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土高原南部春玉米地膜栽培的水肥效应与氮肥去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黄土高原南部采用田间小区和微区试验,研究了春玉米地膜栽培下氮肥-水分-产量关系与氮肥去向。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条件下地膜栽培(N120C)比平作栽培(N120UC)增产显著(46.7%),施用氮肥显著地发挥了地膜的增产潜力,处理N120(尿素氮120kg·hm^-2)、N180(尿素氮180kg·hm^-2)和N120M(尿素氮120kg·hm^-2+有机肥氮60kg·hm^-2),籽粒产量比对照CK(不施氮)分别增产41.8%、43.9%和34.7%,地膜栽培或施用氮肥都极大地改善了玉米水分生产效率(WUE)和降水利用率(RUE),试验中N120C比N120UC水分生产效率提高57.9%。降水利用效率提高54.5%;处理N120、N180和N120M比CK处理WUE分别提高38.4%、47.4%和32.4%,RUE分别提高42.3%、43.9%和34.7%,由于供试有机肥是半腐解的牛粪,比尿素氮素供给迟缓,所以对玉米产量和WUE提高幅度小,试验水分测定反映出,玉米利用的水分73.0%~83.7%来自降雨,表明决定春玉米产量的关键水分是生育期降水,玉米地膜栽培对氮肥去向有微弱影响,相对于平作玉米,氮肥总的回收率差异不大,但氮肥利用率下降7.3个百分点,土壤残留率上升6.4个百分点,土壤当季残留氮主要集中在0~20cm,不会发生向深层大量的淋溶和累积。  相似文献   
2.
长期施肥对NO3^——N深层积累和土壤剖面中水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研究了旱地农业系统中,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降水对NO3^--N积累、剖面水分分布以及N有收量、回收率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和氮肥施用量显著影响作物产量。施用氮肥在土壤剖面中造成NO3^--N深层积累,其中NPM处理累积层位于60-120cm,累积量相当于3.0年的年度施肥量(120kg·hm^-2),NP处理累积层位于80-140cm,相当于1.4年施肥量。随着降水的年际间波动,进化论在丰水年、平水年还是干旱年,NPM处理耗水量>NP处理>M处理>P,CK处理。12年不同施肥造成了土壤剖面水分差异。冬小麦播种前不同施肥处理0-100cm水分剖面分布差别不大,NPM处理、NP处理(除丰水年外),土壤100-300cm含水量迅速降低,干旱年M处理缓慢降低,P和CK处理在任何年份变化都不大,氮肥回收率随着降水的波动也呈现相应的高低变化,NPM、NP处理的高低波动幅度最大。NPM、NP处理NO3^--N累积与N素回收率的降低、土壤水分亏缺基本吻合。由此也反映了水分-作物-施肥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3.
长期施肥条件下黄土旱塬土壤N03^--N的淋溶分布规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黄土旱塬区,长期施肥对土壤剖面NO3^-1—N含量和分布有显著影响.施用化学氮肥,土壤剖面中出现NO3^-1—N的淋溶与深层累积,而施用磷肥和有机肥有减弱NO3^-1—N向更深层淋溶的作用.单施氮肥处理(N),NO3^-1—N的累积峰深度最大,为120~200cm;N、P有机肥配施处理(NPM),NO3^-1—N的累积峰值最高,但峰深度降低至60~120cm;N、P配施(NP)累积深度为80~140cm.不施氮肥,分布在土壤剖面中NO3^-1—N含量显著降低.氮肥用量愈大,NO3^-1—N的累积量愈大.N、P配施可以有效降低NO3^-1—N累积.在同一氮肥用量下,NO3^-1—N累积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4.
旱地小麦施氮和地膜栽培的氮素效应与淋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陕西长武旱塬进行的试验表明,小麦施用氮肥增产显著。在小麦生育前期持续干旱条件下,地膜覆盖并没有使小麦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果。施用氮肥或氮肥与有机肥配施都可能引起NO3^-向深层淋溶,而且氮肥用量越大,淋溶量及深度愈大;施用有机肥NO3^-累积现象减弱。小麦对硝态氮主要吸收深度范围为0~80cm;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剖面NH4^ 的影响不大。施用氮肥会明显增加小麦吸氮量,但氮肥利用率随其用量增加而降低。试验条件下,低(施氮量为100kg/hm^2)、高(施氮量为150kg/hm^2)两种氮肥用量时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52%和27%,有机肥氮的利用率为12%。  相似文献   
5.
植被恢复对黄土区煤矿排土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骏  党廷辉  薛江  文月荣  徐娜  吴得峰 《生态学报》2016,36(16):5067-5077
目前关于植被恢复对排土场土壤团聚性的影响还不清楚,以植被恢复下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了排土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研究了植被恢复类型(草地、灌木)和排土场地形(平台、边坡)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促进了排土场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平台0—20 cm土层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R_(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达到31.1%,0.70 mm和0.26 mm,边坡分别达到13.3%,0.37 mm和0.17 mm,均显著高于裸地,分形维数(D)在平台和边坡分别为2.91和2.96,均显著低于裸地;平台土壤团聚性要好于边坡,草地对于平台土壤团聚结构改良效果较好,而灌木对于边坡改良效果较好;排土场土壤有机碳和粘粒含量均与土壤团聚体指标有显著相关性。植被恢复提高了排土场土壤团聚性,植被恢复类型和地形对排土场土壤团聚体特征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旱地农业系统中,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降水对NO3--N积累、剖面水分分布以及N素吸收量、回收率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和氮肥施用量显著影响作物产量.施用氮肥在土壤剖面中造成NO3--N深层积累,其中NPM处理累积层位于60~120cm,累积量相当于3.0年的年度施肥量(120kg·hm-2),NP处理累积层位于80~140cm,相当于1.4年施肥量.随着降水的年际间波动,无论在丰水年、平水年还是干旱年,NPM处理耗水量>NP处理>M处理>P,CK处理.13年不同施肥造成了土壤剖面水分差异.冬小麦播种前不同施肥处理0~100cm水分剖面分布差别不大.NPM处理、NP处理(除丰水年外),土壤100~300cm含水量迅速降低,干旱年M处理缓慢降低,P和CK处理在任何年份变化都不大.氮肥回收率随着降水的波动也呈现相应的高低变化,NPM、NP处理的高低波动幅度最大.NPM、NP处理NO3--N累积与N素回收率的降低、土壤水分亏缺基本吻合.由此也反映了水分作物施肥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7.
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无机氮积累与迁移机理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吴金水  郭胜利  党廷辉 《生态学报》2003,23(10):2040-2049
研究黄土旱塬区长期定位试验中 1 0个典型处理土壤剖面 (0~ 30 0 cm)水分和无机氮的季节变化 ,探讨在半干旱区农田无机氮的积累与迁移机理。结果表明休闲处理除表层外土壤剖面的水分、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分别稳定在 1 7%~ 2 0 %、4~ 7mg N/kg和 6~ 1 0 mg N/kg土的范围。种植作物显著地改变土壤剖面水分和硝态氮的分布状况 ,并使其含量发生大幅度的季节变化。作物利用限制了农田土壤硝态氮向深层的迁移。小麦连作无化肥氮处理及苜蓿连作不施肥或氮、磷加有机肥处理土壤硝态氮主要集中在 0~ 40 cm土层。小麦连作单施氮肥 (1 2 0 kg N/(hm2· a) )处理经 1 7年后土壤剖面硝态氮积累总量达到施氮总量的55% ,40~ 60 cm和 1 4 0~ 2 2 0 cm土层出现两个高峰 ,并表现出随季节性变化向土壤深层迁移的趋势。氮肥与磷肥或有机肥施用大幅度减少了土壤剖面硝态氮积累 ,并使其限制在 1 60 cm以上的土层内 ,2 0 0 cm以下土层的硝态氮含量极低 (<1 mg N/kg土 ) ,因而不具向深层迁移的条件。土壤剖面的铵态氮含量不受作物、施肥和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塬区旱地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以18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背景,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小麦的增产效应18年单施氮肥平均增产418.1kg·hm^-2,增产率达28.4%,其中干旱年减产率为13.9%,常态年、丰水年增产率达30.3%、58.9%;单施磷肥平均减产率为9.3%,干旱年增产率达6.5%,常态年、丰水年减产率为15.4%、10.0%;有机肥平均增产率达82.8%;NP、PM、NM、NPM平均增产率分别达127.8%、118.9%、144.4%,169.3%,不同降水年型施肥对小麦的产量结构影响不同,普遍表现为干旱年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减少,丰水年增加,不同降水年型穗粒数、成穗数、千粒重的变化是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结构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长达18年的微量元素肥料定位试验为背景,研究了长期施用微肥对小麦产量及氮磷养分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NP肥的基础上施Zn、B、Mn可显著提高小麦生物学产量,较NP KH2PO4分别提高6%以上;施Zn、B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较NP增产分别为5.5%和6.0%,较NP KH2PO4分别增产8.4%和8.9%;施Cu使小麦吸氮量提高3.1%,吸磷量提高7.7%,较NP KH2PO4吸氮量、吸磷量分别提高6.0%和5.5%;施Zn使小麦吸氮量提高4.1%,吸磷量提高2.5%,分别较NP KH2PO4处理吸氮量、吸磷量分别提高8.0%和6.9%;同时,施Zn、Mn、Cu肥较NP KH2P04更有利于籽粒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0.
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农田土壤、植物生态系统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可为揭示该系统能量平衡和养分循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元素平衡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义。以位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长武国家黄土高原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施氮磷肥(NP)、单施有机肥(M)、氮肥配施有机肥(NM)、磷肥配施有机肥(PM)、氮磷肥配施有机肥(NPM)8个处理,分析了黄土旱塬典型农田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中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长期单施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和有机质C、N、P含量。2)氮、磷肥的输入显著降低了土壤和小麦C∶N、N∶P,施P显著降低了有机态C∶P和小麦C∶P;有机肥配施对微生物生物量和小麦C∶N∶P的影响更为明显。3)长期有机肥配施条件下土壤养分和小麦化学计量比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有机C、N、P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土壤N、P总量呈显著正相关,微生物生物量磷与土壤C、N、P总量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植株碳含量与微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