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壳面孔纹的形态学特征是海链藻的重要分类学依据之一。线形亚属的海链藻种类大多是从圆筛藻属修订而来, 它们之间的区别特征细微, 需电镜下观察才能准确鉴定。我国关于线形亚属海链藻的报道较少。研究利用电镜(EM)技术, 对采自我国沿海海域的自然水样, 以及分离获得的单克隆培养藻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 针对其中的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种类开展了形态分类学的专题研究。报道了6个隶属于线形亚属的海链藻种类, 分别是紧密海链藻T. densannula Hasle &; Fryxell、微小海链藻T. exigua Fryxell &; Hasle、线形海链藻T. lineata Jousé、微线形海链藻T. nanolineata (Mann) Fryxell &; Hasle、结线形海链藻T. nodulolineata (Hendey) Hasle &; Fryxell和柔弱海链藻T. tenera Proschkina-Lavrenko, 其中有4个为我国新记录种类: 紧密海链藻、线形海链藻、微线形海链藻和结线形海链藻。对每个种类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进行了描述, 提供了电镜照片。对相似种类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分析了孔纹特征的变化类型及其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光镜(LM)和扫描电镜(SEM)技术,对采自我国沿海海域的自然水样,以及分离获得的单克隆培养藻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针对其中的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种类开展了形态分类学的专题研究。报道了3个新记录种类,分别是安达曼海链藻Thalassiosira andamanica Gedde、缢缩海链藻Thalassiosira con-stricta Gaarder和双线海链藻Thalassiosira duostra Pienaar。对每个种类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进行了描述,提供了光镜和电镜照片,并对相似种类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4.
记述采自南中国海扁(魚它)鲣Auxis thazard thazard鳃上的分室科墨杯虫属单殖吸虫1新种,以宿主属名命名为(魚它)鲣墨杯虫Caballerocotyla auxis sp.nov..新种具2列背部边缘小刺,前、后吸器相对较大,后吸器腹面不具乳突,公共生殖孔开口紧邻于左前吸器下方,阴道开口于咽中部水平等特征而区别于近似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寄生虫学研究室. 相似文献
5.
于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对广州市区若干景观湖水体的微囊藻属(Microcystis)进行分类学研究。共观察到11种微囊藻,分别是铜绿微囊藻(M. aeruginosa Kützing)、放射微囊藻(M. botrys Teiling)、坚实微囊藻(M. firma Kützing)、水华微囊藻(M. flosaquae Wittrock)、鱼害微囊藻(M. ichthyoblabe Kützing)、挪氏微囊藻(M. novacekii Komárek)、苍白微囊藻(M. pallida (Farlow) Lemm.)、假丝微囊藻(M. pseudofilamentosa Crow)、史密斯微囊藻(M. smithii Komárek & Anagnostidis)、绿色微囊藻(M. viridis A. Braun)和惠氏微囊藻(M. wesenbergii Komárek),对它们的形态学特征进行描述,并比较这些种类间的形态区别。 相似文献
6.
闭合突是一类特殊的突起, 仅报道于少数海链藻种类, 其形态学特征和排列方式是重要的分类学依据。我国关于闭合突海链藻的报道较少。研究利用扫描电镜(SEM)技术, 对采自我国沿海海域的自然水样, 以及分离获得的单克隆培养藻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 针对其中的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种类开展了形态分类学的专题研究。报道了5个具有闭合突的海链藻种类, 分别是西达礁海链藻T. cedarkeyensis Prasad、偏心海链藻T. eccentrica (Ehrenberg) Cleve、伦德海链藻T. lundiana Fryxell、细孔海链藻T. punctigera (Castracane) Hasle和管状海链藻T. tubifera Fryxell, 其中有3个为我国新记录种类: 西达礁海链藻、细孔海链藻和管状海链藻。对每个种类的形态学特征和生境进行了描述, 提供了扫描电镜照片, 对相似种类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分析了突起特征的变化类型及其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间,分别于北江中上游及流溪河上游支流采集侧条光唇鱼样本358尾及522尾,对两种群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群雌鱼及雄鱼的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1 龄,北江种群雌性由1 ~5 龄组成,雄性由1 ~4 组成,性比为雌性:雄性=1:1.73;而流溪河种群雌性由1 ~4 龄组成,雄性由1 ~3 组成,性比为雌性:雄性=1:1.40。北江种群繁殖群体的各年龄组体长及体重均较显著大于流溪河种群。北江种群的繁殖期约为2~10月份,高峰期为3~7月份;而流溪河种群繁殖期为2~8月份,高峰期约为每年的5~7月份;繁殖期内,北江种群雌性及雄性的成熟系数均高于流溪河种群。北江种群各年龄组或体长组的绝对生殖力、体长相对生殖力与体重相对生殖力均极显著地大于流溪河种群。本文结合北江和流溪河在营养状况、捕捞压力及溪流级别上的差异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9.
饲料铜水平对斑节对虾血细胞中酚氧化酶原系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铜离子添加水平(0 mg·kg-1、10 mg·kg-1、25 mg·kg-1、40 mg·kg-1、55 mg·kg-1和110 mg·kg-1)的饲料喂养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8周,测定对虾血细胞中酚氧化酶原系统相关基因(proPO1、proPO2、PE、PPAF和BGBP)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铜添加水平为40~55 mg·kg-1时,proPO1的表达量显著上升;当铜添加水平为25~55 mg·kg-1时,proPO2、PE和PPAF的表达量显著上升;铜添加水平对BGBP的表达量没有显著影响。血清PO活力也在铜添加水平为25~55 mg·kg-1时显著提高。这些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铜离子可诱导proPO1、proPO2、PE和PPAF表达量的上调,从而提高血清PO活力。根据上述结果,针对提高酚氧化酶原系统免疫功能,在本基础饲料配方中适宜的铜添加水平为25~55 mg·kg-1。 相似文献
10.
于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间,在北江中上游地区采集了358尾侧条光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llens)样本,以鳞片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其年龄与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侧条光唇鱼鳞片上年轮结构清晰,前区主要为疏密型,而侧区主要为切割型;鳞片的边缘生长率显示,其年轮的主要形成期为2~3月份。样本中的雌性由1+~5+龄5个龄组组成,优势龄组为1+~3+龄;而雄性由1+~4+龄4个龄组组成,优势龄组为1+~2+龄。雌鱼的体长(L,cm)范围为5.7~14.8 cm,集中于7.0~13.0 cm之间;体重(W,g)范围为4.75~108.40 g,集中于10.00~30.00 g之间。雄鱼的体长范围为5.7~12.6 cm,集中于7.0~11.0 cm之间;体重范围为4.40~61.50 g,主要集中于10.00~20.00 g之间。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17L3.167、W♀=0.017L3.198、W♂=0.023L3.025,协方差分析表明,雌、雄个体在体长与体重关系上,差异显著。体长(L,cm)与鳞径(R,mm)呈线性关系,L♀=3.126R+1.869、L♂=2.875R+2.152。拟合出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雌性L∞=17.143 5 cm,k=0.270 5,W∞=150.347 4 g,t0=﹣0.614 6龄;雄性L∞=17.236 5 cm,k=0.226 9,W∞=126.468 6 g,t0=﹣0.921 5龄。雌鱼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3.68龄,拐点体长约为11.8 cm,体重约为45.26 g;雄鱼的拐点年龄为3.96龄,拐点体长约为11.5 cm,体重约为37.60 g。作为渔业对策,建议起捕年龄3龄以上或体长10 cm以上的个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