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究天麻素对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以及天麻素对背根神经节Nav1.6通道的表达调控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糖尿病组和天麻素处理组(10 mg·kg-1·d-1)。通过高脂饮食喂养4周,低剂量腹腔注射STZ(30 mg·kg-1)的方法构建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利用痛行为学检测观察各组大鼠的机械刺激足缩反应阈值变化,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上Nav1.6通道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大鼠出现显著的机械刺激疼痛阈值下降(P<0.05),且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的Nav1.6通道表达上调(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连续腹腔注射天麻素3天、7天、14天后,模型动物的疼痛明显缓解(P<0.05),另外天麻素可以翻转背根神经节上Nav1.6通道的高表达(P<0.05)。结论:天麻素可能通过降低Nav1.6通道的表达来缓解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从而为天麻素缓解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6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本院)骨科诊治单侧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1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烷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注射全身麻醉,在此基础上七氟烷组给予七氟烷吸入麻醉,记录与调查两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结果:经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七氟烷组的术后苏醒时间(7.10±0.22)min、拔管时间(8.65±0.46)min等都显著短于对照组(14.09±1.09)min、(18.76±1.44)min,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T1、T2、T3与T4时间点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表现正常,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术后1 d、术后14 d的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术后14 d的血清IL-6与TNF-α值均显著低于术后1 d (P<0.05)。术后1个月七氟烷组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8 %(1/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 %(7/56),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x2=4.846,P=0.028)。结论:七氟烷复合麻醉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能促进患者康复,安全性比较好,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少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王 燕  毕润成  许 强 《广西植物》2017,37(7):901-911
为探究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空间分布特性、种间关系及演替规律,该研究通过点格局分析方法中的Ripley’L函数对山西太岳山南部1 hm~2针阔混交林中主要乔木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共调查木本植物41科71属76种,以蔷薇科、毛茛科、唇形科、豆科、菊科、百合科为主,科的分布区类型主要以世界广布为主,属的分区类型以北温带为主;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槲树(Quercus dentat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是该群落的主要树种,样地内的林木总径级结构与主要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相似,呈近似正态分布。辽东栎和槲树的空间分布相似,随尺度增大种群的聚集性减弱并逐渐表现出随机分布的格局特征;油松和山杨在一定尺度范围内呈现聚集分布;主要树种均在一定尺度上表现为两两正相关,且槲树与油松、山杨在整个尺度内都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山西太岳山南部针阔混交林中各个乔木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悬钩子属植物种类繁多,类群复杂,而且多为多倍体和杂种。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DNA序列在悬钩子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中国悬钩子属植物系统发育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叶绿体DNA序列多应用非编码区,且多与ITS序列联合分析;核基因组中ITS序列应用最为广泛,主要用于研究悬钩子属空心莓组与木莓组的进化关系、栽培品种间亲缘关系及部分杂种和多倍体的起源等;在该属植物中发现了ITS个体内多态性,但未进行ITS假基因检测,其系统学应用价值需重新评价;低拷贝核基因只有GBSSI和LEAFY有相关应用。同时认为,悬钩子属植物系统学研究中应用的DNA序列及研究类群均较少,缺乏对整个悬钩子属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指出应进一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筛选合适的DNA片段,并结合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等手段对中国悬钩子属植物系统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究不孕症患者的子宫自然杀伤细胞、浆细胞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0例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不孕症患者做为本研究的不孕症组和80例正常生育的健康女性做为本研究的健康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人口学基本资料、子宫自然杀伤细胞(uNKs)、浆细胞(PC)水平、血清性激素水平、子宫内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免疫细胞水平。通过Person法分析不孕症患者的子宫自然杀伤细胞、浆细胞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的BMI指数、流产史、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症组患者uNKs、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C、卵泡刺激素(FSH)、雌激素(Estrogen)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VEGF阳性表达水平、CD4+、CD8+和CD4+/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不孕症患者的uNKs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1.555,P<0.001);PC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3.778,P<0.001)。结论:不孕症患者的uNKs、PC参与不孕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对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戊酸雌二醇联合甲羟孕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对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13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6)和观察组(n=58),对照组采用甲羟孕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戊酸雌二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CA125、CA199、VEGF水平,囊肿直径、月经不调评分、痛经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CA125、CA199、VEGF水平,囊肿直径、月经不调评分、痛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A125、CA199、VEGF水平、囊肿直径、月经不调评分及痛经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乏力、失眠及潮热发生,组间总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酸雌二醇联合甲羟孕酮能够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有效降低血清CA125、CA199及VEGF水平,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联合阿拓莫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8年6月我院诊治的10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20万U/d)、阿拓莫兰组(阿拓莫兰1.8 g/d)、低剂量联合组(乌司他丁20万U/d+阿拓莫兰1.8 g/d)、高剂量联合组(乌司他丁40万U/d+阿拓莫兰1.8g/d),每组各25例。对比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炎症反应指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并对比四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高剂量联合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量表(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血清MDA、AOPP、IL-6、TNF-α、PCT、CRP水平均低于乌司他丁组、阿拓莫兰组、低剂量联合组,低剂量联合组低于乌司他丁组、阿拓莫兰组(P0.05)。高剂量联合组治疗后血清SOD、T-AOC、GSH-Px高于乌司他丁组、阿拓莫兰组、低剂量联合组,低剂量联合组高于乌司他丁组、阿拓莫兰组(P0.05)。高剂量联合组、低剂量联合组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和死亡发生率均低于乌司他丁组、阿拓莫兰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阿拓莫兰治疗感染性休克效果显著,可有效抑制全身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改善患者预后,且高剂量乌司他丁联合阿拓莫兰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卵巢癌细胞中RhoA和NF-κB表达与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卵巢癌细胞A2780、SW626、Skow3和正常卵巢上皮HOSEA中RhoA和NF-κB的表达;MTT法测定A2780、SW626、Skow3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检验细胞侵袭能力。结果:三种卵巢癌细胞中RhoA与NF-κB的表达无差异,但均高于正常卵巢上皮HOSEA中表达(P0.05);MTT实验结果显示在24 h、48 h、72 h、96 h、120 h时间点,过表达RhoA组和NF-κB组吸光光度值大于对照组(P0.05);RhoA转染后,A2780、SW626、Skow3、HOSEA 4种细胞的穿膜细胞数测值分别是33.56±12.42、56.21±9.53、25.53±11.89、0,说明SW626侵袭力最强,HOSEA无侵袭力(P0.05),不同细胞间侵袭力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转染后,A2780、SW626、Skow3、HOSEA 4种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2.53±12.57、33.90±10.12、45.91±9.02、0,其中穿膜细胞数最多的是Skow3细胞,不同细胞间穿膜细胞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癌细胞中RhoA与NF-κB表达增加,可增强细胞增殖能力,并使细胞具有侵袭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观察齐墩果酸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的皮损及STAT3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72只BALB/c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齐墩果酸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于背部备皮。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每日于背部备皮区域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诱导银屑病样皮损;甲氨蝶呤组及齐墩果酸各浓度组每日灌胃对应药物0.2 mL/只;每日观察皮损状态并拍照记录,每日对小鼠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进行评分;造模第4、7天取小鼠皮损区域皮肤,免疫印迹法检测皮损中STAT3信号通路中STAT3磷酸化表达情况;第7天称量小鼠体重及脾重,计算脾指数,同时取小鼠皮损区域皮肤;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测量表皮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皮损中CD3+、CD4+、CD8+T细胞浸润情况及Ki67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皮损中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mRNA相对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出现红斑、鳞屑、浸润性皮损,第4天及第7天PASI评分升高(P<0.01);第7天模型组表皮厚度明显增加,体重下降,脾指数上升,皮损中Ki67、CD3+、CD4++、CD8+T细胞表达量升高,皮损中IL-17的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均P<0.01);第4及第7天,模型组小鼠皮损中p-STAT3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第4天各治疗组在PASI评分略降低(P>0.05),第7天各治疗组PASI评分明显降低(均P<0.01);第7天齐墩果酸各剂量组小鼠体重略有上升(P>0.05);甲氨蝶呤组小鼠脾指数明显下降(P<0.01),齐墩果酸低、中剂量组小鼠脾指数略下降(P>0.05);各治疗组小鼠表皮厚度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或P<0.05),小鼠皮肤中Ki-67表达量、CD4+、CD8+T细胞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均P<0.01);甲氨蝶呤组、齐墩果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皮损中CD3+T细胞表达量均下降(P<0.05,P>0.05,P<0.01,P<0.01),其中在齐墩果酸各剂量组中,中剂量组在脾指数下降、表皮厚度变薄、CD3+、CD4+、CD8+T细胞减少方面均略优于低、高剂量组(P>0.05);甲氨蝶呤组及齐墩果酸中剂量组小鼠皮损中IL-17的mRNA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P<0.05);造模给药第4天,甲氨蝶呤组小鼠皮损中p-STAT3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齐墩果酸中剂量组略下降(P>0.05);造模给药第7天,两个治疗组小鼠皮损中p-STAT3水平较模型组均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齐墩果酸低、中、高剂量均可以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严重程度,减轻炎性细胞浸润,中剂量组疗效较好,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STAT3通路中p-STAT3的表达从而降低了IL-17的含量,且药效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患者血清脑钠肽(BNP)、25-羟维生素D[25(OH)D]、半乳糖凝集素-3 (Gal-3)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HDP患者114例纳入研究组,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组39例,轻度子痫前期组44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1例,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产检的健康孕妇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BNP、25(OH)D、Gal-3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分析患者血清BNP、25(OH)D、Gal-3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根据妊娠结局将患者分为妊娠结局良好组65例、妊娠结局不良组49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HDP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各组血清BNP、25(OH)D、Gal-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P患者随疾病严重程度的升高血清BNP、Gal-3水平逐渐升高,25(OH)D水平逐渐降低。各组左心室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左心室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峰)、E/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DP患者血清BNP、Gal-3水平与E峰、E/A呈负相关(P<0.05),与A峰呈正相关(P<0.05),血清25(OH)D水平与E峰、E/A呈正相关(P<0.05),与A峰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158.02 mmHg、舒张压≥104.32 mmHg、血清BNP≥406.42 ng/L、血清25(OH)D≤14.94 μg/L、血清Gal-3≥16.17 ng/mL是HDP妊娠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HDP患者血清BNP、Gal-3水平异常升高、25(OH)D水平异常降低均为HDP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三者水平与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相关,检测三者水平有助于对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