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鲤鱼精子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鲤鱼精子由头部,中片和尾部组成,头部的细胞核卵形,染色质致密。核中有些小空隙,空中的电子致密物质存在。中片紧连在核的后端。中片由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组成。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核后植入窝中,袖套一侧肥厚,一侧狭窄,袖套中有线粒体和囊泡。囊泡有二类,一类含有电子致密物质;另一类无电子致密物质。近袖套内膜处的细胞质中还存在着与内膜平行的膜,精子尾部从袖套腔中伸出。尾部的轴丝与基体相接。尾部的近核端多有许多囊泡  相似文献   
2.
诗两首     
尤玉柱 《化石》2006,(2):40-40
[古韵]今昔同辉眺望神洲,叹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水天高阔,依东风,提笔赞世间英物。踏遍山川,立学科,昔日当杨裴贾周;再度辉煌,写新篇,今更有张邱二吴。古脊椎所,八十载,拥数百铁甲兜鍪;墙内墙外,百花艳,一代新人才辈出。[新韵]颂寻觅远古生命之军星球转人增时,春归华夏洪福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云南马研究史及化石的新发现1926—1927年间,格兰阶(W.Granger)在我国云南元谋采得一批更新世化石,其中包括30个左右的马颊齿。这批化石经柯伯特(E.H.Colbert)研究,于1940年发表论文。他将马化石鉴定为一新种——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同时,主要根据马化石的对比,将元谋产化石地层,与缅甸伊洛瓦底层等同起来,即更新世初期。  相似文献   
4.
下奥莫盆地位于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属东非大裂谷东支的一部分。奥莫河纵贯该盆地,并自北向南流入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湖(原称卢多尔夫湖)。下奥莫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十分发育,出露较好,自1967年以来已有许多重要发现,其中包括人科化石及大批哺乳动物化石等。这些发现引起了许多地层、古生物和古人类工作者的注意。这一盆地的地层从1973年起才进行比较详细的工作。根据K.W.布特阶的划分,自下而上为:  相似文献   
5.
寻找化石,是一件艰苦细致的工作,困难的野外条件常常考验着你。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于实践的人,才能品尝寻找化石的乐趣。祖国的山山水水,到处蕴藏着化石。在节日、假期,我们背起行装,攀登层层山峦,又该如何着手去寻找化石呢?这是许多爱好者提出的问题。要知道,化石的寻找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这些规律,在野外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古脊椎动物的埋藏规律,作者将多年来收集的有关资料略加整理,以供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东方粘虫六龄幼虫血淋巴蜕皮甾类滴度,在幼虫的取食生长期一直处在很低的水平(<6pg/μl血淋巴),其后于徘徊期的前一天开始升高,至预蛹期形成唯一的1个高峰(~450pg/μl血淋巴)。前胸腺离体培养的结果表明,前胸腺分泌活力与血淋巴蜕皮甾类滴度的动态呈基本平行的趋势,只是较后者超前了约24小时。促前胸腺激素粗提物能直接活化离体前胸分泌蜕皮甾类。粘虫六龄2日龄(LVI_2)幼虫的前胸腺已能被促前胸腺激素活化,说明此时的前胸腺对促前胸腺激素已具感受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黑土团聚体内土壤有机碳(SOC)的“分馏”特征, 揭示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团聚体的固碳机制, 该文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综合研究站内不同植被覆盖(草地、农田和裸地)长期定位实验的土样为研究对象, 利用团聚体湿筛分组、有机碳物理和化学分组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黑土团聚体及其内部的碳密度和腐殖质组分的碳分配特征。研究发现, 黑土经过不同植被覆盖31年后, 长期草地覆盖使土壤表层SOC、全氮(TN)含量显著增加, 农田和无植被覆盖的裸地SOC含量减少, 且在裸地显著降低。3种处理中, 2-0.25 mm (含2 mm, 下同)粒级团聚体均为优粒级。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顺序为草地>农田>裸地。草地覆盖使土壤大团聚体的比例和有机碳库增加, 微团聚体和粉黏粒所占比例和碳库均减少, 说明草地覆盖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形成, 土壤固碳能力显著增强。而农田和裸地因外源碳投入少, 有机碳含量均是微团聚体>大团聚体>粉黏粒, SOC主要分布在微团聚体中。不同植被覆盖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内密度组分和腐殖质各组分碳的富集“分馏”作用很明显, 与农田和裸地相比, 长期草地植被覆盖处理>2 mm和2-0.25 mm粒级团聚体中轻组碳含量富集的较多, 2-0.25 mm粒级团聚体中富里酸、胡敏酸和胡敏素的碳富集均最高, 而农田和裸地促进了微团聚体内腐殖质碳的富集。草地覆盖显著增加了大团聚体内活性有机碳组分, 来源于植物的碳首先进入到大粒径的团聚体中, 使土壤团聚结构显著改善, 农田和无植被覆盖的裸地土壤中轻组碳含量显著降低, 团聚体内有机碳以重组碳和胡敏素为主, 稳定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典型黑土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基于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利用典型黑土区2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内部组分中有机碳的分布,以解析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固持间的关系,揭示黑土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性机制。结果显示: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7.6%;裸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14.1%。草地促进了大团聚体(250μm),尤其2000μm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裸地则降低了土壤的团聚化程度及稳定性,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含量下降,粉粘粒含量相应增加。草地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田,且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其中粗颗粒有机质、闭蓄态微团聚体和粉黏粒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600%、54%和65%;裸地增加了粉粘粒结合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且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所下降。3种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均以总粉粘粒结合有机碳为主,占土壤总有机碳52%—79%,其作为惰性碳库是黑土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黑土有机碳的累积或损失主要表现为活性较强的有机碳库-团聚体中颗粒有机质的增加或减少,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主要归因于大团聚体中粗颗粒有机质的增加,为总有机碳增量的3倍;裸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主要归因于微团聚体中总细颗粒有机质的减少,对总有机碳损失的贡献率为60%。  相似文献   
9.
雁北地区,中部丘陵起伏,婀娜多姿;两侧山峦迭嶂,雄伟壮丽。源远流长的桑干河水,白浪滔滔,滚滚东去,它切过的宽阔谷地,构成一马平川,广袤、肥沃。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先辈,自古以来就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并且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无论是十万年前的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遗址,还是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考古工作者从中发掘出了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旧石器和古人类遗骸,尤其是那些打制技术精巧、造型美观的细小石器,简直使人爱不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鲫鱼性腺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鱼类的性腺分化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温度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鲫鱼(Carassius auratus)原生殖细胞的迁移、生殖嵴形成和性腺分化,并探讨温度对性腺分化的影响.孵化后12~40 d是鲫鱼性腺分化的敏感期.从第12 d起,仔鱼分成7组,每组分别用下列7种水温中的一种培育28 d:(16±1)℃、(20±1)℃、23~25℃、(27±1)℃、(30±1)℃、(32±1)℃、(34±1)℃.其中23~25℃组是对照组.结果显示,对照组幼鱼的雌雄比例大致是1:1(1:1.07).(20±1)℃组的幼鱼雌雄比例也接近1:1(1.09:1).在(27±1)℃组,雌性率上升,为55.3%(P<0.05).在低温组(16±1)℃,雌雄比例是1:1.45,雌性率达40.8%.然而,在高温组(30±1)℃、(32±1)℃、(34±1)℃中,雌雄比例分别是6.14:1、2.51:1和2.14:1.其中(30±1)℃实验组的雌性率最高,达到86.0%(P<0.01),性腺分化趋向雌性化.研究提示,鲫鱼的性别分化属于温度依赖型.当前全球性气候变暖,以及各种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有可能对鲫鱼的性别平衡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