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421个常规籼稻、63个常规粳稻和82个籼型杂交稻品种种子含氮量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栽培稻种子含氮量变幅在0.85%~2.55%,平均为1.39%。种子平均含氮量最高的是籼型杂交稻,高达1.46%,显著高于常规粳稻(1.39%)和常规籼稻(1.37%)。不同类型的栽培稻种子含氮量呈正态分布,但频数分布最高的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以50%品种的种子含氮量(累积百分数从25%~75%)为依据,常规籼稻、常规粳稻、籼型杂交稻分别集中在1.21%~1.52%、1.21%~1.51%、1.36%~1.53%。LSR测验表明,籼型杂交稻极差显著小于常规籼稻和常规粳稻,但常规粳稻与常规籼稻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即籼型杂交稻种子含氮量比常规籼稻和常规粳稻的分布更加集中。不同类型栽培稻内的种子含氮量极差较大,可分为若干组,且各组间达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优质早籼新品种农大228耐高温逼熟生理基础研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灌浆期耐热性不同的早籼品种在细胞膜热稳定性及籽粒灌浆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50℃热致死时间所表达的细胞膜热稳定性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不同水稻品种灌浆期耐热性的强弱,农大228具有较好的细胞膜质量,是其耐高温逼熟的物质基础。农大228籽粒灌浆速率高而且灌浆期闻变幅平稳,灌浆持续期较短是其耐高温逼熟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田间栽植芦笋嫩茎的原生质体分离条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栽植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嫩茎的原生质体分离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工程中心进行。酶溶液以Km8p培养基为溶剂,称取一定量的纤维素酶Onozuka R-10(Yakult Honsha Co.Ltd.)、半纤维素酶Hemicellulase(Sigma H-2125)和果胶酶  相似文献   
4.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花粉败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光学显微镜技术对萍乡显性不育水稻(PXDGMSR)可育株和不育株花粉形成及发育过程,药壁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其发育进行了研究,导致其不育株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有:(1)绒毡层细胞解体延迟;(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方式为“连续型”,但分裂期细胞液泡化严重,染色体粘连,纺缍体形成不规则,核中出现囊泡化现象,(3)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方式为“同时型”,母细胞形成多核现象。  相似文献   
5.
根据朱军(1996)提出的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的胚乳品质性状三倍体遗传模型,运用蒙特卡罗模拟证明,以混合线性模型统计分析的MINQUE法,对非等试验设计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数量遗传分析是可行的.蒙特卡罗模拟结果表明在样本群体大小基本一致的条件下,采用相等试验设计或非等试验设计所估算的遗传参数的偏差(Blas)和功效值(Power)没有明显差异,表明以非等试验设计获得的非平衡数据也可用来进行遗传分析,估算上述遗传模型中的各项遗传方差分量和协方差分量,并且可以采用朱军(1993)提出的AUP法来预测遗传模型中的各项遗传效应值.  相似文献   
6.
农杆菌介导籼稻优良恢复系bar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农杆菌介导转化体系,成功地将含有CaMv35s启动子启动的bar基因导入籼稻幼胚来源的愈伤组织,获得籼稻优良恢复系T461、R402和752三个品种(系)共47个抗除草剂Basta的转基因株系,Southem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基因组中检测到bar基因的整合,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Basta除草剂抗性鉴定表现出分离,且大多数为1-2个整合位点的孟德尔方式遗传。结果表明,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可以有效且可靠地转化籼稻。  相似文献   
7.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混合遗传模型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1290S与1990杂交的F_1、F_2、B_1、B_2和P_1、P_2多世代群体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光温敏核不育性遗传符合E-1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为-0.059,而两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分别为0.153和-0.263,多基因的显性效应更大,为-0.404.其中上位性效应比较明显,以显性.显性互作最大,达0.435.B_1、B_2和F_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6.03%,44.44%,83.0 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2.24%,33.33%,15.23%,表明1290S的不育性主要由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相互配合控制遗传的,环境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水稻抗旱性鉴定的形态指标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和旱灾的日趋严重,水资源短缺正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培育抗旱栽培稻品种并实现水稻旱种,不但可较大程度地节约水资源,且有利于稳产增产、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故栽培稻抗旱性研究作为稻作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显得愈来愈重要。水稻抗旱性机制较为复杂,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抗旱性有关的形态、发育、生理与生化等的鉴定方法与指标,且有的已利用分子标记对一些指标进行了基因定位;但因大多数指标与产量的关系尚不甚清楚,致使有些指标在抗旱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受到质疑。本研究以旱作和淹水试验为处理,采用模糊隶属函数分析,以穗颈节粗为指标进行水稻抗旱性的单因子间接评定和以穗颈节粗、单本株有效穗、实粒数/穗、谷粒宽或结实率为指标进行水稻抗旱性的综合间接评定。以认同的采用产量抗旱系数(旱作下产量与淹水下产量之比)为鉴定指标的直接评定为依据,对上述两种间接评定的结果进行判别分析,从而验证试验中被采用指标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以旱作穗颈节粗为指标的水稻抗旱性单一间接评定与以产量抗旱系数为指标的水稻抗旱性直接评定的吻合度为88.2%~100.0%,达极显著水平,即穗颈节粗可作为水稻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的单一间接评定指标;且吻合度随品种类型而变,其中以籼型杂交稻的评定为最高(100.0%),其次是常规籼稻(91.7%),常规粳稻稍低(88.2%)。以旱作多个抗旱性状为指标的综合间接评定与以产量抗旱系数为指标的水稻抗旱性直接评定的吻合度均达100%,即穗颈节粗、单本株有效穗、实粒数/穗、谷粒宽和结实率可作为水稻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的综合间接评定指标,且与品种类型无关。因此,旱作条件下,以穗颈节粗为指标的水稻抗旱性单一间接评定和以穗颈节粗、单本株有效穗、实粒数/穗、谷粒宽和结实率为指标的综合间接评定均是非常客观、简便易行、准确可靠和易被育种者接受的评定指标和方法,可应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9.
就最早发现的由显性核不育基因控制的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Oryza sativa)不育株[1]与相应的隐性可育株的几个主要幼穗发育时期核酸含量变化进行了比较.材料均种植于本校作物研究所网室内,常规管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