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饥饿和再投喂对日本黄姑鱼生长及其体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俗称黑毛,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分布于中国东海及日本南部海域[1,2].其营养丰富、生长快、病害少、易于养殖,是东海区海水养殖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2.
褐菖鲉养殖密度与其eDNA的相关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舟山岛礁水域优势鱼种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为研究对象, 通过与其他5种近缘鱼种COⅠ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分析, 设计了褐菖鲉特异性引物与Taqman探针; 基于K2P模型计算得到褐菖鲉与其他5种近缘鱼种在引物探针区的种间遗传距离, 褐菖鲉与日本鬼鲉遗传距离最大(0.3202), 而与同属的三色菖鲉种间遗传距离最小(0.2617)。将均重为12.46 g的褐菖鲉按2、4、8、16和32尾分别放入室内5个容积为1 m3的圆形水桶, 并在40 m×15 m×0.3 m三个养殖池内分别投放20、40和80尾褐菖鲉, 其后的0、8h、16h、1d、1.5d、2d、3d、4d、5d、6d、7d、8d及10d进行水样抽取, 测定褐菖鲉eDNA浓度。分析结果表明, 褐菖鲉eDNA浓度前后变化明显, 3d后较为稳定, 且与各自群体密度相对应, 从相关系数和拟合趋势可以看出养殖密度与其eDNA浓度之间呈线性函数相关关系, 为褐菖鲉资源eDNA监测评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设计中草药配方分别以1%、2%、3%剂量分粉剂和汁剂的方式添加到基础饲料中,连续投喂真鲷幼鱼2个月。分三个阶段(每20天一阶段)测定鱼体的增重、饵料系数、血液中的NBT阳性细胞和血清中的溶菌酶的活力。结果表明,中草药添加剂能够极显著地影响真鲷幼鱼的生长、血液中NBT阳性细胞数和血清中的溶菌酶的活力(p<0.01)。且两种添加方式均在第二、三阶段比对照组出现了极显著的差异,且均以2%的添加剂量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日本鬼鲉胚胎发育及仔、稚鱼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日本鬼鲉的胚胎及仔稚鱼形态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日本鬼鲉的受精卵呈正圆球形,无色透明,无油球,平均卵径为(1.42±0.04)mm,呈浮性。在水温(22±0.5)℃,盐度31‰的条件下,历时约52h10min完成孵化。初孵仔鱼全长(3.04±0.13)mm,卵黄囊长(2.23±0.08)mm,卵黄囊高为(1.65±0.06)mm,在(21±0.5)℃水温下,仔鱼孵化后3d内营内源性营养(卵黄囊仔鱼),第4天卵黄囊完全消失,开口摄食轮虫。13d全长(7.12±0.35)mm,背鳍鳍条出现进入稚鱼早期,15d全长(7.92±0.61)mm鱼体及各鳍开始出现金黄色斑纹,25d全长(13.66±0.55)mm,整个鱼体呈黄褐色,完成变态进入幼鱼期,开始营底栖生活。同时观察了自胚胎发育至幼鱼期鱼苗体表色素分布的变化及其器官发育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5.
运用光学显微镜技术和实验生态学方法, 对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早期形态发育观察、异速生长模式及其生态学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水温(21.5±0.5)℃下, 初孵仔鱼全长(3.18±0.52) mm, 斑鰶仔鱼期从孵化出膜到43日龄棱鳞开始出现前, 稚鱼期从44日龄棱鳞出现到55日龄全身覆满鳞片。斑鰶的形态变化和器官分化主要发生在仔鱼期。斑鰶的吻长、躯干长、肠道长、胸鳍长、腹鳍长等重要形态学指标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 其生长拐点依次为 42日龄(TL: 26.41 mm)、24日龄(TL: 15.57 mm)、31日龄(TL: 21.41 mm)、41日龄(TL: 25.47 mm)、42日龄(TL: 26.41 mm)。相对于全长、吻长和胸鳍长在拐点前后由正异速生长变为等速生长, 腹鳍长由正异速生长转为负异速生长, 这为呼吸、摄食和成功逃避捕食者提供有利条件; 而肠道长由负异速生长变为等速生长, 这可能与斑鰶的食性转化有关。综上所述, 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斑鰶在早期发育阶段优先发育对生长生存起关键作用的器官, 这对提高仔、稚鱼的存活率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研究将为今后进一步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小心激肽(small cardioactive peptides, sCAP)生理功能, 通过RACE技术克隆曼氏无针乌贼sCAP基因(简称SjsCAP, GenBank登录号:MG779491), 得到总长度为696 bp的cDNA序列, 包括111 bp的5′非编码区(UTR)和324 bp的3′UTR, 预测的开放阅读框(ORF)共261 bp, 编码86个氨基酸, 相对分子量(MW)为9.331 kD, 等电点(pI)为8.52。信号肽以及跨膜区预测结果表明, sCAP中含有明显的信号肽序列和跨膜区结构。因此, 推测该蛋白可能由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亲水性分析显示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基于sCAP氨基酸序列进行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曼氏无针乌贼与商乌贼(Sepia officinalis)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性达到90%。通过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技术对SjsCAP基因在成熟雄性和雌性曼氏无针乌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sCAP主要在视叶中显著表达, 在脑中也有较高的表达量, 其中雄性个体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性个体。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sCAP基因在曼氏无针乌贼的脑组织的视叶、食道上神经团的垂直叶、亚垂直、脑脚叶、背外侧叶和视腺均可以观察到明显的阳性杂交信号。sCAP基因的成功克隆以及组织表达定位分析为sCAP的亚细胞定位以及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同时为曼氏无针乌贼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盐度变化会引起头足类动物渗透调节、免疫能力和激素分泌异常等一系列生理应激反应,同时还会引发应激诱导的喷墨行为等异常行为变化,最终可能导致头足类因渗透失衡出现大量死亡。结合头足类苗种繁育过程中因海水盐度波动出现的摄食及行为异常等问题,探究了盐度胁迫对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行为活跃性、组织结构、渗透调节以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明确了其对盐度变化的应激反应及适应能力。结果显示:在高盐胁迫下曼氏无针乌贼的行为活跃性显著增加(P<0.05),且倾向于绕水槽壁游动;与21‰组相比,27‰组和33‰组肌肉、鳃和肝脏组织结构呈现较严重的损伤,15‰组的各组织结构无明显变化;随着盐度的升高,鳃中Na+/K+-ATP酶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33‰组脑中皮质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盐度升高或降低均会导致鳃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溶菌酶(Lysozyme,LZM)活性显著降低(P<0.05)。综合分析认为,曼氏无针乌贼具有较好的耐低盐能力,高盐胁迫会引发其类焦虑行为。此外,在研究设定的15‰-33‰盐度范围内,盐度变化还会引起其渗透调节以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改变。研究结果为阐释头足类适应盐度波动的调节机理,控制适宜的养殖环境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