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克隆到与侧根原基发生相关的转录因子基因NAC1上游调控区序列,构建由该序列驱动β-葡聚糖苷酶基因(GUS)的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烟草(Nicotiana Tabaccum),经筛选获得了在根组织高GUS活性而地上部痕量表达的转基因烟草植株。对转基因植株进行GUS活性和染色分析,结果表明NAC1上游调控区驱动的GUS基因表达具有根部组织特异性,在侧根顶端分生组织区、侧根原基基部和幼嫩侧根基部表达。用IBA,GA3,GA4+7处理转基因植株根部,NAC1上游调控区驱动的GUS表达均增强,表明生长素、赤霉素可显著诱导NAC1上游调控区的表达,并参与侧根发生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周洲  张德强  卢孟柱 《遗传学报》2007,34(3):267-274
植物脂肪酸合成的主要部位是叶绿体,叶绿体向外运输脂肪酸的种类和数量受到乙酰-乙酰载体蛋白硫脂酶(FATB)控制。FATB基因在植物生长过程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研究以毛白杨为材料,将生物信息学知识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首先利用现有的杨树基因组EST序列库资源,通过同源序列搜索,经过多次拼接合并获得了理论的杨树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PtFATB序列全长,利用RT-PCR手段成功克隆得到了毛白杨FATB基因全长编码序列cDNA,该cDNA全长1,450bp,包括起始密码子ATG和144bp的5′末端非编码区,终止密码子TGA和40bp的3′末端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编码421个氨基酸。通过RT-PCR半定量研究了PtFATB在叶片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茎、根中的表达量依次降低。在低温、干旱、NaCl、ABA四种条件下诱导生长24h,只有在低温的条件下发现PtFATB表达量略微降低,其他几种情况未有变化,该结果表明PtFATB呈组成型表达。上述结果为植物脂肪酸的基因工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纳米基因载体在生物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生物技术是21世纪具有开发前景的科技领域,纳米材料的出现为解决基因转移载体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在阐述纳米基因载体的优势、种类及导入体内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纳米基因载体在基因治疗、遗传育种等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棉花幼苗根总RNA提取的改进热酚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获得高质量的植物总RNA比较困难,RNA的提取方法会因植物的不同而又有较大差异,棉花幼根含有大量多酚、多糖、单宁和其它多种次生代谢物,因此RNA提取难度较大,本文报道了棉花根样的高效获取方法和经研究改进的棉根RNA热酚提取法,该法可获得高质量棉根总RNA,并能成功进行反转录,制备cDNA。  相似文献   
5.
纳米基因载体已成功地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并显示了优越的转染效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有效的基因保护作用。近年来,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在植物转导中的应用潜力越来越受到关注,也为植物遗传工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阐述纳米载体的特性、在植物细胞中的转导机制及转导优势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纳米载体在植物转基因中的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总状毛霉凝乳酶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17株产凝乳酶的霉菌中初筛得到产酶量较高的菌株,再进行60Co-γ射线诱变,得到产酶量较初筛菌株提高80%的诱变菌株─—总状毛霉R132。确定了诱变株R132的液体发酵产酶工艺及提取纯化路线,获得适于应用的部分纯化酶液样品。用该酶制作的Adam干酪与车间生产样品对照进行成熟期理化性质分析的结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7.
纳米生物技术是21世纪具有开发前景的科技领域,纳米材料的出现为解决基因转移载体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在阐述纳米基因载体的优势、种类及导入体内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纳米基因载体在基因治疗、遗传育种等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抗虫转基因杨树生态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基因树木与农作物相比, 人们更关注其长时间种植可能导致转基因扩散到周围野生近缘种。由于生长周期长, 转基因树木会增加转基因不稳定性, 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靶标害虫对转基因植物产生抗性, 增加树木入侵性(杂草化), 以及由于基因漂移或基因逃逸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或新的环境风险。过去十几年, 针对我国抗食叶害虫的两个商业化转Bt基因欧洲黑杨(Populus nigra)和转双抗虫基因741杨[P. alba× (P. davidiana + P. simonii) × P. tomentosa], 已开展了有关生态安全性方面的多项研究。本文围绕抗虫转基因树木生态安全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抗虫转基因杨树对节肢动物种群和群落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 使昆虫的多样性提高, 但对土壤微生物区系未见明显影响。转基因欧洲黑杨通过花粉和种子发生的基因漂移几率很低。转基因杨树通过内生菌发生的水平转移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危险也进行了评价。文章最后指出对抗虫转基因杨树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开展生物安全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抗虫转基因欧洲黑杨的培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带有35 S-Ω-Bt-NOS嵌合基因的双元载体的农杆菌LBA 4404转化欧洲黑杨的叶片外植体,共获得54株转化再生植株。用这些再生植株对杨尺蠖(Apcchimia cinerarius)进行毒力测定,昆虫校正死亡率在80一96%的再生植株占总测定植株的15%。部分再生植株对舞毒娥进行测定,表明在5~9天内校正死亡率高达100%,存活昆虫的生长和发育也明显地受到抑制。根据苗木在苗圃中高生长和昆虫校正死亡率采用重心聚类法进行分析,初步选出高生长良好和杀虫率居中的3株再生植株。以选出的植株为主进行了PCR及PCR产物的South—ern blot和再生植株DNA Southern blot测定,结果证明Bt基因已插入到这些植株的DNA上,并表达出苏云金杆菌杀虫蛋白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