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在室内对转基因水稻KMD1中的Cry1Ab毒蛋白经食物链在几种主要害虫及其捕食性天敌体内的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水稻孕穗期还是成熟期,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连续取食KMD1或取食KMD1.36 h后移至对照品种秀水11上取食不同时间后,幼虫体内的Cry1Ab含量均随取食时间延长逐渐下降。稻眼蝶 Mycalesis gotama幼虫连续取食KMD1或在KMD1上取食两天后移至秀水11上继续取食不同时间,体内的Cry1Ab含量也都随取食时间延长而下降,但下降速度较二化螟更快。取食KMD1的二化螟和稻眼蝶幼虫的粪便中均检测到较高浓度的Cry1Ab,对照组中均无Cry1Ab。取食KMD1的二化螟幼虫血淋巴中检测到Cry1Ab,含量为3.5 ng/g。取食KMD1的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稻蚜Sitobion avenae以及饲喂取食过KMD1的二化螟或稻眼蝶幼虫的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体内都含有一定浓度的Cry1Ab,其中,拟水狼蛛体内的CrylAb含量以饲喂取食KMD1稻眼蝶幼虫的含量最高,约为饲喂取食KMD1二化螟幼虫的60倍。这些结果表明Cry1Ab可以沿水稻害虫天敌食物链传递。 相似文献
4.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Wang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 rvath)卵龄无明显的寄生选择性,但在新鲜寄主中的发育历期较短,育出的蜂体较大,生殖力较高,而羽化 率和雌雄性比则不受寄主卵龄的影响。在白背飞虱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共存时,稻虱缨小蜂明显选择褐飞虱。稻虱缨小蜂在褐飞虱卵中的发育显著地比在白背飞虱卵中的慢;褐飞虱卵育出的 蜂的初羽化成虫怀卵量显著高于白背飞虱卯育出的,虫体大小也类似,且虫体越大,生殖力越高。从白背飞虱卵育出的蜂供给白背飞虱卵(W→W)时,产卵量低于其它育蜂寄主和供给产卵寄主组合(w→B、B→B、B→W)的,其内禀增长力rm较其余者小25%。本文还讨论了应用适宜性指数来综合衡量寄主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5.
6.
7.
温度和食物对稻虱缨小蜂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vàrth))卵内,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parvatae Pang et Wang)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6℃,有效积温为162.3日度,随着温度上升,发育加快;寿命(y_1,D_(10.4)~0C)、产卵量(y_2,粒/♀)、产出卵率则在适宜温度范围(23—26℃)内最大,高低温区内均呈下降趋势,其方程分别为:y_1=exp(-0.04187+0.3612x-7.4654×10~(-3)x~2),y_2=exp(-1.9539+0.4563x-0.01001x~2),式中x为温度。温度对未产出卵量影响不显著;对子代雌性比的影响也不显著,其平均值为0.7631。温度主要通过对产卵量和产卵速率来影响繁殖力,理论上27.3℃时周限增长率λ最大,达1.2374倍/天。成虫期供蜜加水时的产卵量、产出卵率和寿命显著比仅供水时的高或长。此研究为预测害虫种群发展,充分利用天敌资源,达到综合管理害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浙江十里丰早稻白背飞虱种群动态调查和文献资料及系统分析技术组建了白背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本文描述了模型结构及有效性检验,利用1983年至1989年的发生量达11倍之差的9块早稻田间调查数据进行有效性险脸,表明所有田块模拟与实测主害代高峰期的差异在±5b之内,7块田模拟主害代高峰虫量在田间实测值的±20%区间之内之内。灵敏度分析表明模型对迁入格局和总迁入量相当敏感,迁入主峰早、迁入量大且集中,是大发生的征兆.近期迁入虫源是主要虫源;气温对早稻白背飞虱种群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越冬种群∶年龄结构对其冬后取食和化蛹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不同类型稻田及茭白田中二化螟的越冬年龄结构,比较了不同龄期幼虫之间的在冬后取食与化蛹动态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越冬虫龄以双季晚稻田中明显较低,中稻田与茭白田中相对较高。出现取食的个体比例在4-5龄幼虫之间差别不大;但取食的开始时间在龄期之间具明显差异,以4龄个体最早取食。未取食个体的化蛹进度明显快于取食个体;未取食个体中以4龄幼虫的化肾时间较早。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研究了转sck+cry1Ac基因水稻(MSB)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生长、存活以及经寄主对二化螟绒茧蜂Apanteles chilonis (Munakata)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连续取食转sck+cry1Ac基因水稻的二化螟, 体重下降、死亡率上升,从第2天开始,其体重显著低于取食明恢86的对照组;从第6天开始,死亡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二化螟取食MSB 36 h后移至对照水稻上继续取食3、6、9、12天后,死亡率与对照差异都不显著;但体重均低于对照,其中第3天的体重差异达显著水平。二化螟绒茧蜂分别以取食MSB一定时间的3、4、5龄二化螟幼虫为寄主时,寄生率均低于以对照组,其中对4龄幼虫的寄生率差异显著;结茧率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寄生在取食MSB的5龄二化螟幼虫体内的蜂、蛹期显著长于对照,而所结茧的茧长显著短于对照;但卵 幼虫历期、每茧块茧数、羽化率、雌性率、成蜂寿命和前翅长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转sck+cry1Ac基因水稻不仅对二化螟生长和存活有显著影响, 而且可经寄主二化螟影响到二化螟绒茧蜂的一些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