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初步报道建立了一种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特异性IgE、IgA、IgG抗体的改良抗体捕获ELISA方法(EacELISA,AacELISA,GacELISA)。该法以抗人IgE、IgA或IgG单克隆抗体作包被抗体;酶标记物系两株组特异性较强的EHF·McAb(A_(35),A_(25-1)株);在实验中采用EHF病毒抗原与酶标记物混合后一次加入,而不是分别依次加入的方式,使操作步骤简化,实验时间缩短,又适当提高了试验敏感性。该法具有简便,特异性高,灵敏度较高(检测EHF·IgE,EHF·IgA>1:100;EHF·IgG>1:2560),重复性较好(CV:EHF·IgE 2.51%,EHF·IgA 11.80%,EHF·IgG 10.85%)等优点。检测39份EHF病人血清,急性期病人(3~7病日)血清三种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84.21%(16/19,EHF·IgG),89.47%(17/19,EHF·IgA)和100%(19/19,EHF·IgG);而发病3~6月后患者血清三种抗体检出率分别为10.00%(2/20),45.00%(9/20)和100.00%。在急性期与恢复期病人之间,EHF·IgE和EHF·IgA两种抗体的检出率差异较显著(P<0.01)。70价其他人群血清三种抗体检出率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2.
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ELISA方法的建立张东海,孙辉,高峰(山东省淄博第二卫生学校,淄博255015)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循坏免疫复合物,特异性,ELISA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机理有多种学说,其中在体液免疫学说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光胃镜常规检查时根据不同的胃体黏膜形态判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准确性及其病理表现,了解胃体黏膜形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于本院行胃镜检查的5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胃体和胃窦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快速尿素酶检查及白光胃镜检查,根据白光胃镜检查结果分为胃体黏膜病变组(232例)和无胃体黏膜病变组(288例),分析胃镜下不同黏膜组织病变与H.pylori的感染情况,采用四格表分析白光胃镜检测对H.pylori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无胃体黏膜病变组比较,胃体黏膜病变组患者H.pylori感染率显著升高,同时胃体黏膜黏液分泌增多、胃体黏膜广泛充血、胃体皱襞肥大、黏膜水肿、胃体黏膜"龟纹样"改变、胃体(单发或多发)息肉、胃体可见RAC。不同胃体黏膜病变患者H.pylori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11,P0.001)。胃体黏膜病变患者H.pylori感染率与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无关(均P0.05),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糜烂有关(χ~2=7.087、6.230、17.934,P=0.008、0.013、0.001)。白光胃镜诊断H.pylori感染的灵敏度为71.43%,特异度为90.27%,准确度为79.62%,阳性预测值为90.52%,阴性预测值为70.83%。结论白光胃镜下胃体黏膜形态与H.pylori感染率及与炎症、肠化生、黏膜萎缩、非典型增生、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糜烂有关,白光胃镜检查可能对H.pylori感染有一定诊断价值。白光胃镜下较常见且易识别的胃体黏膜充血、水肿、"龟纹样"改变、胃体可见RAC等可能成为白光胃镜预测H.pylori感染的特异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景培清  张东海  艾泽民  郭斌 《生态学报》2021,41(17):7026-7036
传统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估侧重于评价景观镶嵌体相对于最优格局的偏离程度,忽视生态系统过程和景观类型内部分异,使得黄土高原景观生态风险评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综合"格局-过程"的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构建适合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黄土高原2000年、2010年、2017年的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从空间分异来看,相较于传统的景观格局风险指数法仅在沙漠景观呈现高风险单一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黄土高原景观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市和沙漠景观、中部丘陵沟壑区草地景观、西北荒漠草地景观和东南部农田景观、东南部高山林地景观,具有明显空间分异。从时间变化来看,生态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景观生态风险总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平均值由0.410降低到0.385,但2010-2017年下降不明显,生态工程持续实施对景观生态风险持续下降作用变弱。其中,自然景观(林地和草地)受生态工程促进生态风险持续降低,而人工景观(城市和农田)尤其是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促使区域生态风险升高明显,建议加强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同时限制北部环境恶劣小城镇的发展。此外,中部丘陵沟壑区草地恢复力不足和降水侵蚀力增强也会促使风险升高,建议在生态保护时给予重点考虑。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是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或恢复过程中的两大驱动因素。选取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为衡量指标,利用改进的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 (CASA)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以及残差趋势法分别计算了宁夏草地实际净初级生产力(ANPP)、潜在净初级生产力(PNPP)和人为活动影响的生产力(HNPP)及其变化趋势,定量评估了2001-2019年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在宁夏4种类型草地(温性草甸、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温性草原化荒漠)动态变化中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2001-2019年宁夏草地实际净初级生产力增加的面积占宁夏草地总面积的97.84%;全区草地潜在净初级生产力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表明气候变化有利于植被恢复。草地恢复过程中,气候变化引起的草地恢复面积占草地恢复总面积的61.68%,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引起的草地恢复面积占38.32%;人为活动是导致草地退化的绝对主导因素。4种类型草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气候变化是促进温性草甸(68.94%)和温性草原化荒漠(70.51%)恢复的主导因素,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是促进温性草原恢复的主导因素(62.30%),温性荒漠草原的恢复是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97.93%)。水热条件好转,尤其是降水增加是宁夏草地恢复的主导气候因子,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促进草地恢复的主要人为因素,对草地的不合理利用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研究HFRS免疫损伤机制,用ELISA法同步测定了108例不同临床型、不同病日、病期HFRS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A、IgE抗体以及HFRS病毒特异性IgA、IgE型CIC的水平及检出率.发现HFRS-IgA型抗体在轻型病例高于中、重型病例;HFRS-IgE型抗体及IgE型CIC在重型病例高于中、轻型病例.上述差异在病程早期(发热、休克少尿期,或是3~8病日)尤为突出.IgA型CIC则未见到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7.
选用2个品质类型和成熟期不同的新疆主栽小麦品种‘新春11号’和‘新春39号’,分别进行花后灌浆早期高温(花后5~8d,32℃,T_1)和中期高温(花后15~18d,38℃,T_2)处理,分析花后高温对小麦籽粒发育及淀粉晶体的影响。结果显示:(1)T_1处理明显降低了两品种籽粒长度和粒重,而T_2处理显著影响籽粒宽度和厚度;高温处理虽然降低了籽粒灌浆速率,但两品种灌浆最大峰值出现时间均在花后18d。(2)T_1处理对小麦籽粒A型淀粉粒形态的影响较大,中熟品种‘新春11号’的A型淀粉粒表面在花后10d时可观察到微孔,在花后15~20d时其粒径明显小于同期对照,在花后20~25d时淀粉粒表面压痕增多且A、B型淀粉粒表面出现明显缢缩;而早熟品种‘新春39号’淀粉粒形态和粒径大小受花后高温的影响相对较小。(3)两品种在不同高温处理下,其淀粉粒晶体特性衍射峰出现的位置相同,但淀粉粒的尖峰强度不同,表明高温胁迫不影响淀粉粒的晶体类型,但可能改变了淀粉粒内部的层状结构。研究表明,花后早期高温不仅对小麦籽粒外部形态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籽粒内部淀粉粒的形态和晶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研究HFRS免疫损伤机制,用ELISA法同步测定了108例不同临床型、不同病日、病期HFRS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A、IgE抗体以及HFRS病毒特异性IgA、IgE型CIC的水平及检出率。发现HFRSIgA型抗体在轻型病例高于中、重型病例;HFRSIgE型抗体及IgE型CIC在重型病例高于中、轻型病例。上述差异在病程早期(发热、休克少尿期,或是3~8病日)尤为突出。IgA型CIC则未见到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9.
苏北淤泥质海岸典型防护林地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是准确估计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我国漫长的淤泥质海岸有着大面积的防护林,其碳汇服务功能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因此,对淤泥质海岸防护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采用碱液吸收法对苏北淤泥质海岸杨树Populus tomentosa Carr.及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Cheng两种典型海防林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树和水杉林地4~11月份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337~732mgCO2m-2h-1和257~821mgCO2m-2h-1,呼吸通量分别为128.57gCO2m-2和121.38gCO2m-2.杨树和水杉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均近似单峰曲线,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分别出现在4月份和11月份.模型R=a×exp(b×T)能够很好地拟合林内气温及土壤温度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能够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50.5%~80.9%.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关系不显著,不是其主要影响因子.利用林内气温及土壤2、5cm和10cm处温度得到杨树林地的Q10值分别为1.45、1.97、2.08、2.01,水杉林地的Q10值分别为1.92、3.29、2.89、3.00.研究结果表明,水杉林地土壤呼吸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比杨树林地更敏感.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临床诊断方法,仍推荐μ-捕获IgM ELISA作为区别急性或既往感染的血清学技术,尤其是在HFRS高发区。但所用的抗体则为针对汉坦病毒G_1,G_2或N蛋白的特异性McAb;抗原提倡应用基因重组产物G_1,G_2或N蛋白。将汉坦病毒RNA的S基因片断及/或M基因片断插入大肠杆菌中,获取相应的重组细胞N蛋白或G_1,G_2蛋白的报告有多篇。鉴于S基因片断所表达的N蛋白是引起早期和长期维持体液免疫反应的主要识别抗原,德国及芬兰学者将汉坦76/118株,PuumaloCG18/20株及So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