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2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65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6篇
  1960年   5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71.
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是由微囊藻产生的主要藻源性异味污染物之一。利用稀释涂平板法,从采集到的微囊藻水华水样中分离得到两株降解β-环柠檬醛的菌株DH16和DH18,16S rRNA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它们分别属于食酸菌属(Acidovorax)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实验室保藏的微囊藻毒素降解菌Novosphingobium sp.THN1对β-环柠檬醛也有降解效果,该菌属于新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对三株菌进行以β-环柠檬醛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实验,气相色谱检测分析表明DH18和THN1两株菌具有高效降解β-环柠檬醛的能力,可以作为研究β-环柠檬醛生物降解机理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972.
EG03菌剂由多种抗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拮抗细菌复配而成,田间施用能有效防治辣椒青枯病,平均防效达85.8%.采用稀释平板法、最大或然数(MPN)法以及Biolog微孔板培养系统研究了EG03菌剂对田间辣椒根围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EG03菌剂对根围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随时间变化而不同,施用后不同程度提高了真菌和芽孢杆菌的数量,并显著增加了自生固氮细菌的数量.根围土壤微生物群落平板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的变化随培养时间呈现典型的"S"型曲线,辣椒生长后期根围土壤AWCD值高于前期.6类碳源利用分析表明,EG03菌剂的施用在短期内会降低根围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率,辣椒生长后期根围土壤中以糖类物质作为碳源的微生物占主导地位.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EG03菌剂施用前期会不同程度降低根围土壤微生物各项多样性指数,但施用后期会提高各项多样性指数,尤其在Simpson指数和McIntosh均匀度两项指标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73.
甘蔗主要病害抗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生产长期受到病害的严重影响,这些病害不仅降低蔗茎产量和糖分,还影响宿根性,甚至造成品种种性退化,而抗病品种的选育是保证甘蔗生产的有效途径。概述了甘蔗花叶病、黑穗病、宿根矮化病和梢腐病4种主要甘蔗病害在病原物检测、种质筛选和基因工程技术等抗病育种工作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74.
以转C4 Ppc基因水稻为材料,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和酶学手段,调查铝胁迫对转C4 Ppc基因水稻光合作用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铝胁迫条件下,转C4 Ppc基因水稻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Ⅱ、qP和qN下降幅度显著小于野生型。可见在铝胁迫的条件下,转C4 Ppc基因水稻仍表现出较高的光合效率。铝处理导致水稻活性氧含量的增加,但由于转C4 Ppc基因水稻活性氧清除酶SOD、POD和CAT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表现出较低的膜脂过氧化。上述结果表明,C4 Ppc基因的导入显著提高了水稻的耐铝特性。  相似文献   
975.
研究了低温(4℃)和300 mg·L-1GA3对凤丹(Paeonia suffruticosa‘Fengdan’)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上胚轴和叶原基形态及种胚中碳氮代谢物(包括淀粉、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和内源激素(包括ZR、IAA、ABA和G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GA3处理后第11天凤丹种子上胚轴萌发,且形态细长;经低温处理后第27天上胚轴萌发,且形态较粗壮。低温处理后种子萌发的幼苗叶片较大、株高居中、根系发育较好、须根多且长,生长状况总体上优于对照和GA3处理组。与处理后第3天相比,对照和低温处理后第27天以及GA3处理后第11天,种胚中淀粉、可溶性糖、ZR、IAA和GA含量升高,ABA含量降低;而对照和低温处理后第27天种胚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GA3处理后第11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各处理组凤丹种子蛋白质电泳条带的相对分子质量多集中在12 000~80 000,在对照和低温处理后第27天蛋白质条带颜色均较处理后第11天略深,但条带数量不变。研究结果显示:低温及GA3处理均可导致凤丹种胚中碳氮代谢物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促进种胚发育及上胚轴生长,但低温处理更有利于上胚轴萌发及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976.
使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来预测、比较尘螨变应原Der f 9、Der p 9和Blo t 9的一级、二级、三级结构及抗原表位,找出3种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异同。Der f 9、Der p 9和Blo t 9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82.07%,都含有3个胰蛋白酶活性位点氨基酸及2个功能结构区特异性序列;二级和三级结构中都由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卷曲组成;活性位点氨基酸在三级结构中完全重合,并相互靠近构成蛋白酶的活性中心;主要潜在抗原表位区域都为5个,并在第47-49aa和200-203aa区域出现了重合,但表位重合区的氨基酸种类不完全相同。应用生物信息方法预测和比较了Der f 9、Der p 9和Blo t 9结构与抗原方面的信息,为进一步研究变应原第9组分的生物学功能、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77.
目的:构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全长抗体表达载体pPICZαA-VH-CH-VL-CL,评价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产物与抗原的结合特性,及其抑制细胞增殖的活性。方法:利用基因合成分别获得VEGF抗体CL和CH序列,分别构建pPICZαA-CH和pPICZαA-CL重组质粒,再利用同尾酶特性构建双启动子表达盒的重组pPICZαA-CH-CL载体,用Westen印迹对其进行表达鉴定后将VH和VL序列插入该载体,获得VEGF的全长抗体表达载体pPICZαA-VH-CH-VL-CL;通过膜筛和ELISA进行菌株筛选,并对VEGF抗体表达阳性菌株进行小量表达和纯化,采用CCK-8法对其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活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获得表达轻、重链的VEGF抗体表达载体,ELISA实验证明pPICZαA-VH-CH-VL-CL具有一定的VEGF抗原结合特性;体外增殖实验表明,该抗体可以以剂量依赖性抑制HUVEC增殖。结论: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纯化了具有一定功能活性的VEGF全长抗体,为后续比较研究酵母糖基化改造对VEGF抗体的药效学和药代学的影响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78.
人源化小鼠从起初的入-鼠嵌合体到目前具有人体免疫活性的模型不断演进,已用于人免疫缺陷病毒、EB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登革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简要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人源化小鼠模型及其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7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EBN)在预防老年骨折术后便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2例住院治疗的老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及步骤进行护理:找出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调查,找出与老年骨折术后便秘的相关因素,最后在循证支持的基础上,将所获得的实证与临床专业知识和既往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实施护理计划。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便秘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便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循证护理不仅预防和减少了老年骨折患者的术后便秘,而且提高了护理质量,激发了护士对学习、科研、工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980.
目的: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内脏动脉瘤患者23例,包括脾动脉瘤13例,肝动脉瘤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肠系膜上动脉瘤4例,肾动脉瘤1例。其中,9例行远近端动脉栓塞术,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3例采用弹簧圈瘤体内填塞加瘤体内注胶栓塞术,4例行弹簧圈瘤体内栓塞术,2例行分支动脉颗粒栓塞术,1例行单纯注胶栓塞术。术后1月、3月、6月行超声、CTA或血管造影复查,以后每年复查一次。结果:本组均成功行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栓塞治疗后造影示动脉瘤体和/或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体内无明显对比剂显影,脾动脉瘤栓塞患者有3例出现发热,脾区疼痛等脾梗塞症状,未见栓塞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均停止。术后随访3~48个月,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复发或增大,支架置入者,支架内及分支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是一种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