可为伊河流域土壤生态系统的合理发展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不同传感器对土壤Na+含量的估测能力,本研究以宁夏银北地区典型样点土壤实测光谱和Sentinel-2B影像光谱为对象,运用逐步回归(SR)和主成分回归分析(PCA)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敏感参量筛选,然后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支持向量机(SVM)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BPNN)分别建立实测光谱和影像数据的土壤Na+含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 除Band9外,实测重采样数据与影像数据呈极显著相关。基于SR筛选方式建立的模型估算精度普遍高于PCA(SVM模型除外),PCA-SVM模型为影像最佳Na+含量估算模型,预测精度为0.792;SR-BPNN模型为实测最佳Na+含量估算模型,预测精度达到0.908。经重采样实测光谱模型校正后的SR-PLSR影像光谱土壤Na+含量估算模型精度从0.481提高到0.798,有效提高了较大尺度下的土壤Na+含量估算精度。本研究实现了遥感监测土壤Na+含量由点向面的空间转换,为Sentinel-2B影像监测盐渍化土壤Na+含量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准确高效获取土壤水盐信息是盐碱地改良和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本研究以地面野外高光谱反射率和实测土壤水盐含量为数据源,利用分数阶微分(FOD)技术对原始光谱反射率进行步长为0.25的处理,从光谱数据与土壤水盐信息相关性层面筛选FOD阶数,构建二维光谱指数,采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和地理加权回归(GWR)建立土壤水盐含量反演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FOD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高光谱噪声并挖掘潜在光谱信息,提高高光谱反射率与土壤含水量(SMC)、pH值和含盐量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最高分别提升0.98、1.35和0.33。与一维光谱相比,FOD结合二维光谱指数筛选的特征波段组合对SMC、pH值和含盐量的响应更敏感,分别以1.5、1.0和0.75阶为最优,其中,SMC最大相关系数绝对值的最佳组合波段为570、1000、1010、1020、1330和2140 nm; pH值为550、1000、1380和2180 nm;含盐量为600、990、1600和1710 nm。相较于原始光谱反射率,SMC、pH值和含盐量最优阶次估算模型验证决定系数(Rp2)最高...  相似文献   
5.
甘肃小陇山锐齿栎群落生物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对甘肃小陇山天然锐齿栎群落乔木层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锐齿栎群落乔木层生物量为183 6 6t·hm2 ,其中以锐齿栎为主的慢生树种占6 4 89% ,中速生树种占33 4 0 % ,针叶树种占1 38%。乔木层生物量随着锐齿栎群落发育年龄的增长,积累增多,各器官具有不同的增长速度,到群落发育成熟时群落总生物量的和各器官生物量都达到最大值,群落进一步发育,总生物量趋于稳定,部分器官生物量有所衰减。群落发育过程中,慢生树种生物量比例趋于增大,中速生树种生物量比例逐渐减少,直到发育末期,随着优势种—锐齿栎的衰败,其生物量比例有所减少,中速生树种生物量的比例相应又有所增大,针叶树种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生物量所占比例很小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中国水蝇科Ephydridae凸额水蝇属Psilopa Fallén1新种及2新纪录种,王氏凸额水蝇Psilopa wangi sp.nov.,褐缘凸额水蝇Psilopa marginella(Fallén,1823)和后斑凸额水蝇Psilopa leucostoma(Meigen,1830),并讨论了它们与近似种的区别。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青干河峡谷鸳鸯越冬生境选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影响动物生境选择的水、食物、隐蔽物和干扰等因子对2010年11~12月在青干河首次发现的62只越冬鸳鸯新的越冬地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三峡水库蓄水至175m,长江支流青干河尾水段面积扩展及其他适宜水环境条件为越冬鸳鸯提供了良好生境;青干河及两岸分布的陆生植物及水生动植物为鸳鸯越冬提供了一定食物来源;两岸茂密的植被为鸳鸯陆上及水面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隐蔽条件;人为干扰的负面影响较小成为鸳鸯越冬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甘肃小陇山锐齿栎群落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生物多样性是当前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选择了地处我国南北交界的秦岭西段北坡——甘肃小陇山的锐齿栎群落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大量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数据分析,认为:(1)研究区锐齿栎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测度结果为:平均物种多样性指数H=1.483,平均均匀度指数Jsw=0.67,平均丰富度指数R=9。这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带阔叶落叶林相比较,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2)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在阴、阳坡存在两种不同的分布模式。在阳坡,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直线上升分布模式;在阴坡,物种多样性对海拔梯度呈不很敏感的分布模式,对阴、阳坡进行对比,阴坡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均大于阳坡,优势度相反;(3)经过采伐干扰,恢复20年后,与保护区相比,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有所增大,多样性和优势度有所降低,均匀度没有产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宁夏肉牛养殖场粪污和周边土壤中重金属及细菌群落状况,在宁夏最大的肉牛养殖区西吉县采集了不同养殖期(哺乳期、犊牛期、育成期、育肥前期和育肥后期)的牛粪、施用牛粪蔬菜地及养殖场周边不同距离土壤样品,以远离养殖场的荒地土壤为对照,测定了7种重金属(Cu、Zn、Pb、Cd、Cr、Hg、As)含量和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 1)牛粪中Cu、Zn、Cd、Pb和Hg含量较全国平均值低33.8%~95.8%,而As含量比全国平均值高94.7%。随着养殖期的推移,牛粪中各重金属含量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育肥前期Cu、Cd、Hg和Cr含量高于其他4个时期,育肥前期和育肥后期牛粪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较大。2)施用牛粪的土壤Cu、Zn和H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土壤,Zn含量与养殖场周边土壤差异显著,其他元素无显著差异,所有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均在安全范围内。3)随着养殖期的推移,牛粪细菌多样性指数无特定变化趋势。施用牛粪的土壤序列、分类单元、Chao1指数显著高于养殖场周边土壤。4)牛粪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最大,其次为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育成期厚壁菌门的丰度显著低于其他养殖期,其他各菌门的丰度在不同养殖期间无显著差异。养殖场的存在对其周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不明显,但施用牛粪后土壤Gp6、芽单胞菌属溶杆菌属和Subdivision3_genera_incertae_sedis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养殖场周边土壤。5)牛粪中有机质、pH、电导率、全氮、全钾、Cd、As含量对细菌多样性和各组分丰度的影响较显著;养殖场周边土壤pH、全磷和Hg含量对细菌多样性和各组分丰度的影响较显著。整体来讲,牛粪和土壤的理化性质对细菌群落的影响比重金属更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当地肉牛养殖饲料和兽药种类的选择、用量及有机肥的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不同PVY分离物基因的测序及分析,从而了解PVY株系的多样性,进而对PVY病毒的分子检测及防治提供重要的资料和参考。【方法】本研究针对黑龙江15个马铃薯Y病毒样品的P1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结果】经比对分析,样品被分成两组,有10个样品的基因类型高度同源,且相对保守,是本地区的优势群组,无论是与国内其它地区样品比较还是与国外样品比较,其亲缘关系都有一定距离;而另一组中的5个样品的P1基因与本地优势组群有较大差异,且这5个样品间也有一定的差异,并与国内其它地区和国外一些样品的P1基因序列比较接近。通过比对Gen Bank中已上传的序列提供的PVY株系的信息,得知本次试验的P1基因与PVY^(NTN-NW)株系是相似的,且这15个样品与国内其他样品一样都是由PVY^N株系演变而来。【结论】由P1基因分析表明,PVY受环境影响较大,黑龙江10个样品的PVY在长期的进化中产生了具有地方特点的变化,而后来的5个样品说明中国大部分PVY有可能是跟随国外品种资源的引进进入,同时PVY也随国内不同区域间资源交流和种薯调运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