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根据陕北黄龙林区辽东栎群落30个样地资料,通过聚类对该群落进行了类型划分,共划分为6个群丛,分别为A.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B.辽东栎-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C.辽东栎-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D.辽东栎-水栒子(Cotoneasten multtflorus)、E.辽东栎-白刺花(Sophora viciifolia)、F.辽东栎-黄蔷薇(Rosa hugonis)。另外,对各类型辽东栎林和不同坡向辽东栎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各群落Whittaker多样性指数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与其所处的生境条件密切相关,其中与坡向关系较大,即北坡>西北坡>东南坡>西南坡>南坡。最后,对辽东栎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组成种类生态位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辽东栎、油松、白桦不仅生态位宽度较大(LB值1.2~1.5),而且三者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也较大(Oik值0.7~0.9);在现演替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灌木层,土庄绣线菊、榛子、铁杆蒿、黄蔷薇生态位宽度较大(LB>1),而葱皮忍冬、南蛇藤、鼠李、鞘柄菝葜较小(LB为0.4~0.45);生态位重叠值>0.8的种对仅占灌木计算种对的2.8%,而<0.6的种对占87.4%。  相似文献   
92.
施肥干扰对陕北黄土丘陵区三个典型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北黄土丘陵区,为了加快当地植被的恢复速度,结合当地条件,通过小区施肥实验与野外调查,研究了施肥对不同演替阶段的3个典型群落: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长芒草(Stipa bungeana)和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结构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施肥后3个群落中物种的重要值发生改变。猪毛蒿群落中,1年生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重要值减小,而多年生植物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等重要值增大,成为群落中的主要物种;长芒草群落,与对照相比,施肥降低了优势种长芒草的重要性,而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hurica)的重要值明显增大;铁杆蒿群落则随着肥量增加,铁杆蒿的重要值表现为逐渐上升,与对照相比,群落中的伴生种二裂萎陵菜(Potentilla bifurca)、茭蒿(Artemisia giraldii)在处理区的平均重要值有所下降,而演替后期物种达乌里胡枝子的重要值增大。(2)与对照相比,通过施肥,除铁杆蒿群落高肥区密度外,3个群落的高度、生物量和密度均有显著提高,表现为高度和生物量在高肥区达最大,密度在中肥区达最高。3个群落相比,演替前期的猪毛蒿群落提高幅度最大,长芒草次之,铁杆蒿最小。(3)施肥改变了3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类型不同,其变化趋势亦不同。猪毛蒿和铁杆蒿群落Patrick丰富度指数在中肥区达最高,随着施肥量的增加,Margalef(Ima)、Shannon-Wiener(Isw)和Pielou(J)指数产生不同程度的下降,而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I)逐渐增大;长芒草群落则随着施肥量的增加,Patrick指数、Ima、Isw和J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优势度指数I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3.
作物水分代谢及其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评述了作物水分吸收、散失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气孔的调节机制、量化控制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根系水分倒流、气孔最优化调节、气孔不均匀关闭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4.
植物水分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水分利用率有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水的概念,其最基本的是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的比值,影响这两个过程的因素均能影响WUE,提高途径主要有:作物种和品种的选择和改良、作物施肥、补充灌溉,应用化学物质等。  相似文献   
95.
两个油菜种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2个油菜种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方式。研究表明:芥菜型油菜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性强于甘蓝型。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形态方面的抗旱性,包括发育良好的根系,较厚的蜡质关闭了气孔。同时芥菜型油菜能将其余部分的水分调用到生长区而免遭旱害。甘蓝型油菜叶水势下降快,在相同水势下其相对电导值低于芥菜型。同时还观察了2个种在干旱条件下叶绿体与其基粒的变化。总之,芥菜型具典型的高水势耐旱特性,而甘蓝型具低水势耐旱特性。  相似文献   
96.
两个油菜种对水分胁迫的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7.
分根区干湿交替对玉米光合速率及蒸腾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以玉米为材料研究了分根区干湿交替对叶片光合速度及蒸腾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控制1/2根区交替供水和固定1/2根区供水在减少用水量的同时,叶片蒸腾速度明显下降,而光合速度不明显,蒸腾效率提高;控制1/2根区交替供水比固定1/2根区供水在光合维持高水平稳定时所要求的土壤含水量低,其蒸腾效率较高。干湿交替能够增加根冠比、根干重和根九。证明控制性分根交灌溉可提高玉米腾效率达到节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98.
黄芪和党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产地黄芪、党参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性,并对它们清除自由基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甘肃渭源、陇西、吉林舒兰、山西浑源黄芪醇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依次为:21.38%、13.53%、35.09%和20.18%,表明不同产地的黄芪的抗氧化活性差异明显;陕西凤县、南郑、山西陵川党参醇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依次为:17.56%、9.87%和8.03%,表明不同产区的党参抗氧化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黄芪、党参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是0.24和0.85 mg·mL-1,即黄芪提取物清除自由基能力大于党参提取物.  相似文献   
99.
不同土壤水分下刺槐和油松的生理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适宜土壤水分(70%θf)、中度干旱(55%θf)和严重干旱(40%θf)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黄土高原常见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的生长及水分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2树种的成活率、干物质累积和光合速率均显著下降.在适宜水分下刺槐的单叶水分利用率(WUE)最高,严重干旱下最低.刺槐和油松的枝条快速生长期主要集中在3-6月,在中度干旱条件,2个树种均可良好生长;在严重干旱下2个树种的生长均受到显著抑制,但刺槐受影响较大,油松受影响较小.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刺槐耗水量、生物量及水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油松.2树种在中度干旱下的总WUE最高,严重干旱下最低.刺槐属于高耗水树种,油松属于低耗水树种,油松的耐旱性强于刺槐.研究结果表明,刺槐在黄土高原缺水地区不适宜大面积栽植,只能用于水分条件较好的立地条件下造林.油松应尽可能在含水量较高的阴坡或沟坡地带造林.  相似文献   
100.
 在适宜土壤水分(70%θf),中度干旱(55%θf)和严重干旱(40%θf)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杨树(Populus simonii)的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杨树叶水势、相对含水量(RWC)、生长速率、光合速率及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下降;在适宜水分和中度干旱条件下,杨树的快速生长和干物质迅速积累时期主要集中在5~6月,严重干旱下快速生长时期和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5月;杨树总耗水量和总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适宜水分>中度干旱>严重干旱;WUE则表现出中度干旱下最高,严重干旱下最低;杨树在适宜水分下的日、旬、月耗水量明显高于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处理;杨树在适宜水分、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条件下的最高耗水月分别在6~7月,最高旬耗水量分别在7月中旬、上旬和6下旬;在中度水分亏缺和严重水分亏缺下的最高耗水日出现的时间比适宜水分下的最高耗水日提前1~2个月以上。一天中的最大耗水高峰随着杨树生育期和土壤含水量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杨树不具备耐旱植物的特征,因此在黄土高原缺水地区不适宜大面积栽植,只能用于水分条件较好的立地条件下造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