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伞形科(Apiaceae)棱子芹属(PleurospermumHoffm.)的宝兴棱子芹〔P.benthamii(Wall.ex DC.)Clarke〕和松潘棱子芹(P.franchetianumHemsl.)、西藏棱子芹(P.hookeriClarke var.thomsoniiClarke)和太白棱子芹(P.giraldiiDiels)、康定棱子芹(P.prattiiWolff)和瘤果棱子芹(P.wrightianumde Boiss.)的果实横切面的解剖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种植物虽然在外部形态上两两相似,但彼此间的果实解剖结构特征却存在一定的差异。共同特征是果棱均比较发达,且外果皮与中果皮分离,常形成空腔,每个果棱有1个明显的维管束,中果皮高度退化,果壁均很薄,棱槽和合生面均有油管,其中合生面油管数为棱槽油管数的2倍;差异主要表现在果实横切面外形、果体的压扁程度、果棱的发达程度、外果皮拱起程度及角质层的有无和厚度、维管束大小和着生位置、棱槽油管数以及合生面与侧棱的关系等方面。根据观察结果认为康定棱子芹与瘤果棱子芹不宜合并,建议将西藏棱子芹与太白棱子芹予以合并。  相似文献   
2.
对伞形科(Apiaceae)中国特有单型属种类川明参(Chuanminshen violaceum Sheh et Shan)幼果发育阶段(包含幼果期Ⅰ、幼果期Ⅱ和幼果期Ⅲ)、中果发育阶段(包含中果期Ⅰ、中果期Ⅱ和中果期Ⅲ)和熟果发育阶段(包含熟果期Ⅰ、熟果期Ⅱ和熟果期Ⅲ)果实横切面的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川明参果实在果壁细胞层数和形态、果棱和维管束、油管、胚乳以及分生果横切面大小和形状等特征均有明显的变化。川明参分生果果壁由厚变薄且外果壁、中果壁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内果壁细胞消失;果实中油管分布在果实的背面、侧面和合生面,油管不断向外扩大,在成熟果实中油管往往皱缩。川明参果实中胚乳逐渐增大,从近球形变化为桃形、肾形直至月牙形,背部呈山丘状隆起;分生果横切面的形状由近五边状圆形变化至梭形,背腹极度压扁。通过对果实发育形态解剖观察发现,果实发育前期,果形的变化主要依靠维管束的发育,从而造成果棱的改变,来改变果实外部结构。到了熟果期,胚乳显现,形体变大,它的形状变化开始改变分生果的外部形态,并且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了江苏濒危植物珊瑚菜的特征特性、生存现状.江苏沿海野生珊瑚菜种群被证实已灭绝,并探析了其灭绝的原因,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结合,但人为的外在因素对其生存的影响是致命性的.呼吁保护环境以拯救其它濒临灭绝的物种.  相似文献   
4.
珊瑚菜居群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RAP对伞形科单种属珊瑚菜7个野生居群和1个栽培居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筛选出8个引物组合,在珊瑚菜8个居群中共扩增出168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18条,多态性比率为70.23%;平均每对引物扩增的多态性条带为14.75。各居群之间珊瑚菜遗传相似性系数范围为0.8306~0.9836,遗传距离范围为0.0165~0.1856。聚类分析表明,以相似性系数大于0.8并结合地理分布来看,所研究的野生珊瑚菜居群可以大体分为3类,辽宁大连的野生居群为一类,山东威海—山东青岛的居群为一类,而山东日照—广州深圳之间的为一类。  相似文献   
5.
ThePreparationandAppicationofColloidalGold-LabeledPlantCalmodulinSONGChun-Fens,SUNDa-Ye(CellLaboratory,DepartmentofBiology,HebeiNormal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16)LIShu-Rong(LaboratoryCenterofElectronMicroscopy,HebeiMedical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17)CaM是一种多功能的Ca2+受体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原核生物中,并参与众多生理功能的调控。但迄今尚未发现CaM具有任何酶活性,其调控作用是通过与之相结合的CaM结合蛋白(CaMBPs)实现的。因此,研究与CaM相结合的各种不同ChMBP…  相似文献   
6.
白芷培养细胞外钙调素结合蛋白的胶体金电镜定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胶体金标主民技术制备了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Cam-BAS-gold探针,并用此探针建立了白芷愈伤组织培养细胞下调素结合蛋白的透射电镜标 记方法。标记结果显示,在1mmol/LCa^2+存在下,用EGTA洗涤过的白芷愈伤组织培养细胞壁表面有金颗粒分布,而分别在含有EGTA、TFP、过量未标记的CaM、CaM抗体存在的民政部下,用金示CaM探针进行标记,以及用的各对照组,细胞壁表面金颗粒则消失,说明  相似文献   
7.
采用扫描电镜方法对中国伞形科(Apiaceae)前胡属(Peucedanum L.) 22种2变种的果实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显示:供试种类在果实棱槽细胞平滑度和细胞轮廓可见度、蜡质纹饰类型、细胞表面突起的有无及类型、表皮毛的有无及类型及其纹饰类型、表皮分泌物的有无及类型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具有丰富的种间多样性.根据这些特征可将供试种类分为4种类型.类型Ⅰ:棱槽细胞粗糙多毛—细胞轮廓不可见—簇状蜡质纹饰发达,包含滨海前胡(P.japonicum Thunb.)、天竺山前胡(P.ampliatum K.T.Fu)、华北前胡(P.harrysmithii Fedde ex Wolff)及其2变种、长前胡(P.turgeniifolium Wolff)、华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 K.T.Fu)和泰山前胡[P.wawrae (Wolff) Su ex Sheh];类型Ⅱ:棱槽细胞平滑无毛—细胞轮廓不可见或凹陷—条形蜡质纹饰发达或明显,包含芷叶前胡(P.angelicoides Wolff ex Kretschm.)、竹节前胡(P.dielsianum Fedde ex Wolff)、南川前胡[P.dissolutum (Diels)Wolff]、红前胡(P.rubricaule Shan et Sheh)、细裂前胡(P.macilentum Franch.)、前胡(P.praeruptorum Dunn)、华中前胡(P.medicum Dunn)、台湾前胡(P.formosanunt Hayata)、南岭前胡(P.longshengense Shum et Sheh)、会泽前胡(P.acaule Shah et Sheh)和马山前胡(P.mashanense Shan et Sheh);类型Ⅲ:棱槽细胞有稀疏毛—细胞轮廓[陷可见或不明显—蜡质纹饰几无,包含北京前胡(P.caespitosum Wolff)、草原前胡(P.stepposum Huang)、毛前胡(P.pubescens Hand.-Mazz.)和刺尖前胡(P.elegans Komarov);类型Ⅳ:棱槽细胞不平无毛—细胞轮廓呈近圆形凸起—蜡质纹饰为微波状长条形,仅包含石防风[P.terebinthaceum (Fisch.ex Trevir.)Fisch.ex Turcz.]1种.结合外部形态特征以及地理分布对各类型种类的分类关系进行了讨论,并对会泽前胡、马山前胡和石防风的特殊分类地位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果实表面微形态特征在前胡属中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党参花后果实发育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有伞形科植物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花后果实发育过程可分为幼果、中果和熟果3个发育阶段,后两个阶段可分别划分为3个时期.正常成熟的明党参果实为2个分生果完全分离并悬垂的双悬果,属于伞形科中果体轻度背腹压扁、无果棱的类型,并雏形于幼果阶段、成形于中果阶段、完成于熟果阶段;果实中的2个分生果有时有不均等发育现象.花柱及花柱基伴随果体发育并宿存于果体,形成果体与花柱基-花柱的复合体.随果体的增大,果体形状由最初的近陀螺形发育为双肾状长圆形;果棱在幼果和中果阶段时可见,至成熟阶段消失;熟果初期棱槽油管可呈现明显的横隔样结构;果体颜色由幼果期的深绿色变为中果后期的浅绿色,完全成熟时呈褐色或黑棕色.花柱分叉角度从幼果期的60°~90°增大至中果阶段的90°~220°,成熟阶段大于220°;花柱基由圆锥形变为圆台状;幼果、中果和熟果阶段花柱基高度与果体长度的比值分别为1.0~0.8、0.8~0.1和小于0.1.花柱分叉角度和花柱基高度与果体长度的比值可作为判断明党参果实发育程度和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伞形科(Apiaceae)芹亚科(Apioideae Drude)芫荽属(Coriandrum Linn.)种类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inn.)花后幼果发育阶段和果熟发育阶段的果实横切面解剖结构及其变化进行了观察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芫荽果实的幼果和果熟发育阶段均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时期,不同时期果实横切面的形状和大小、果壁厚度和结构以及合生面、果棱、维管束、油管、胚乳和结晶等特征均有明显变化。在芫荽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横切面由近椭圆形逐渐变为近圆形,且分生果长度从1 630μm增加至3 290μm、宽度从860μm增加至1 580μm。合生面长度与分生果长度相等,但合生面逐渐分离,成熟的2个分生果仅由心皮柄维管束和合生面两端的外果壁及中果壁最外侧数层细胞相连,从外形看2个分生果不分离。果壁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明显分为4个层次;成熟果实的中果壁大部分由木化细胞构成。果棱可分为主棱和次棱2种,且均不发达;次棱呈角状突起、主棱呈波状弯曲,次棱较主棱明显。维管束包括果壁维管束、心皮柄维管束和种脊维管束3类,其中,果壁维管束不发达且散布于中果壁木化细胞层中。油管仅存在于合生面并被逐渐压扁,而果壁油管消失并转变成大空腔。胚乳逐渐膨大,其形状由元宝形逐渐转变为船形或肾形。此外,在幼果发育阶段,中果壁薄壁细胞、合生面和胚乳细胞中或多或少都含有结晶,胚乳细胞中还含有大量糊粉粒结晶;但在果熟发育阶段结晶消失,仅胚乳细胞中存有糊粉粒结晶。分析结果显示:芫荽果实属隐性双悬果类型且果棱属微果棱型,其部分解剖结构与伞形科芹亚科多数种类的果实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伞形科鸭儿芹属植物营养成分及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儿芹属(Cryptotaenia DC.)隶属于伞形科(Apiaceae),全世界有5或6种,均为草本植物,其中部分种类可供食用。鸭儿芹(C. japonica Hassk.)自然分布于中国[1],别名三叶芹、鸭脚板、鸭掌菜或野芹菜,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在中国广东(佛山)、湖南、湖北、贵州和江苏等地均有一定种植面积,也是日本设施农业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种类。目前有关鸭儿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子产量、栽培措施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