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以长江口降海生殖洄游途中的日本鳗鲡为研究材料, 对繁殖群体银化过程中体色、年龄、全长、体重及银化指标等特征作了分析。结果显示, 依据“体侧黑色素沉积是否蔓延至胸鳍下缘”这一体色标准, 可将日本鳗鲡洄游群体分为银化前期和银化期二个发育期。日本鳗鲡银化过程中, 体型、胸鳍长、眼径、性腺指数呈递增趋势, 消化道指数则呈递减趋势。主成分分析亦表明, 银化期较银化前期的眼径和胸鳍增大, 还具有较高的性腺指数和较低的消化道饱满度。由于日本鳗鲡的产卵场位于3000 km之遥的马里亚纳海沟, 这些形态的修正可能是为了适应即将起始的长距离降海生殖洄游。根据银化指标所建立的判别方程, 对雌、雄群体银化前期和银化期的判别分析均取得了95%以上的成功率。研究认为, 长江口日本鳗鲡银化期的野外快速判别, 亦可采用“眼径指数大于5”作为识别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估近20年来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鱼类多样性的变化状况, 本文于2019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苏州河13个断面的鱼类样本进行了采集, 对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作了分析。结果显示, 2次采集共获得鱼类样本10,102号, 隶属于8目15科37属45种。夏季和秋季, 上游8个断面的鱼类均为36种, 下游5个断面则为12种和15种。从上游到下游,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总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 夏秋两季上游断面共同的优势种为似鳊(Pseudobrama simoni), 下游为鲫(Carassius aurat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 全河段鱼类群落结构总体上并不稳定, 特别是夏季的下游河段。Cluster聚类和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可明显将鱼类群落分为上游群组(I)与下游群组(II), 似鳊、泥鳅、鲫、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和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等是造成群组间差异性的主要分歧种。与2001年的43种、2006年的28种相比, 本次调查的物种数出现了明显回升, 特别是下游河段。这种上游鱼类向下游迁移的趋势, 预示着下游中心城区与上游郊区河段的水质差别正在缩小, 水生态系统恢复迹象明显。本文认为, 上下游之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缩小以及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等在下游河段的出现, 可作为苏州河综合整治效果的重要生态标志。  相似文献   
3.
李雪健  唐文乔  赵亚辉 《生物多样性》2021,29(10):1336-5451
海河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受水区之一, 为评估中线工程引发海河流域鱼类入侵的风险, 本研究统计了南水北调引水区和受水区海河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差异, 采用水生生物入侵能力筛查系统(aquatic species invasiveness screening kit, AS-ISK)和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体系筛选引水区有入侵风险的鱼类物种, 并用MaxEnt模型预测有入侵风险的鱼类物种在海河流域的潜在适生区。结果表明, 丁鱥(Tinca tinca)、陈氏新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和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是具有高入侵风险的鱼类, 另有3种鱼类具有中入侵风险, 均需重点监控; 而具入侵风险鱼类的适生区预测结果表明, 海河流域南部的徒骇马颊河水系、海河水系的漳卫南运河以及环渤海地区的河流是极易发生鱼类入侵的水域。因此在海河流域高入侵风险水域应开展持续性的水生生物监测, 针对具有高入侵风险的鱼类应进行早期筛查, 此外在水资源利用和分配上应加强管理, 从源头上杜绝鱼类入侵的发生, 还应尽快开展针对东线工程的鱼类资源调查和入侵风险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形态特征的测量和线粒体DNAcyt b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了弹涂鱼属的1个中国新纪录种,大鳍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新纪录种与中国近缘种弹涂鱼P.modestus的主要形态区别为:第1背鳍大而高,第1鳍棘呈丝状延长,各鳍棘尖明显伸出鳍膜;第2背鳍各鳍棘中部以下颜色均一,无黑斑;第1背鳍和第2背鳍基部之间间距较小;左右腹鳍基部愈合处凹陷较浅.序列分析表明,新纪录种与形态近似种弹涂鱼P.modestus的cyt b基因全序列平均K 2-P遗传距离高达17.3%,在分子系统树上也聚为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支序,证实了新纪录种的有效性.新纪录种在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沿海都有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海蛇鳗科一新纪录属及一新纪录种(鱼纲,鳗鲡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中国南海蛇鳗科1新纪录属Echelus Rafinesque,1810和1新纪录种Echelus uropterus(Temminck et Schlegel,1846).该属的特征为:尾鳍、胸鳍存在;背鳍起点在胸鳍后端之前;头部无额骨孔、眶后孔和上颞骨孔;鳃孔中等大;鳃膜骨条连于舌骨或上舌骨尖前.该种的特征:尾尖柔软;颌齿和犁骨齿颗粒状,带形;后鼻孔在上唇边缘外侧.  相似文献   
6.
中华须鳗嗅觉器官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10尾不同体长中华须鳗嗅觉器官的结构.结果表明:中华须鳗嗅囊呈楔型;嗅囊膜和嗅囊腹面的透明膜共同围成嗅囊腔;嗅囊长径与眼径的平均比值为2.2倍;每侧嗅囊嗅板数变化范围在30~44之间;嗅板远轴端有一纤毛和嗅孔密集的舌状游离突;嗅板上皮纤毛密集,纤毛细胞表现为3种类型:纤毛感觉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和微绒毛感觉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和微绒毛细胞也出现在嗅囊壁.嗅板上大量的纤毛表明,中华须鳗嗅囊的水动力机制应属嗅板纤毛搅动型(isosmates).除观察到嗅囊壁表面有两种类型的微嵴外,还首次在嗅板上观察到一种呈荸荠状的杆状细胞.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中国鲤形目鱼类中轴骨骼数及其与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的相关性,采用X光透视照相法对157种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平鳍鳅科(Balitoridae)鱼类的脊椎骨数、肋骨数、尾椎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鲤形目鱼类的脊椎骨数在30-52枚之间,均值39.45?4.44;肋骨数在8-28对之间,均值15.27?3.08;尾椎数在14-34枚之间,均值21.08?2.89。依据脊椎骨数、肋骨数、尾椎数对鲤科各亚科进行聚类,显示鲤科12个亚科分为2大类:雅罗鱼类,包括雅罗鱼亚科、鲌亚科、鲴亚科、裂腹鱼亚科等4亚科;鲃类,包括鲢亚科、鮈亚科、鱼丹亚科、鲃亚科、野鲮亚科、鳅鮀亚科、鲤亚科、鱊亚科等8亚科。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鲤科肉食性鱼类的肋骨数与脊椎骨数的比值显著少于植食性鱼类(P<0.05),而脊椎骨数、尾椎数则显著多于植食性鱼类(P<0.05)。中上层鱼类的脊椎骨数、尾椎数显著多于下层鱼类(P<0.05)。极小型鱼类的脊椎骨数、肋骨数,以及肋骨数与脊椎骨数之比显著少于大型鱼类(P<0.05)。表明鲤科鱼类的中轴骨骼数与其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及体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长江下游发现香鱼的稚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靖江江段位于长江最下游,接近河口段。在对这一江段沿岸的鱼类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在2004年5月11日的渔获物中,有1尾体长70.8mm、体重3.34g的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稚鱼。这是香鱼在长江流域的首次分布报道。  相似文献   
9.
为摸清上海黄浦江5条骨干人工河流开挖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鱼类物种资源家底,文章于2021年6月(夏季)和11月(秋季)用刺网对20个断面作了采集,获得鱼类标本13379尾,经鉴定有60种,隶属于8目17科45属。其中,鲤形目有2科28属41种,鲈形目7科8属8种;洄游鱼类2种,河口鱼类8种,其余均为淡水鱼类。IRI≥1000的优势种合计有9种,刀鲚(Coilia nasus)是5条河流共有的优势种。ABC曲线反映除金汇港外,其他河流总体上以中小型鱼类为主体,鱼类群落受到了严重干扰。βc指数和βr指数均反映浦东川杨河与大治河之间的鱼类组成相异性最大,浦南金汇港与龙泉港之间的鱼类组成相异性最小。20个断面可分为3组, D1和Z2断面为组Ⅰ,金汇港、龙泉港和除Z2断面的大治河为组Ⅱ,川杨河和除D1断面的淀浦河为组Ⅲ,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刀鲚、鲫(Carassius auratus)和?(Hemiculter leucisculus)是造成组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性的主要分歧种。研究认为,这5条人工骨干支流保存了比黄浦江源头、干流...  相似文献   
10.
副原吸鳅属鱼类一新种(鲤形目:平鳍鳅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采自广西巴马的平鳍鳅科鱼类一新种,即巴马副原吸鳅Paraprotomyzonbamaensissp.nov。对新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