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壳寡糖诱导水稻过敏性细胞死亡及抗病性的提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作为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的壳寡糖(Oligo-GlcNAc)能够诱导水稻悬浮细胞和幼叶细胞发生过敏性死亡,并伴有H2O2的积累.以1 μg*mL-1壳寡糖处理水稻悬浮细胞12 h后细胞明显死亡;诱导水稻幼叶细胞出现明显的死亡所需壳寡糖浓度为5 μg*mL-1.以壳寡糖处理的水稻抗稻瘟病性也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
在长春蒲公英(Taraxacum junpeianum Kitam.)株群中发现雄性不育现象,为研究其败育机理及特点,探寻其不育基因,采用形态观察法、石蜡切片技术和染色体压片法,对长春蒲公英野生型及其雄性不育株的花药发育过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长春蒲公英雄性不育株花药中部发红、干瘪、无花粉散出。与野生型比较,雄性不育株雄蕊更短,子房更窄,种子形态更加狭长;(2)长春蒲公英雄性不育株败育时期为四分体到单核小孢子前期,败育方式为小孢子自身异常发育,绒毡层异常分解,互相粘连败育;(3)长春蒲公英雄性不育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二分体时期出现落后微核,随后产生极少四分体,并且四分体产生大量染色体桥,小孢子营养物质流失,彻底败育。因此,长春蒲公英雄性不育株败育彻底、稳定,并且有种的特点。小孢子自身异常发育和绒毡层异常分解是导致败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去雄套袋、花粉活性与花粉管萌发观测等交配系统实验,辅以染色体分析、胚囊发育观察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对丹东蒲公英(Taraxacum antungense)生殖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去雄套袋情况下,结籽率高达96%,由此证明交配系统具有极高的无融合发生率;自花授粉不能萌发,花粉活性仅为20.6%,异花授粉虽可萌发,但生长缓慢,花粉在到达子房前,花粉管已停止生长并消失;二分体时期,合子端大孢子发育为功能性大孢子,珠孔端大孢子退化消失,经蓼型发育,形成7细胞8核,卵细胞继续发育形成原胚,中央细胞形成胚乳,其它细胞退化消失,花未开放前,已形成球形胚。此外,丹东蒲公英为三倍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丹东蒲公英为专性无融合生殖,胚乳自主发育。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说明丹东蒲公英具专性无融合生殖特性。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作物,也是单子叶模式植物。国际上以水稻作为模式,对其抗性机理和抗病性的改良倾注了很大的兴趣。但是到目前为此,我们对水稻整个防卫反应的信号传导网络缺乏更多的了解,也没有像拟南芥那样有一个不断完善的分子细胞学研究模型,从而制约了我们对这个重要生物的抗病反应的系统解剖。我们利用水稻悬浮细胞,分别用病原菌和激发子激发水稻细胞的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response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热水法、低级醇法和酶法从沈农一号马齿苋中提取有效成分多糖并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酶法的浸提效果要优于热水法和低级醇法,提取率提高约10%。本实验首次运用纤维素酶辅助提取马齿苋多糖,收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8种蒲公英属植物叶柄解剖学特征与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8种蒲公英属(Taraxacum)植物叶柄中部横切面的解剖特征.结果表明:8种蒲公英属植物不同种叶柄中部横切面形状不同,可分为椭圆形、长椭圆形和扁椭圆形.维管束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周韧和近周韧,且每种蒲公英的维管束数目和大小都不尽相同.这些特征在种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可作为种间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并为蒲公英属植物亲缘关系鉴定提供了解剖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吴杰  赵鑫  宁伟 《植物学通报》2011,46(4):437-446
通过对东北地区10种蒲公英瘦果形态及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比较,为蒲公英属(Taraxacum F.H.Wigg.)分类研究提供瘦果形态学证据。利用体式数码光学解剖镜和电子探针显微镜,对蒲公英瘦果进行观察比较,并根据瘦果大小、形状、喙基比例、颜色及微形态表面纹饰特征进行聚类检索。结果表明,(1)瘦果微形态特征为全身具刺,具白色斑点,刺状突起成行且规则排列,但刺大小及密度存在显著差异;(2)检索结果表明,以蒲公英瘦果形态及微形态特征进行检索的结果与《中国植物志》中的分类结果一致。该实验通过对东北地区10种蒲公英瘦果形态及微形态特征进行描述,确定了蒲公英瘦果形态特征差异可作为分类学表征证据,并将喙基长度(B)与瘦果长度(A)(不包括喙基长)之比命名为喙基比(B/A),该比值可增补为分类要点。研究结果支持《中国植物志》中对蒲公英属的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8.
张晓嘉  宁伟  马铭  赵鑫 《西北植物学报》2014,34(8):1565-1569
利用离体萌发法、电镜扫描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对有性生殖的东北蒲公英、专性无融合生殖的丹东蒲公英和兼性无融合生殖的蒙古蒲公英花粉活力、柱头表面形态及可授性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显示:(1)3种蒲公英柱头均为干柱头,单细胞乳突,属于原始进化类型,都存在雌雄异熟和雌雄异位花部特征;东北蒲公英乳突饱满、紧密,蒙古蒲公英次之,丹东蒲公英干瘪、稀少。(2)东北蒲公英和丹东蒲公英柱头呈Y状时期花粉萌发率最高,分别为67.3%和19.8%,蒙古蒲公英柱头呈棒状时期萌发率最高,为23.3%。(3)3种蒲公英随着开花进行,柱头可授性增加,并且柱头在大Y状时期3种蒲公英为最佳授粉期,可授性柱头占样本柱头的比率分别是98.7%(东北蒲公英)、84.0%(蒙古蒲公英)、21.3%(丹东蒲公英)。研究表明,有性生殖蒲公英与无融合生殖蒲公英在花粉萌发力、柱头可授性和乳突上产生明显差别,为蒲公英在长期进化中性器官能量再分配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9.
张建  陈倩倩  赵鑫  宁伟 《西北植物学报》2012,32(12):2419-2425
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斑叶蒲公英的染色体数目,通过分析斑叶蒲公英核型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以确定其倍性水平。结果表明:(1)斑叶蒲公英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2条,核型公式为2n=3x+x′=32=(18m+6sm)+(3m+4sm+1T),属于2A型。(2)斑叶蒲公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胞质分裂,四分体的排列方式以正四面体型居多,十字交叉型偏少,偶见左右对称型。(3)前期Ι染色体的构型复杂,中期Ι和中期Ⅱ有赤道板外染色体;后期Ι和后期Ⅱ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及断片;后期Ⅱ和末期Ⅱ还出现染色体分离不同步及不均等分裂的现象;四分体时期出现二分体、三分体、含微核的异常四分体及多分体等异常现象。(4)对其花粉进行离体萌发试验,花粉萌发率只有26.3%,说明斑叶蒲公英是异源四倍体,32条染色体不均等的减数分裂异常,造成花粉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