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4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米氏谜蚤在我国之发现及缩栉属(新属)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ckwartz(1960)根据从苏联自鼠兔体上采到的一只雄蚤记述了米氏谜蚤(Aenigmopsylla mikulini Schwartz,1960)。雌蚤迄未发现。 著者于1958年10月自祁连山(海拔3,200米)大耳鼠兔(Ochotona macrotis)体上检获雄蚤一只;继于1959年9月复自甘肃酒泉北湾地区(海拔2,600米)藏仓鼠(Cricetuluslama)体上检获雌雄蚤各一。经鉴定均为米氏谜蚤。此乃本种在我国之新纪录,亦是雌蚤的旨次发现。为此,本文特将其形态加以记述。  相似文献   
3.
刘德山 《动物学研究》1982,3(2):157-164
通过对牛带绦虫早期虫卵的冷冻断割,做扫描电镜观察,见到带科绦虫虫卵在早期阶段保留了典型的各层膜的结构。虫卵共有七个膜层,实际各层之间是互相沟通与渗透的完整体系。待到虫卵成熟时,绦虫的卵壳才破裂,卵黄细胞及卵黄膜层也有退行性变化,而胚膜(embryophore)及幼虫(六钩幼hcxacanth embryo)的发育则趋于更完整。 对带绦虫的成熟虫卵的超微结构,国内、外已有过较细的描述(Inatomi,S.1962;Ishii,Y.1972;王松山等 1980)。这些报告多侧重于对带绦虫的胚膜超微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对胚膜微管系统的观察,这些观察对于了解虫卵的生理是很有意义的。此外,Ogren,R.E.(1953,55,56,57,67) Smyth,J.D.(1956) 曾分别对Linstowiidae 科绦虫的 Oochoristria symmetrica(=O,ratti)及假叶目绦虫(Pseudophyllidae)的Schistocephalus solides的虫卵的发育做了一系列的观察;森山(1961)也对未成熟的牛带绦虫卵做过观察。但这些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光学显微镜的观察,对一些虫卵的微细结构,仅是以示意模式图来表示,而不能直接地表达其观察结果。 本文试图应用冷冻断割法(freeze fracture)将牛带绦虫卵剖开,通过SEM观察绦虫卵的早期三维结构,对绦虫卵的膜结构做了进一步地了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牛皮蝇Hypoderma bovis L. 2、3龄幼虫和蛹期与纹皮蝇Hypoderma lineatum(De Villers)的相应阶段的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两种同工酶作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皮蝇的EST同工酶在酶带数目和相对迁移率(Rf)上均有较大差别;而LDH同工酶仅在2龄幼虫期纹皮蝇比牛皮蝇多显带2条。本文认为EST同工酶对皮蝇属的种和种下分化鉴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LDH同工酶也可作为鉴定皮蝇属虫种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