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山带雪斑对牛皮杜鹃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琪璟  徐倩倩  张国春 《生态学报》2009,29(8):4035-4044
研究了长白山高山带雪斑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群落的生产力特征及其同微生境条件的关系,以阐明寒冷条件下碳蓄积特征.结合土壤温度连续观测,测定了雪斑不同部位的群落生产力以及土壤养分特征.牛皮杜鹃群落的积雪时间超过240d,土壤温度在-1~0℃的时间长达150d,是非雪斑地段的3倍以上.尽管雪斑的热量条件不如周围优越,但是群落生产力相对高出很多.雪斑中心的牛皮杜鹃群落近3a的现存量(1707g/m2)是边缘无雪地段(288g/ m2)的6倍.雪斑中心的土壤养分水平比周围高,雪斑同时为植物提供了极端低温条件下的避难场所.苔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维持依赖于寒冷季节的相对温暖环境,而不是生长季节的热量水平.  相似文献   
2.
王力  卫三平  吴发启 《生态学报》2009,29(12):6578-6588
利用CoupModel模型模拟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地、荒草地、农地等7种土地类型的土壤热量状况,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的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土壤热通量以及植被生长对土壤热量的响应.结果表明,农地潜热通量较小,林地和荒草地潜热通量较大,各地类潜热通量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潜热通量是黄土丘陵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支出项,占总净辐射的72.1%~81.4%以上;感热通量变化振幅相对较小,占总净辐射的16.4%~26.4%;土壤热通量仅占总净辐射的1.4%~2.4%,但直接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速度和变化时间.试验地各地类地表温度随季节的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型.2~7月份0~20cm平均土壤温度随累积土壤热通量的增大而升高,9月到翌年1月份0~20cm平均土壤温度随累积土壤热通量的减小而降低,但累积土壤热通量的变化滞后于土壤温度变化.同一植被类型条件下,阳坡土壤温度年变幅显著高于阴坡.在阴坡,0cm、10cm、20cm深土壤温度年变幅农地>阴坡荒草地>阴坡辽东栎林地>阴坡刺槐林地;在阳坡,阳坡荒草地>阳坡刺槐林地>阳坡辽东栎林地.阴坡刺槐林地、阴坡荒草地和农地0~20cm土壤温度达到5℃以上的时间比阳坡刺槐林和阳坡荒草地推迟1周左右,根系开始生长活动的时间也推迟1周左右;而阴坡辽东栎林地则晚于阳坡辽东栎林地5d左右,根系开始生长活动的时间也较阳坡辽东栎林晚5d左右.出叶时间阳坡刺槐林和阳坡荒草地植物比阴坡刺槐林、阴坡荒草地和阳坡辽东栎林的早1周左右,比阴坡辽东栎林早12d左右.  相似文献   
3.
择伐对小兴安岭针阔叶混交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I-8100土壤CO2排放通量全自动测量系统,测定了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东方红林场不同采伐强度林地的土壤表面CO2通量和土壤表层10 cm处的温度和湿度,研究了择伐作业后林地土壤表面CO2通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伐后林分土壤温度和湿度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季节变化呈较好的相关关系,解释了土壤呼吸的68%~98%;择伐作业使林地表面CO2通量增加,年均增幅在7.17%~26.89%;采伐强度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显著的二次相关关系(R2=0.961).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采伐强度是导致择伐后土壤表面CO2通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
不同覆盖物对烤烟根温及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别以大棚膜、稻草+大棚膜、普通膜、稻草、稻草+遮阳网和遮阳网为覆盖材料,研究覆盖物对烤烟根温以及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22 d对5和15 cm土壤总积温的影响明显不同,5 cm土壤总积温最高为大棚膜处理(424.75 ℃),最低为稻草+遮阳网处理(378.75 ℃),22 d 的15 cm土壤总积温最高为大棚膜处理(396.75 ℃),最低为遮阳网处理(368.31 ℃).随着土壤总积温的升高,烟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都呈增长趋势,光合作用增强,根系活力提高;揭膜后第10天烟株根系干重有所增加,普通地膜处理的根系生物量增加最多,稻草+遮阳网处理最少.  相似文献   
5.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签署提升了人们对全球变暖、碳循环的关注。土壤CO2释放作为土壤-大气CO2交换的主要途径之一,成为了各国生态学家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对1800~2155m海拔梯度上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进行研究,揭示了较小空间尺度上土壤CO2释放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机制。在研究区域内,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森林土壤CO2释放由(1.94±006) μmol m-2 s-1逐渐增加至(2.22±0.07) μ mol m-2 s-1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SOC)、全N、全P与土壤CO2释放呈显著正相关(n=14, P<0.05);土壤容重与土壤CO2释放速率呈显著负相关(n=14,P<0.05);土壤pH对土壤CO2释放影响不显著。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环境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CO2释放产生影响,为了减少因子共线性影响,逐步降低因子维数,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揭示了土壤温度、土壤水分、SOC、全N、全P、容重6个因子的联合作用,其累积贡献率达到了57%以上;进一步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土壤CO2释放沿海拔梯度分布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是研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6.
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温度对气温的响应特征及对CO2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2年的野外定位观测,研究了沼泽湿地土壤温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特征,以及土壤温度对沼泽湿地植物 土壤系统CO2排放的影响,并对CO2排放的季节性变化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随融冻作用开始,沼泽湿地土壤温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强度不断增大,根层土壤温度与气温间呈显著指数关系(R2=0.94,P<0.01),但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变小,土壤温度对气温的响应强度减弱.沼泽湿地植物 土壤系统CO2排放与根层土壤温度有关,二者呈显著指数相关关系(R2=0.84,P<0.01),利用模型模拟计算出沼泽湿地2003年生长季植物 土壤系统CO2排放通量平均值为664.5±213.9 mg·m-2·h-1,野外定位观测值为634.0±227.7 mg·m-2·h-1,二者之间差值不大,表明利用此方法可以对沼泽湿地生长季CO2排放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7.
辣椒疫霉菌侵染模型和侵染条件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生长箱内控制条件下分析测定了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对辣椒疫病死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水分状况是决定辣椒疫病菌侵染的重要因子,病菌侵染的最适土壤温度为22 ℃~28 ℃,最适土壤含水量为40%,土壤过于干燥和过饱和都不利于病菌侵染发病;辣椒疫病死苗率与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及其互作可用数学模式描述.田间调查发现,辣椒疫病田间流行趋势可用Gompertz模型描述,发病率与初始发病率、土壤温度、水分含量以及空气温度密切相关.建立了田间辣椒疫病发病率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主处理为土壤温度,副处理为土壤湿度的裂区区组实验设计,在室内微生态条件下控制土壤温度和湿度培养蚯蚓,探讨了3种土壤温、湿度对热带外来种蚯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成蚓产茧和蚓茧孵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 corethrurus成蚓在20—30℃土壤温度范围、25%—35%土壤湿度环境中均可持续产茧和孵化幼蚓,培养时间、土壤温湿度对蚯蚓的产茧和孵化呈现显著影响。20%土壤湿度下成蚓休眠或死亡。35%土壤湿度下呈现最大蚓茧产量和幼蚓孵化量。在较好(35%)土壤湿度下产茧数表现为高温好于低温,反之亦然;在适宜(25%—35%)土壤湿度下幼蚓孵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呈现高、低温的限制作用,即25℃土壤温度和35%土壤湿度时出现最高幼蚓孵化率。在适宜的土壤温湿度范围内,湿度较温度对蚯蚓繁殖具有更显著的控制作用,温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土壤湿度加以调节。  相似文献   
9.
侯东杰  乔鲜果  郭柯 《生态学报》2022,42(15):6175-6183
围封草原枯落物累积通过改变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为探究不同植物种群对枯落物累积的适应性,2015-2017年在内蒙古围封典型草原设置了枯落物去除实验,对土壤温度和水分进行了原位监测,也对群落优势物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亚优势物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群的生长发育过程及种群数量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枯落物累积显著降低生长季表层和深层土壤温度(1.3-4.6℃和1.5-3.2℃),并提高表层和深层土壤水分(1.4%-10.4%和1.0%-5.0%)。枯落物累积对大针茅种群返青时间的延迟(16.9-24.2 d)显著高于羊草种群的(5.2-6.7 d),但对大针茅和羊草种群的营养生长期无显著影响。枯落物累积显著提高大针茅种群的高度但显著降低其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引起大针茅种群的重要值显著降低(0.38→0.22)。枯落物累积显著提高羊草种群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进而显著提高其重要值(0.16→0.28)。大针茅和羊草种群重要值排序的更替驱动围封草原植物群落演替。本研究从植物种群的角度为阐明围封草原群落结构与功能改变提供新视角,也为科学合理制定围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积雪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2007年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地进行遮雪试验,观测了有雪、无雪覆盖的森林土壤温度和气温.结果表明:积雪对土壤温度变化有明显的缓冲作用,有雪覆盖减缓了土壤温度的变化;积雪对浅层(0~20cm)土壤有较好的保温作用,随雪深的增加,保温作用增大,雪深从10cm增至20cm时保温作用的增幅最大,当雪深超过30cm时,保温作用的增幅不明显;融雪期土温经历0℃左右的恒温期后缓慢上升,恒温期的持续时间主要由冬季的雪深及其时间分布所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