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200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蚊虫染色体的制片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炳辉  徐岑南 《遗传》1979,1(4):29-30
研究蚊虫的染色体,对于开展蚊虫的遗传 防治、种群分类及研究蚊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 性的机制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蚊虫又是研 究细胞分裂的很好动物。目前所研究过的各种 蚊虫的染色体数都是三对(2n=6),蚊虫的辜 丸和卵巢可显示分裂图型,幼虫唾液腺染色体 大而明显,由于每个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量少, 因而容易展开,这些都是研究观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徐州和宜兴两地株中华按蚊唾腺染色体及三种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染色体以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4个游离端(即2R、2L、3R、3L的头两段)进行比较,结果完全一样;三种同工酶的比较,结果也完全相同,证实了徐州、宜兴两地株中华按蚊完全是一个种。  相似文献   
3.
在华枝睾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检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有无囊蚴感染是重要的一环。华枝睾吸虫囊蚴和东方次睾吸虫囊蚴的外部形态颇为相似,初学者鉴别较难,我们进行了形态大小的测量和观察,并将两种囊蚴的  相似文献   
4.
嗜人按蚊 Anopheles anthropophagus 和中华按蚊 Anopheles sinensis 是赫坎按蚊类群的两个主要成员,是我国疟疾和丝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为进一步给我国赫坎按蚊类群的系统关系研究提供生物化学证据,亦为两蚊种发育生化及其毒理学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点聚焦(IEF)电泳法,比较分析了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和酯酶同工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做双向电泳常遇到第一向胶条(等电聚焦后的凝胶)的保存问题。有介绍将一向胶条低温保存,通常是普通冰箱冰格层,但若放不好,胶条会变形且很难恢复。有介绍将一向胶条存于液氮中,这代价较大,也较烦,在一般实验室做不到。把一向胶条长期放在水中保存也不好,一则容易长菌,二则胶条多了不易保管。 我们试将一向胶条(这里仅指平板聚焦电泳后的  相似文献   
6.
一种蛋白质等电聚焦银染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等电聚焦是蛋白质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常因一些生物材料蛋白含量太低,常规的考马斯亮蓝染色不能显示区带,给研究工作带来困难。人们曾考虑聚焦后用超敏感的硝酸银染色法克服之,但因聚焦后凝胶上含有Ampholine而往往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染色获得成功。现简介如下。 一、固定与浸泡  相似文献   
7.
中华按蚊幼虫唾腺染色体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按蚊幼虫唾腺染色体标本制作中,由于染色体的断臂、展开不良及粘连而影响对3对染色体的鉴定。发现缩短染色时间(2—3分钟)可以克服上述缺点。我们对原所订的性染色体和第3染色体的左臂(3L)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原订的3L是性染色体,而原订的性染色体应是3L。但各段的内容包括带纹的数量、粗细以及各自的特征仍然不变。  相似文献   
8.
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了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叮咬初次和再次感染宿主新西兰兔后不同时间(叮咬后24 h、48 h、72 h以及第 5天、第8天)中肠上皮组织的形态学动态变化。结果显示: 中华硬蜱叮咬前中肠上皮主要由替代细胞和少量体积较大的消化细胞构成;替代细胞数量多、体积小、呈圆形、胞质染色浅 。中华硬蜱叮咬初次感染宿主后,消化细胞随叮咬时间延长而增多增大,微绒毛较密集,排列整齐,胞质内细胞器丰富,各单位膜结构清晰,并出现顶端小管、小泡、大量脂滴和高铁血红素颗粒;近基膜的细胞膜内褶形成发达的基底迷路系统。中华硬蜱叮咬再次感染宿主后,中肠可发生一系列明显的病理变化,中肠基膜出现变薄、松散和断裂现象,消化细胞破裂、空泡化,消化细胞数量减少;消化细胞微绒毛减少、变短、排列不整,线粒体肿大,体嵴减少、变短甚至髓样变,粗面内质网扩张,脂粒及高铁血红素颗粒减少,细胞膜吞饮、吞噬现象减弱,消化细胞内结构紊乱和破坏。该研究结果提示初次叮咬导致了宿主的免疫抗性,再次叮咬后蜱中肠是宿主免疫力的主要作用部位。  相似文献   
9.
中华按蚊唾腺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按蚊是我国传播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对它所进行的广泛研究,发现其生态习性和传病作用在各地区间差异很大,因而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为弄清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种型的分化问题,但长期来的观察证明,研究复合体中的种型分化,不能停留在外部形态的观察,还应在细胞学及生化学上作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近年来通过对多线染色体的细微研究,已能从染色体(特别是性染色体)带型的比较和对杂种染色体的分析,把冈比亚按蚊复合体中的六个种全部区别开来。同样对五斑按蚊、斯氏按蚊、流溪按蚊等若干按蚊的复合体的多线染色体观察所获得的成就,以及对某些蚊种遗传防治所取得的成功,都显示了多线染色体带型研究的应用前景。 关于中华按蚊多线染色体的研究,Sharma在印度首次报道并发表了唾腺染色体全图,日本Kanda曾发表有关中华按蚊唾腺染色体的描述,但仅见摘要,未见全文及详细的分带图。Oguma亦发表过有关文章。而此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萌芽状态。因此有许多工作亟待去做。现将我们对中华按蚊四龄幼虫唾腺染色体进行制片观察,并将唾腺染色体的组型和带型与蛹的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组进行比较和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虫非)蠊,俗名蟑螂,属于昆虫纲,(虫非)蠊目。全世界已知种类约3500多种。在我国见于报道的已有11科,48属,168种以上,其中绝大多数为野外生活的种群,在人居住和工作室内常见的(虫非)蠊仅有七种。这些室内种类不仅传播多种疾病,特别是消化道传染病,而且还能咬坏家庭各种用品,令人厌恶。所以(虫非)蠊之害不亚于苍蝇、蚊虫、老鼠等。 随着调查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的种类也会陆续发现,为了促进这方面工作的发展,我们对我国常见七种室内(虫非)蠊中四种的酯酶同工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的酶谱作了比较研究,可供分类的参考。本文报告我们的实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