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确高效获取土壤水盐信息是盐碱地改良和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本研究以地面野外高光谱反射率和实测土壤水盐含量为数据源,利用分数阶微分(FOD)技术对原始光谱反射率进行步长为0.25的处理,从光谱数据与土壤水盐信息相关性层面筛选FOD阶数,构建二维光谱指数,采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和地理加权回归(GWR)建立土壤水盐含量反演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FOD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高光谱噪声并挖掘潜在光谱信息,提高高光谱反射率与土壤含水量(SMC)、pH值和含盐量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最高分别提升0.98、1.35和0.33。与一维光谱相比,FOD结合二维光谱指数筛选的特征波段组合对SMC、pH值和含盐量的响应更敏感,分别以1.5、1.0和0.75阶为最优,其中,SMC最大相关系数绝对值的最佳组合波段为570、1000、1010、1020、1330和2140 nm; pH值为550、1000、1380和2180 nm;含盐量为600、990、1600和1710 nm。相较于原始光谱反射率,SMC、pH值和含盐量最优阶次估算模型验证决定系数(Rp2)最高... 相似文献
2.
随着微生物学与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等学科的不断交叉,微生物所分泌的各种活性代谢产物对植物的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这些分泌物对某些植物起到了促进或抑制的作用.简述了微生物所分泌的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促进和抑制作用,指出这两种作用对农业生产以及植物病害防治工作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宁夏贺兰山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异及驱动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测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因子,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1989—2021年Landsat 5/8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获取宁夏贺兰山植被覆盖度,基于地理探测器量化了环境和人为等10个因子对其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1989—2021年间,宁夏贺兰山平均植被覆盖度为35.8%,时间尺度上总体呈增加趋势,平均增幅为0.043·(10 a)-1,空间尺度上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特征;研究区58.1%的区域植被覆盖度未来将持续性改善,但仍有30.7%的植被存在退化的潜在风险。降水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单因子相比,环境因子和人为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植被覆盖度的解释力更强,降水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处于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典型龟裂碱土土壤水分光谱特征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含水量的宁夏典型龟裂碱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土壤光谱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并建立了含水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土壤光谱反射率逐渐降低,当土壤含水量高于田间持水量时,土壤光谱反射率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土壤光谱反射率原始数据(r)、平滑后的反射率(R)和反射率对数(lgR)与龟裂碱土水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整个波段R与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系数平均比r和lgR分别高0.0013和0.0397;反射率倒数(1/R)和反射率倒数的对数[lg(1/R)]2种变换形式与龟裂碱土水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950~1000 nm的相关系数平均比400~950 nm高0.2350;3种一阶微分变换形式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不稳定.基于r、lg(1/R)、反射率的一阶微分R’和反射率对数的一阶微分(lgR)’采用不同回归模式建立的龟裂碱土含水量预测模型平均决定系数分别为0.7610、0.8184、0.8524和0.8255,其中R’的幂函数模式决定系数高达0.9447,该模型预测的土壤含水量与室内实测值拟合度为0.8279,说明该模型预测精度最高,采用r建立的模型预测精度最低.研究结果可为龟裂碱土含水量预测和当地农田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土壤有机碳作为陆地碳库主体,其分布特征及与驱动因素的空间关系对土壤碳周转过程有重大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结合9个环境和土壤变量,建模分析伊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在3.37-38.34 g/kg之间,上、中、下游有机碳分布存在空间差异,其中上游差异最大,下游差异最小。相关分析表明,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显著,与年平均气温以外的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GWR模型较好地预测了伊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局部决定系数在0.49-0.64之间,自下游到上游,决定系数逐步升高,对上游的预测精度最高。分析发现,在海拔较高的中上游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立地环境、成土母质和地表覆盖的影响;在中上游低山丘陵区,人类活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中下游平原区农业活动和化肥投入是造成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研究揭示了各因素对有机碳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可为伊河流域土壤生态系统的合理发展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威;孙婷婷;李红涛;张俊华;张红波;陈俭勇;陈征;田勇;杨曾;左家林 《生物资源》2022,44(3):247-256
为了了解印江河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贵州地区水产种质资源类保护区开展相关资源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于2020年平水期(4月)和丰水期(8月)对设置的11个断面进行浮游植物群落及水质调查,并运用冗余分析(RD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浮游植物种群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浮游藻类6门43属140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优势门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0.43×106cells/L和0.35mg/L,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均表明印江河水体呈贫营养型。T 检验表明浮游植物种类数在平水期显著高于丰水期,而细胞密度表现为在丰水期显著高于平水期(P <0.05);对于环境因子,水温(WT)、溶解氧(DO)、pH、总磷(TP)和氨氮(NH4+-N)在平水期和丰水期存在显著差异(P <0.05),而电导率(Cond)、总氮(TN)和化学需氧量(CODMn)在两时期差异不显著。冗余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显示:在平水期,WT、DO、CODMn、Cond和N营养盐(TN、NH4+-N)是影响浮游植物种群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丰水期,除WT、DO、CODMn、Cond和N营养盐外,P营养盐也是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黑河中游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与活性和非活性组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河中游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地、中覆盖度草地、盐碱地、裸土地、戈壁和沙地)为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0 ~100 cm土壤中,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AOC)和非活性有机碳(NOC)含量逐渐降低.中覆盖度草地、盐碱地、裸土地、戈壁、沙地、水田和旱地中的TOC、AOC、NOC含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将引起土壤有机碳的增减,水田耕作是提高绿洲土壤有机碳的有效途径.当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后,NOC对TOC含量的贡献大于AOC.同一种土地利用类型中,随TOC含量的增加,AOC、NOC含量也呈增加趋势,且NOC的增幅高于AOC.AOC、NOC变化趋势线的交叉点对应的TOC含量可作为土壤中TOC易积累或易损失的分界点,AOC、NOC的饱和容量可通过其变化趋势线来确定.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