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亚热带格氏栲天然林幼苗竞争强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格氏栲幼苗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格氏栲幼苗种内竞争强度随幼苗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桂北木姜子>梨茶>黄润楠>毛鳞省藤>矩圆叶鼠刺>木荷>酸味子>狗骨柴>少叶黄杞>山黄皮>光叶山矾>沿海紫金牛>小叶赤楠>尖叶水丝梨>赤楠>草珊瑚>格氏栲>丝栗栲>杜...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内生真菌与内生细菌对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相互作用,用内生真菌NS33、NS6和内生细菌LG3、LY1单独或跨界联合接种雷公藤,对雷公藤的生长和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合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独或混合培养的菌株具有分泌铁载体、吲哚乙酸(IAA)和溶磷能力,对种子萌发、芽伸长和根系活力有显著促进作用。接种菌株NS33、NS6、NS6-LG3和NS6-LY1均显著促进了雷公藤组培苗的生长。单独或联合接种菌株均能显著提高雷公藤组培苗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的积累,其中NS33-LG3和LG3的作用最显著。菌株NS33与LG3能够协同促进IAA的分泌、小麦幼苗根系活力和雷公藤红素的积累;菌株NS6与LY1协同提高了雷公藤组培苗的高度、质量和雷公藤红素的积累。因此,内生真菌与内生细菌联合接种对雷公藤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显示出实际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濒危植物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个体生态场梯度模型,研究桫椤个体生态场梯度的变化特征.随着与场源距离的增加,桫椤个体生态场梯度先逐渐升高,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降低并收敛于零,其变化形式符合Rayleigh分布.不同地段的桫椤种群个体场梯度大小变化幅度不同,最大场梯度值以及出现最大场梯度时的作用妹距离亦不相同.随作用距离增加,场梯度的收敛速度差异增大.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不同林龄甜槠林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优势种一甜槠天然林不同林龄林下土壤呼吸(Soil respiration,RS)差异及影响因素,采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系统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18、36、54、72 a)天然甜槠林进行了1年的野外原位测定。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甜槠林RS季节动态呈现明显的单峰趋势,林龄对冬季RS影响并不显著(P>0.05),秋季18 a甜槠林RS与其他3种林龄差异显著(P<0.05),林龄对土壤含水率的季节变化没有显著影响(P>0.05);(2)不同林龄甜槠林5 cm深土壤温度与RS拟合R2明显高于土壤含水率与RS拟合R2,随着林龄增大,RS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呈上升趋势,依次为1.551、1.589、1.640、1.664,且54、72 a甜槠林RS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显著高于18、36 a(P<0.05);(3)土壤含水率与5 cm深土壤温度共同解释了RS变异的86%—90.3%;0—6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与5 cm深土壤温度共同解释了RS变异的88.3%—91.8%,由此可见,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双因素拟合可以更好地解释不同林龄RS差异。在对未来森林植被土壤呼吸及碳汇功能进行研究时,应在考虑林龄及季节差异的基础上,加强对生物因子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珍稀濒危植物南方铁杉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南方铁杉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度曲线、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积累死亡函数曲线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分析种群生命过程。结果表明,南方铁杉有一个死亡最低峰,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并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南方铁杉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南方铁杉种群自然更新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不同光照条件下桂花幼苗的冠形、分枝率、叶片在树冠中的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桂花幼苗构型发生了明显的可塑性适应:其树冠对光照条件的变化有显著的可塑性响应。在林隙中的幼苗受光的间歇性影响,总体分枝率明显小于全光、林冠下的幼苗分枝率。全光的幼苗叶片集中于二级枝,叶片长度和叶片面积相对较小,对光照利用充分;而林隙中的幼苗叶片集中于一级枝,避免处于植冠内侧受到遮蔽,表现出较大的叶片长度和叶面积;林冠下的叶片较均匀分布在一、二级枝上,叶片总数量较少,枝条高生长较全光下明显。幼苗在总体分枝格局中表现出独自的特点,即强光环境下产生短枝和高分枝率,在适度庇荫条件下产生长枝及低分枝率,在强度庇荫条件下以较长枝和较高分枝率来同时满足高生长和横向生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赵青  刘爽  陈凯  王世君  吴承祯  李键  林勇明 《生态学报》2021,41(13):5328-5339
为揭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甜槠天然林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差异及影响机制,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甜槠天然林单一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在其集中分布的5个海拔梯度(540、700、850、1022、1200 m)范围内设置固定样地,测定每个海拔梯度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因子(土壤全氮、全磷、土壤pH值、容重、土壤有机质、粉粒、砂粒、粘粒)、气候因子(土壤温度)、植被因子(细根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等指标,分析了土壤有机碳沿海拔及垂直土层分布特征,并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主控因子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同一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垂直剖面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现象;同一土层深度,随着海拔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但增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高海拔地区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存;(2)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土壤全氮、土壤含水量、土壤粉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土壤粘粒、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细根生物量、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壤表层(0-10、10-20 cm)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pH值、土壤砂粒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20-30 cm土层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与其他土层关系不显著(P>0.05);海拔因素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其次为土壤因素,植被因素主要影响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分布。(3)海拔因素能通过影响与土壤有机碳形成和转化的因子及改变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和分解速率,对土壤有机碳的分布产生影响。(4)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R2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R2,能解释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的82.1%-98.1%。由此可见,不同环境因子组合可以更好的解释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8.
武夷山杉木林凋落物动态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起伏型时间序列法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杉木林凋落物月动态进行模型,结果令人满意,说明起伏型时间序列分析可应用于森林凋落物动态模拟。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人工林Sloboda多形地位指数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将德国生物统计学家Sloboda B的树高生长模型应用于马尾松人工林优势高生长模型模拟中。结果表明,用Sloboda树高生长方程拟合马尾松人工林多形地位指数曲线能获得良好效果,且优于Richards多形地位指数曲线。  相似文献   
10.
以1985年、1996年和2006年福建省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J.Houz.〕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为基础数据估算福建省毛竹林碳贮量,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福建省毛竹林碳贮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自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1996年和2006年福建省毛竹林碳贮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均呈现闽西和闽北区域较高、闽东和闽南区域较低的规律;并随时间的推移毛竹林碳贮量逐渐增加。1985年、1996年和2006年福建省毛竹林碳贮量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分别为0.36、0.38和0.41,Z值分别为4.98、5.32和5.57,说明福建省毛竹林碳贮量呈现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集聚现象,且随时间推移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闽西和闽北区域毛竹林碳贮量的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高-高"正相关集聚特点,而闽东和闽南区域则呈现显著的"低-低"正相关集聚特点,其他少数区域则呈现"高-低"或"低-高"负相关集聚特点。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毛竹林碳贮量的分布格局与各地区毛竹林的发展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