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温锻炼对水稻幼苗叶片中Rubisco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锻炼能提高水稻幼苗的抗冷力,低温锻炼虽不能明显提高Rubisoc活性,却提高了冷胁条件下Rubisoc的稳定性和增强了胁迫后正常生长条件下其活性的恢复能力。分别用火箭免疫电泳分析Rubisoc蛋白和SDS-PAGE分析大、小亚基量表明:低温锻炼未提高Rubisoc蛋白的合成能力,但增加了大、小亚基的合成量。经锻炼、冷胁迫以及恢复后Lsu/Ssu比值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小亚基对温度变化更敏感所致。Rubisco酶特性分析表明,低温锻炼有减少水稻幼苗Rubisoc表面的SH数,并提高Rubisco蛋白在高、低温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NAD~+-MDH在黄瓜子叶中的定位是细胞溶质中占总活性的55~59%,线粒体为38~35%,叶绿体为7%。其同工酶谱亦为细胞溶质中带数最多,全青为5条,粤早3号为4条,线粒体和叶绿体均为1条,品种间无明显差异。黄瓜幼苗随低温胁迫的加剧,伤害逐步加重,子叶电解质渗出率明显增加,NAD~+-MDH活性亦不断下降,其中叶绿体的NAD~+-MDH对低温最敏感,1±1℃处理就能反映品种间耐寒力的差异。叶绿体和线粒体的NAD~+-MDH同工酶对低温的反应与活性变化一致,谱带数没有差异,只是活性降低。细胞溶质部分酶带较多,各条酶带对低温的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3.
黄瓜幼苗子叶在低温下的光抑制及其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PAM脉冲调制荧光仪测定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研究了黄瓜幼苗子叶在PFD为50和100μmolm-2s-1,温度为4、7、10、15℃下的光抑制及其恢复。结果表明,黄瓜幼苗子叶Fv/Fm随着温度的下降和PFD的增加而下降,并且增加等量的PFD在4℃下比在10℃下引起更大的Fv/Fm下降。在黑暗条件下光抑制有轻微恢复,但完士恢复必需光照,且恢复起始时的光照十分重要。DTT可部分抑制叶绿素荧光Fo和Fm的猝灭,且15℃下比在4℃下抑制效果更大。CAP能强烈地加剧光抑制并几乎完全抑制恢复,且10℃下比在4℃下对光抑制的加剧作用更大。冷锻炼提高了黄瓜幼苗抵抗低温先抑制的能力,而CAP对冷锻炼苗比未锻炼苗的低温光抑制具有更大的加剧作用。  相似文献   
4.
四个籼稻(Oryza sativa L.)品种幼苗经1℃黑暗或光照250 μm ol·m - 2·s- 1处理后,抗冷的“桂山矮选3”比不抗冷的“青华6 号”幼苗存活率高,其子代是以“桂山矮选3”为母本的比“青华6 号”为母本的存活率较高。抽穗期剑叶经光照低温处理12、24 和36 h 后,光合作用是“桂山矮选3”和以“桂山矮选3”为母本的子代比“青华6 号”和以“青华6 号”为母本的子代下降较少。呼吸作用是前者比后者在处理12 h 时有明显升高现象。荧光参数Fv/Fo和Fv/Fm比值在处理24 h 时前者比后者下降明显,但在常温下恢复则是前者比后者明显较快。自然低温(寒露风)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亦有相似的规律。对水稻后代的抗冷性倾向于母本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6.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非常少,一般只占鲜重的百万分之几,目前对植物体内激素的活性和含量的测定以及新合成化合物的激素活性的鉴定常使用生物鉴定的方法,甘蔗催熟剂是一种对甘蔗有催熟增糖作用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它的生物鉴定法向来是用田间甘蔗小苗法,以苗龄为40天左右的甘蔗苗为材料,喷施催熟剂后不同时期测量植株的生长量,取样分析茎、叶、叶鞘中蔗糖的增长量,以及叶片或茎中酸性转化酶的活性来鉴定其催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结实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在结实期间剑叶和谷粒中的蔗糖含量的变化,穗上不同部位的结实情况,实粒率和千粒重的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实率对有机营养供应变化的反应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结实率较低主要是由于穗的中、下部尤其是稳下部出现较多的秕粒造成的;与常规水稻比较,杂交水稻在灌浆的前中期,剑叶和籽粒中的蔗糖含量高,籽粒增重快,后期则相反;穗上部和下部的结实率和千粒重皆差异大;在实粒增加过程中,千粒重与常规水稻相同时,实粒率低,在灌浆后期,实粒率对有机营养应给的变化较敏感,早、晚季及“库”“源”关系变化时,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变化幅度大。本文还对杂交水稻结实率较低和较不稳定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稻属植物分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 ( Oryza sativa L.)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世界第二大谷类作物 ,目前年产量约5.8亿 t,是全球近一半人口的主要热量来源。在我国 ,其总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居各类粮食作物的首位 〔1〕。据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 ( IRRI)的粗略估计 ,到 2 0 2 0年全世界对稻米生产量的需求将会由目前的5× 1 0 8t增加至 7.8× 1 0 8t,这是摆在稻育种家和稻农面前的艰巨任务〔2〕。水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 ,是世界上种稻最早的国家之一。据河姆渡与罗家角出土古稻的测定研究 ,我国至少已有 70 0 0…  相似文献   
9.
对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恢复系IR24、IR26、泰引1号、明恢63、红莲型不育系红源A、包台型不育系包源A、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温敏核不育系W6154s等10个水稻材料的幼穗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生植株及对其后代进行育性鉴定,探讨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雄性不育突变发生的机率以及影响离体筛选雄性不育变异体的因素, 结果表明:在5个材料 (珍汕97B、红源A、包源A、W6154s和IR26)中共获得了29例雄性不育变异株, 其中R1代有24株, R2代有5株。在R1代, 共获得2*!368株再生植株, 雄性不育变异的频率为1.02%(0.96%~1.08%)。在珍汕97B和泰引1号R2代各发现一个株系分离出雄性不育和育性正常植株。出现不育株系的频率分别为2.22%和1.89%。水稻花粉败育类型可分为无花粉、典败、圆败和染败4种类型。同时, 还发现了不育花粉败育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这一现象,在IR26和明恢63 R1代再生植株中, 各发现一株嵌合体。在泰引1号和珍汕97B R2代再生植株中分离出不育株。在影响离体筛选雄性不育变异体的因素中, 基因型的差异是主要的,在所试10个材料中,除农垦58s、IR24、泰引1号和珍汕97A,都有雄性不育变异株产生。外植体的脱分化对产生雄性不育变异是必需的, 在这一过程中,2,4-D起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继代时间的延长,发生雄性不育变异的频率也随之提高。雄性不育变异频率在R2代高于R1代。  相似文献   
10.
中国野生稻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其在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有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和瘤粒野生稻(O.meyeriana)。这三种野生稻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渐危种)。调查结果表明,野生稻由于其自然群落大量丧失而濒危,濒危程度为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瘤粒野生稻。造成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破坏活动。人类的经济活动导致了野生稻生境丧失、生境质量不断恶化、栖息地越来越少;人类的活动也导致了外来种的入侵。目前,对野生稻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原地保护或原位保护)和迁地保护(易地保护或异位保护)。易地保护包括以种子保存的种质厍、以种茎保存的种质圃和以器官培养物作为材料的超低温保存。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如特强的耐寒性、高的抗病虫性、优质蛋白质含量高、功能叶片耐衰老的特异性、特强的再生性、良好的繁茂性及生长优势等等,这些优良特性已被广泛用于水稻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中,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关野生稻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如花药培养、原生质培养、体细胞杂交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野生稻将在水稻育种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