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目的:检测脉络膜脱离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术式的术前、术后眼压及眼轴的变化,探讨眼压、眼轴与手术的相关性及两者与发病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6年12月间诊断为脉络膜脱离合并视网膜脱离,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0例(30眼),均为首次手术使视网膜成功复位。按照需要分组后分别在确诊后使用糖皮质激素,然后在手术前1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应用A超以及Goldmann眼压计对患者进行眼轴以及眼压的测量,并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确诊时,患者对测眼压较患侧眼压高,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术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7-10天后,患眼眼压值较激素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两手术组术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复位组为取硅油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眼压比术前1天眼压均显著升高(P〈0.01);术后1月比术后1周的眼压有所降低(P〈0.05);术后1月、3月及6月眼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确诊时,患者对侧眼轴较患侧眼轴长,有统计学差异。术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7~10天后,患眼眼轴较激素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视网膜手术组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和术后6月均比术前1天延长,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29.46±2.12mm)至术后6月(28.29±2.63mm)的眼轴逐渐回缩(P〈0.01)。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复位组患者在硅油取出术后1周、1月、3月和6月比复位术前1天眼轴均显著延长(P〈0.01);硅油取出术后1周(27.74±2.07rnm)至术后6月(27.72±2.17mm)时眼轴无明显改变(P〉0.05)。3.脉脱型视网膜脱离患者在确诊时双眼眼压差值与接受治疗前病程呈直线相关(r=0.833),病程越长眼压差值越大。结论:1.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患眼确诊时眼压降低、眼轴缩短。2.发病时间越长,患眼眼压越低。3.患者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改善病情,提升患眼眼压。4.常规视网膜手术复位后患者眼压回升、眼轴延长,但在术后1周至术后6月内眼轴长度会有所缩短,眼压值在术后1月内也会有所回落,1个月后趋于稳定;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复位患者在硅油取出术后,眼压较视网膜复位术前回升、眼轴也较视网膜复位术前延长,硅油取出术后1周至6月间眼轴值无明显改变,眼压值在硅油取出术后最初1个月内有所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CD105shRNA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0只BN大鼠单眼采用半导体激光建立CNV模型。随机取20只大鼠于建模后1天使用Pgenesil-eng2转染大鼠视网膜和脉络膜作为实验组。在建模后第14天行FFA检查,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视网膜激光斑的渗漏情况。各取5只实验组和5只对照组大鼠,行脉络膜铺片,检测并比较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另32只BN大鼠任取一眼建立CNV模型,其中任取20只大鼠于建模后次日进行Pgen-esil—eag2转染,作为实验组。12只建模眼作为对照组,未建模眼作为空白对照组。于基因转染后1w,2w,3w和4w各取5只实验组大鼠和3只对照组大鼠眼球,获取每个时间点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脉络膜组织。检测各组每个时间点CDl05和VEGF在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FFA显示光凝后第14天时,对照组的渗漏率为63.2%,实验组为24.6%。实验组的BN大鼠眼底渗漏点数较对照组少,渗漏强度较弱。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脉络膜铺片结果显示:2周时对照组大鼠的CNV面积为(31.22±1.46)×10^3μm2,实验组大鼠的CNV渗漏面积为(14.46±0.82)×10^3μm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VEGFmRNA及CDl05mRNA的表达变化规律与对照组相似,但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其中实验组VEGFmRNA于2w时的表达约为对照组的36.7%;实验组CD105mRNA在第2w时约为对照组的21.68%。结论:通过沉默CD105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大鼠CNV的生成,下调VEGF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CD105基因有望成为CNV的基础研究热点和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CD105shRNA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0只BN大鼠单眼采用半导体激光建立CNV模型。随机取20只大鼠于建模后1天使用Pgenesil-eng2转染大鼠视网膜和脉络膜作为实验组。在建模后第14天行FFA检查,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视网膜激光斑的渗漏情况。各取5只实验组和5只对照组大鼠,行脉络膜铺片,检测并比较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另32只BN大鼠任取一眼建立CNV模型,其中任取20只大鼠于建模后次日进行Pgen-esil-eng2转染,作为实验组。12只建模眼作为对照组,未建模眼作为空白对照组。于基因转染后1w,2w,3w和4w各取5只实验组大鼠和3只对照组大鼠眼球,获取每个时间点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脉络膜组织。检测各组每个时间点CD105和VEGF在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FFA显示光凝后第14天时,对照组的渗漏率为63.2%,实验组为24.6%。实验组的BN大鼠眼底渗漏点数较对照组少,渗漏强度较弱。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脉络膜铺片结果显示:2周时对照组大鼠的CNV面积为(31.22±1.46)×103μm2,实验组大鼠的CNV渗漏面积为(14.46±0.82)×103μm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VEGF mRNA及CD105 mRNA的表达变化规律与对照组相似,但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其中实验组VEGFmRNA于2w时的表达约为对照组的36.7%;实验组CD105 mRNA在第2w时约为对照组的21.68%。结论:通过沉默CD105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大鼠CNV的生成,下调VEGF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CD105基因有望成为CNV的基础研究热点和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多重PCR对真菌性角膜炎主要致病菌的菌属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多重PCR体系对真菌性角膜炎主要致病真菌进行快速诊断并同时进行菌属鉴定的方法。方法:建立两个多重PCR体系(体系1和体系2),对真菌性角膜炎九种主要致病真菌DNA进行检测,观察该体系对真菌临床菌株、人类基因组及其他眼部常见致病微生物DNA的检测结果。结果:体系1对镰孢菌属扩增均产生约360bp的特异产物,对曲霉菌属、牵连青霉菌和新月弯孢菌扩增均产生约470bp的特异产物。体系2对镰孢菌属、曲霉菌属均无特异产物,而对牵连青霉菌产生了360bp的特异产物,对新月弯孢霉产生了300bp的特异产物。根据DNA模板在两个多重PCR体系中扩增出的不同特异条带可将九种真菌分为四个菌属。57株真菌临床菌株中55株的鉴定结果与常规鉴定结果一致。两体系对人类基因组及其他眼部常见致病微生物DNA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结论:通过两个多重PCR体系检测可将真菌性角膜炎在菌属水平进行诊断及鉴定。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特异、灵敏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