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2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广西昭平鳄蜥的洞穴采用封堵法和坐标法进行研究表明,植被盖度和洞穴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调查中共测量洞穴124个,其深度在18~132cm之间.在鳄蜥活动时间的分配上,洞穴占据了近1/3,故洞穴是其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鳄蜥喜欢选择深邃弯曲的石缝、石洞或树洞居住或越冬,洞穴内湿度较大但不被水浸泡,隐蔽程度高、避光,洞口常有较密的植被.  相似文献   
2.
猪獾(Arctonyx collaris)属经济动物,当地又称聋猪。1978年7月8日,在广西桂北兴安县苗儿山地区的华汇公社垌上大队的小崖头(海拔1,000米)捕到雄猪獾一只;1978年7月14日在垌上大队小岗岭(海拔850米)捕到雌猪獾一只;1978年7月26日和30日在高寨大队(海拔850米)捕到雌猪獾二只;7月20日捕到雄猪獾一只。其身长520—680毫米、后足长  相似文献   
3.
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对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空问分布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表明,有机碳和全氮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都十分显著,干湿交替周期是引起分异的关键因子;表层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显著相关(r=0.977),土壤碳氮比基本沿湿度梯度变化;土壤pH值对土壤表层碳氮含量及碳氮比值影响显著;流域湿地土壤与流域草原土壤碳氮比与土壤碳氮含量的相关性差异显著;其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生产效应和净化效应两方面.  相似文献   
4.
2005年7~10月我们将人工饲养鳄蜥(3条幼蜥、1条亚成蜥、5条成蜥)置于半放归栖息地进行圈养.半放归栖息地结合野外鳄蜥的生境,在半自然圈养过程中对鳄蜥进行分组管理,人工饲养的鳄蜥出现了野外鳄蜥的种群活动节律.结果表明:9月幼蜥树栖达10.38%,10月鳄蜥以在穴为主;不同年龄的鳄蜥,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无显著差异(P>0.05),体现了野生鳄蜥遗传特征.本文还对鳄蜥的疾病防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2006年5月至9月,陆续将圈养的3雄1雌1亚成体健康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放归到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运用一套监测系统监视其活动路线、区域、选择的洞穴、摄食等情况,每天22:00后根据当天录像对其活动距离进行测量。结果表明:3个个体一直在放归地生活;个体日活动距离与其选择隐蔽所、进食相关,并与温度非常显著的相关(r=0.352,P〈0.01),个体间活动距离差异不显著(F=1.028,P〉0.05);在同一回水塘活动的个体,其活动区域重叠大,区域大小与回水塘面积、树枝位置及周围隐蔽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6.
从印度娃儿藤节间外植体获取愈伤组织,分析了糖、赤霉素(GA3)及脱落酸(ABA)对愈伤组织形成体细胞的影响。实验证明,含4μmol/L2,4-二氯苯氧乙酸(2,4-D)的MS培养基是获得具有成胚功能的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在含有6μmol/L激动素(Kn)的MS培养基上,高达69%的愈伤组织分化为体细胞胚,平均单位外植体(每克愈伤组织)产胚25个。在6μmol/LKn存在的条件下,分析了蔗糖、葡糖糖对胚产生的影响,不同的糖及不同糖浓度对体细胞胚的发生影响很大。6μmol/L Kn与200mmol/L蔗糖处理胚胎发生率最大(71%),单位外植体生成49个胚。然而葡萄糖与Kn、或者葡糖糖、蔗糖与Kn三者加在一起则降低成胚率及产胚数。一定浓度的GA3和ABA能促进体细胞胚的产生。在含200mmol/L蔗糖的培养基中加10μmol/LGA3胚的生成率为98%,单位外植体产胚51个。在含200mmol/L蔗糖的培养基中加2μmol/L ABA能显著增加体细胞胚的量,该培养基上每外植体平均生成44个胚,产率为95%。本研究显示,含200mmol/L蔗糖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6μmol/L Kn、10μmol/L GA3或者2μmol/L ABA能显著提高印度娃儿藤体细胞胚发生率,而单独的葡萄糖或葡糖糖和蔗糖则有抑制作用。得到的胚均能正常发育并分化为植株。  相似文献   
7.
西藏土壤中铜含是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引  言目前 ,西藏的生态环境基本保持原生状态 ,是至今地球上受人类活动影响和污染最少的地区之一 .所以 ,西藏是进行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和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最为理想的场所 .西藏的土壤中Cu含量数据 ,不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西藏高原表生环境中Cu的地球化学特征 ,而且还可以为这一地区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提供基础信息和依据 ,也可以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土壤生态环境背景的永久性参比资料 .2 材料与方法2 1 供试材料样品采自北起唐古拉山 ,南至亚东、樟木、吉隆、普兰 ,东从金沙江 ,西到班公错—除羌唐高原北部以外的西藏广大地区 ,共计…  相似文献   
8.
蛋白质组学新技术及其在肿瘤标志物探索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基因组研究的延伸,蛋白质组学已成为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极其活跃的部分,是功能基因组时代或后基因组时代的核心。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几种蛋白质组学新技术克服了传统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不足,有力推进了肿瘤标志物的探索性研究。尽管如此,我们仍应该强调对实验结果的验证,这一点在探索性研究中尤其重要,力求使结果更精确、可靠和有效。  相似文献   
9.
树蟾科及其属种检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霞 《四川动物》2002,21(3):198-199
树蟾科肩带弧胸型,椎体前凹型,舌卵圆形,后端微有缺刻;指、趾末两节间有间介软骨,指、趾末端有吸盘,适于树栖。树蟾科现有37属,约630种。北美、西印度、南美热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岛等均有分布。以中美、南美及大洋洲种类最多,北美次之。我国现仅有1属9种。  相似文献   
10.
鳄蜥(Shinisaurus ercodilurus)是我国独有的珍稀爬行动物,过去一直认为仅分布在广西大瑶山一带,称为瑶山鳄蜥,1978年已列为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其形态、生态、地理分布、内部解剖以及生理、生化等方面都做了不少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到目前为止,对鳄蜥的室内饲养繁殖及幼体生长方面的研究,所见报道却不多,笔者从1979年开始对鳄蜥室内饲养和繁殖进行了试验和观察,现将观察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