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述我国鞘蛾科一新种:中华金鞘蛾Goniodoma sinica sp. nov.。这是金鞘蛾属在我国的首次报道,对属征和世界名录进行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为了确定小果叶下珠Phyllanthus microcarpus与叶下珠头细蛾Epicephala sp.之间专性互利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增强是否主要通过彼此之间相互遏制对方对自身进行过度开采。【方法】通过对小果叶下珠上共生的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的研究,记述了叶下珠头细蛾专性寄生寄主植物时的行为特性及共生双方利益得失。【结果】叶下珠头细蛾在广西一年两代,成虫的羽化数量与寄主植物雌雄花总数峰值变化同步;幼虫对小果叶下珠果实的寄生率为96%,单个果实内幼虫寄生数量1,但平均每个果实内被取食的种子为56.9%,叶下珠头细蛾低龄幼虫相对较高的死亡率限制了其对寄主种子的过度取食;果实内种子的适度保留和低龄幼虫的高死亡率是小果叶下珠-叶下珠头细蛾互利共生体系维持稳定的关键因素。【结论】小果叶下珠的表型性状出现了趋异性进化,叶下珠头细蛾与不同表型的小果叶下珠均有互利共生关系。因此,对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进行详细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小果叶下珠与头细蛾共生体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进化生物学,并为探讨大戟科植物同头细蛾属昆虫协同互利共生多样性形成原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记述采自云南的拟峰斑螟属Anabasis Heinrich1新种,即郑氏拟峰斑螟Anabasis zhengi sp.nov.。文中附有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图,提供了拟峰斑螟属包括新种在内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中国展足蛾属5新种和1新纪录种,绘制了新种的外生殖器特科。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中国带织蛾属Periacma Meyrick 4新种:巍山带织蛾P.wershana sp.nov。,康定带织蛾P.kangdingensis sp.nov。,双叉带织蛾P.bifurcata sp.nov,和缺斑带织蛾P.immaculata sp.nov.,同时报道了2个中国新纪录种:暹罗带织蛾P.siamensis Moriuti,Saito et Lewvanich,安带织蛾P.angkhangensis Moriuti,Saito et Lewvanich,1985。提高了新种的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了南开大学生物学系。  相似文献   
7.
李后魂  王淑霞 《昆虫学报》2002,45(4):503-506
首次报道了点展足蛾属Hieromantis Meyrick在中国的分布,记述了新种申点展足蛾Hieromantis sheni Li et Wang, sp. Nov.和中国新记录种洁点展足蛾Hieromantis kurokoi Yasuda, 1988(分布于河南,陕西,河北,湖北),并绘制了两性外生殖器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天津七里海湿地蛾类多样性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系统调查研究了天津七里海湿地的蛾类,已知19科153属198种,并对其多样性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种 多度关系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模型。但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不相一致(r =-0.47),而与物种丰富度一致(r=0.95)。研究认为七里海湿地环境条件比较好,但有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首次报道了中国新纪录属——腹刺野螟属Anamalaia MunroeMutuura,1969的分布。记述了2新种:尖突腹刺野螟A.acerisella Li sp.nov.和圆突腹刺野螟A.obtusisella Li sp.nov.。提供了新种的鉴别特征及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图。  相似文献   
10.
探索担头细蛾Epicephala duoplantaria和革叶头细蛾Epicephala daltonii共同为革叶算盘子Glochidion daltonii传粉的"一对二"协同进化模式。本文在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的基础上,对两种传粉头细蛾个体发育过程中生活习性和生活史进行详细研究并对比,记述共生双方利益得失;对比研究两种头细蛾幼虫形态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担头细蛾和革叶头细蛾在革叶算盘子上每年均为1个世代,幼虫和成虫的活动时间分别在2月-4月和4月-5月;革叶算盘子结实率为11.20%-27.02%,其中被蛀食率为26.47%-44.83%;果实中的种子败育率为26.03%-34.68%,种子被头细蛾蛀食率为9.29%-17.95%;平均每头幼虫消耗2.59-2.94粒种子来满足自身生长发育,每个植株留有49.53%-62.63%完好的种子,以维持互惠共生关系的稳定;产卵方式的差异导致担头细蛾的种群数量远高于革叶头细蛾;两种头细蛾的幼虫形态趋同进化但各自具有特性,这与革叶算盘子的形态特征及两种头细蛾习性有关。担头细蛾和革叶头细蛾共同为革叶算盘子传粉,形成了特殊的"一对二"协同进化互惠共生体系,推测担头细蛾是寄主转移来的传粉者,但该互惠共生体系并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