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多穗金粟兰(Chloranthus multistachys)全株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酚苷,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为丁香酸-4-O-a-L-鼠李吡喃糖苷(1).同时还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两个已知倍半萜内酯和一个已知木脂素:1β,4β-二羟基-5a,8β-二氢-7(11)Z-桉叶烯-8,12-内酯(2),lβ,4a-二羟基-5a,8β-二氢-7(11)Z-桉叶烯-8,12-内酯(3),(-)-(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 alcohol(4).  相似文献   
2.
从牛筋条(Dichotomanthes tristaniaecarpa)地上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1HNMR,^13CNMR,MS等波谱分析,它们被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1),白桦脂醇(2),5,7-二羟基色酮(3),(-)-表儿茶素(4),圣草酚3′-O-β-D-葡萄糖苷(5),圣草酚7-O-β-D-(6′-乙酯基)-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圣草酚7-O-β-D-(6′-甲酯基)-吡喃葡萄糖醛酸苷(7),野蔷薇苷(8),其中化合物6,7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金银花花蕾中的新三萜皂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金银花 (LonicerajaponicaThunb .)花蕾中分离得六个化合物 (A—F) ,据化学降解和波谱数据 ,推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 ,其中F为一新化合物 ,命名为新常春皂甙F ,其化学结构为 :3-氧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 (1→ 4 )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 (1→ 3) -α -L -鼠李吡喃糖基 (1→ 2 )α -L -阿拉伯吡喃糖基 -常春皂甙元 - 2 8-氧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 (1→ 6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酯 (F)。其它五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 :常春皂甙元 - 3-氧 -α -L -鼠李吡喃糖基 (1→ 2 ) -α -L -阿拉伯吡喃糖甙 (A) ,3-氧 -α -L -鼠李吡喃糖基 (1→ 2 ) -α-L -阿拉伯吡喃糖基 -常春皂甙元 - 2 8-氧 - β -D -吡喃木糖基 (1→ 6 )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酯 (B) ,3-氧 -α -L -鼠李吡喃糖基 (1→ 2 ) -α -L -阿拉伯吡喃糖基 -常春皂甙元 -2 8-氧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 (1→ 6 )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酯 (C) ,3-氧 -α -L -鼠李吡喃糖基 (1→ 2 ) -α -L -阿拉伯吡喃糖基 -常春皂甙元 - 2 8-氧 -α -L -鼠李吡喃糖基 (1→2 ) [β -D -吡喃木糖基 (1→ 6 )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酯 (D) ,3-氧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 (1→ 3) -α -L -鼠李吡喃糖基 (1→ 2 )α -L -阿拉伯吡喃糖基 -常春皂甙元 - 2 8-氧 - β-D -葡萄吡  相似文献   
4.
从短(PipermulesuaD.Don.)地上部分甲醇粗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β-谷甾醇(1),retrofractamideA(2),chingchengenamideA(3),nectandrinB(4),(-)-nectandrinA(5),galgravin(6)。其中木脂素(4)、(5)系首次由胡椒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5.
巴颜喀拉山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北纬32°20′~35°15′,东经94°50′~101°45′,面积约84 000km2,海拔高程介于3 600m至5 369m之间。本地区拥有种子植物1 116种,分属于64科,295属。区系特征概述如下:1)对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分析表明,本地区植物区系以北温带成分为主,仅有9个分布区从热带延伸到温带的热带属,且在本区所含种类极少或仅有1种。2)对种的分布区类型的分析表明,大多数种(不包括中国特有种)属于中亚成分和东亚成分,且多呈中亚-喜马拉雅-中国西南或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式样。以此为据所得结论是,本地区的种以温带成分为优势,具高原、高山分布的特点。3)本区东南部的生态环境和区系成分的来源均不同于其余地区。东亚分布型及其变型中国-喜马拉雅的种聚集在东南部。这里被认为是那些来源于横断山和西秦岭的区系成分的一个通道。4)对中国特有种的分析表明,本区系与横断山区系和甘肃南部区系联系最为密切。5)在高山特化作用和高山生态因子的选择之下,本区植物获得了适应寒冷和干旱的特性。6)本区植物的耐寒性常常伴随着耐旱和耐湿的双重特性,植物的这些特性也反映在它们的地理分布上。7)本区的区系性质和特点与唐古特地区基本一致,因此本植物区系应视为唐古特区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不同强度全身振动训练对于生物体运动表现、运动疲劳以及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本研究使用4周大雄性C57BL/6J小鼠为模型,随机分作3组,每组8只动物:无振动训练对照组(sedentary control,SC);相对较低强度振动训练组(5.6 Hz/0.13 g; relative low-intensity vibration, LV);相对较高强度振动训练组(13 Hz/0.68 g; relative high-intensity vibration, HV)。振动训练以每天振动15 min,每周5次,为期4周,随后进行各项测试包括:前肢抓力、衰竭性耐力运动测验、疲劳生化指标分析、临床血液生化检测以及病理组织切片观察。数据以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并以Duncan's test检验不同的组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接受振动训练介入的小鼠比对照组,具有显著提升肌力和衰竭性耐力运动的时间。在疲劳与肌肉损伤相关生化指标部分,振动训练具有明显降低单次运动测试后血氨与血乳酸浓度以及肌酸激酶活性上升的作用。在临床血液生化方面,4周振动训练显著降低草醋酸转胺酶、麸丙酮酸转胺酶与肌酸激酶活性,以及尿素氮浓度。本研究证实振动训练4周的连续介入下,具有提升运动表现与抗疲劳的作用,而且不会造成健康小鼠在生理生化以及病理上的副作用。在提供一般健康成人的运动训练指导上,全身振动训练具有健康促进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7.
仙茅根茎中的配糖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仙茅( Curculigo orchioidesGaertn) 根茎中分离到7 个化合物, 经光谱分析推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 2, 6 - 二甲氧基苯甲酸(A) ; 苔黑酚葡萄糖甙(B) ; 仙茅素A (C) ; 仙茅甙(D) ; 24s, 3β, 11α, 16β, 24 - 四羟基环阿尔廷醇- 3 - O- α- L- 鼠李吡喃糖基(1 →2) - β-D- 葡萄吡喃糖甙(E) ; 24s, 3β, 11α, 16β, 24 - 四羟基环阿尔廷醇- 3- O- β- D- 葡萄吡喃糖基(1 →2) - β- D- 葡萄吡喃糖甙(F) 和胡萝卜甙(G) 。F为一新甙。  相似文献   
8.
短Ju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可  倪伟 《云南植物研究》1998,20(3):374-376
从短Ju地上部分甲醇粗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β-谷甾醇,(1)retrofractamide A(2),chingchengenamideA(3)nectandrin B(4),(-)-nectandrin A(5),galgravin(6),其中木脂素(4)(5)系首镒由胡椒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9.
光轴苎叶蒟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光轴苎叶蒟(Piper boelimeriae folium(Miq.)C.DC.var.Tonkinense C.DC.)地上部分甲醇浸膏中分得11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β-谷甾醇(1),4-烯-6β-羟基-3-豆甾烷酮(2),麦角甾醇过氧化物(3),α-软脂酸甘油酯(4),(E)-3,4-亚甲二氧基苯丙烯醛(5),胡椒碱(6),胡椒次碱(7),荜拔明宁碱(8),guineensine(9),cepharanone A(10),cepharanone B(11).  相似文献   
10.
金铁锁的新三萜皂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 W.C.Wu et C.Y.Wu)根部分离得到5个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皂苷,它们的结构通过波谱和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3-O-β-D-galact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gypsogenin(1),3-O-β-D-galact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yl-(1→3)-β-D-glucuronopyranosyl-gypsogenin(2),3-O-β-D-galact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gypsogenin-28-O-β-D-xyl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β-D-fucopyranoside(LobatosideI,3),3-O-β-D-galact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uronopyranosylgypsogenin-28-O-β-D-xyl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β-D-fucopyranoside(4),3-O-β-D-galactopyranosyl-(1→)-β-D-glucuro-nopyranosyl-grpsogenin-28-O-β-D-xylopyranosyl-(1→4)-[β-D-6-O-acetylglucopyranosyl-(1→3)-β-D-glucuro-nopyranosyl-gypsogenin-28-O-β-D-xylopyranosyl-(1→4)-[β-D-6-O-acetyl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β-D-fucopyranoside(5),其中5为新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