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6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72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 毫秒
91.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EPOs)是全球应用量最大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之一,具有环境雌激素毒性。NPEOs的中间代谢产物种类多、难降解,且毒性远高于其母系化合物。为研究金属离子对功能微生物Sphingomonas sp. Y2降解NPEOs特性的影响,分析了金属离子的最低抑制浓度(MIC)、细菌形态、NPEOs降解效率及代谢产物组成等变化。结果显示,菌株Y2对多种金属离子具有耐受性,在重金属培养基中对Mn2+、Zn2+具有较高的耐受性,MIC分别为500、90 mg/L;在500 mg/L Mn2+胁迫下,菌株Y2对NPEOs降解率为100.00%(3 d);在90 mg/L Zn2+胁迫下,菌株Y2对NPEOs的降解率为20.62%(5 d);两种离子双重胁迫下NPEOs降解率为15.65%(5 d);Mn2+胁迫下菌株Y2细胞表面结构和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且改变了NPEOs代谢产物中组分的含量组成,其中短链NPEOs与短链壬基酚聚氧乙烯酸(NPECs)的比例为0.68,与对照相比,抑制/减缓了短链NPEOs的羧化反应。结果表明,菌株Sphingomonas sp. Y2对多种金属离子具有耐受性,Mn2+胁迫对细胞表面超微结构及NPEOs中间代谢产物组分组成产生显著影响。该研究将为表面活性剂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及相应代谢产物在环境中的毒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
武文一  吉红 《水生生物学报》2022,46(11):1618-1630
为了探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在越冬期间能量利用的代谢适应机制, 将草鱼初始体重[(1053.33±16.11) g]置于室外水泥培育池, 分别在自然越冬饥饿0、1、2、4、8、12和16周后进行采样, 进行肌肉常规成分、血清能量代谢物、组织糖原、甘油三酯含量及AMP活化蛋白激酶和糖脂蛋白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 越冬饥饿1周后, 草鱼肌肉各常规成分含量显著变化(P<0.05); 随着越冬饥饿时间的延长, 血清甘油三酯(TG)、甘油(Glycerol)、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HO)和血糖(GLU)含量先显著降低(P<0.05), 随后保持稳定, 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含量显著上升(P<0.05); 肝胰脏糖原和肌肉糖原及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TG含量显著降低(P<0.05); 血清ATP、ADP和AMP含量显著降低, ADP+AMP/ATP比值显著升高(P<0.05); 肝胰脏、肌肉及腹腔脂肪ampk α1、ampk α2基因表达显著上升(P<0.05), 下游糖脂及蛋白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显著上升(包括atgl、hsl、cpt1α、cd36等脂分解相关基因; gk、pfk、pk等糖酵解相关基因; gldh、 igf-1等蛋白分解相关基因)或显著下调(acc、fas等脂合成相关基因; creb、foxo1、pgc-1α、pepck、g6pase、glut2等糖异生相关基因; tor、s6k等蛋白合成相关基因)(P<0.05)。研究表明, 草鱼在越冬饥饿期间, 血清、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生化组成发生了上述变化的同时, 越冬饥饿胁迫激活了AMPK通路, 促进了各组织糖酵解、脂质分解、脂肪酸β氧化、脂肪酸转运及蛋白分解的进程, 抑制了糖原合成、脂质合成和蛋白合成的过程, 进而维持了机体能量稳态。  相似文献   
93.
研究于2019—2021年在西藏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使用刺网和地笼等组合渔具开展了鱼类实地调查, 分析了外来鱼类物种组成、优势种和群落功能多样性, 并结合已发表的文献资料, 探讨了西藏湿地外来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影响。结果表明, 共采集到外来鱼类10种, 隶属于4目5科, 包括鲫(Carassius aur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鲤(Cyprinus carpio)、丁鱥(Tinca tinca)、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鲇(Silurus asotus)、小黄?(Micropercops swinhonis)和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外来鱼类的个体数和重量分别占本地种和外来种总渔获物的94.86%和70.71%, 其中主要组成为鲫和麦穗鱼等小型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表明鲫、麦穗鱼、大鳞副泥鳅和鲤4种为拉鲁湿地外来鱼类优势物种, 鲫、麦穗鱼和小黄?3种为茶巴朗湿地的优势物种。在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鱼类种类组成、个体数量和生物量中外来鱼类均已占据优势地位, 且外来鱼类的群落功能多样性(FD)亦高于土著鱼类。结合历史数据, 西藏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已记录外来鱼类12种, 其中具高度入侵风险物种达6种, 外来鱼类物种数从2000年左右的2种增加到现在的10种, 且丁鱥和中华青鳉分别在西藏自然水体中和茶巴朗湿地中首次被发现。此外, 两个湿地12种外来鱼类均为拉萨市场中的常见经济鱼类及携带鱼类, 是由于放生而进入湿地自然水体中, 且鲫、大鳞副泥鳅和麦穗鱼等均已建立自然种群。因此, 加强对放生的科学管理及开展外来鱼类的长期监测, 是防范外来鱼类入侵及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94.
为探究低氧胁迫和恢复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黄优1号”肠道组织的影响, 研究运用酶活测定、HE染色、qRT-PCR、TUNEL检测及16S rRNA测序技术等方法, 分析低氧胁迫[(1.0±0.1) mg/L]和恢复下[(7.0±0.5) mg/L]该鱼肠道氧化应激指标、组织结构形态、细胞凋亡及微生物组成变化。结果显示: (1)在低氧胁迫下肠道中抗氧化酶活性(SOD、CAT、GSH-Px)、能量代谢酶活性(LDH)、丙二醛(MDA)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显著升高, 恢复溶氧后氧化应激反应也比较剧烈。(2)低氧胁迫阶段, 肠道组织受损现象逐渐加剧, 杯状细胞肿胀、黏膜层被侵蚀, 恢复溶氧24h后, 缺氧引起的生理变化并未得到明显改善。(3)肠道组织细胞凋亡程度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而加剧, 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9和p53)的表达量显著升高, bcl-2基因的表达量则减少。(4)低氧胁迫阶段肠道微生物相对丰度降低, 低氧胁迫72h的处理组中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47.8%)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0.6%)的丰度最为优势, 恢复溶氧后肠道菌群数量有所增加; KEGG功能预测显示, 多数肠道微生物与代谢通路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解析低氧和恢复下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肠道组织内环境稳态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
根据以往多年及近期对西双版纳甲壳动物包括介形类,枝角类,挠足类,陆生等足类,虾类,蟹类等的研究结果,将其种类组成,地理分布及区系特点予以分析探讨,指明该地区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应归入南亚-东南亚亚区中的印支-巽他分区,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占应为一个独立的小区。  相似文献   
96.
2005年11月18日~12月28日和2006年3月8日~5月8日对洪泽湖东部湿地自然保护区境内淮河入洪泽湖河口处(33°06′~33°07′N,118°29′~118°30′E)雁鸭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及生境分布进行了研究。在河道和鱼塘生境分别设置了2个和4个样带(方),共统计到雁鸭类6属18种。与历史记录相比,雁鸭类种类明显减少。11~12月记录到雁鸭类5属12种,优势种为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绿翅鸭(A.crecca)、花脸鸭(A.formosa)和绿头鸭(A.platyrhynchos);2006年3~5月记录到雁鸭类3属8种,优势种为绿翅鸭、白眉鸭(A.querquedula)和斑嘴鸭。研究区域内,11~12月河道与鱼塘生境分布的雁鸭类种类和数量差异均显著,鱼塘生境分布的雁鸭类种类多、数量大,而3~5月河道与鱼塘生境分布的雁鸭类种类差异不明显,数量差异显著,河道生境分布的雁鸭类数量较大。人类活动引起的隐蔽场所和食物资源的变化是造成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
利用从自然界水体中采集到的标本为材料,对2种陀螺藻的囊壳的微细结构和元素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组成陀螺藻囊壳的主要矿质元素是硅(Si)、铁(Fe)和铝(A1),并含有少量的镁(Mg)、锌(Zn)、钙(Ca)等元素。囊壳的表面形态是不规则的,不宜作为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98.
体重和摄食水平对鳜和乌鳢身体的生化组成和能值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本实验结果表明,野生鳜和乌鳢的干物质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能值均随体重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野生鳜灰分含量变随体重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但野生乌鳢灰分含量与体重关系的回归方程则不显著(P<0.05);实验鳜和乌鳢干物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能值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实验鳜蛋白含量和灰分含量与摄食水平关系的回归方程不显著(P<0.05),实验乌鳢蛋白质  相似文献   
99.
一类新型疫苗—核酸疫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酸疫苗是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DNA或RNA)直接导入动物细胞内,并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系统合成抗原蛋白,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核酸疫苗又称基因疫苗或基因免疫。但目前研究最多的是DNA疫苗,由于其不需要任何化学载体,因此也称为裸DNA疫苗。1核酸疫苗的发现裸DNA疫苗最早是由沃尔夫(WOllf)等人于1990年在一次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中意外发现的。他们用化学试剂处理小鼠骨骼肌细胞,以提高其摄入质粒DNA的能力。结果发现,未作任何处理的对照动物,其骨骼肌细胞也吸…  相似文献   
100.
Vero细胞是肾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层粘连蛋白和IV型胶原,从而在细胞外形成对细胞生长、迁移等有重要影响的细胞外其质膜。已知影响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是整合蛋白。微载体所提供的三维立体培养条件与细胞在体内的生长、迁移条件相似,为在体外研究体内类似过程提供了很好的模型。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可以检测到:正常培养条件下,在微载体上培养48小时,Vero细胞表达整合蛋白α2亚基(Fig.la);如果同时加入层粘蛋白,α亚基的表达量显著提高(Fig.1b)。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10天,Vero细胞在微载体上形成密集的多层生长,α2亚基表达量明显高于培养初期(Fig.1c)。间接免疫荧光标记(Fig.2)和免疫电镜观察(Fig.3)证实:在层粘连蛋白作用下,α2亚基大量表达,并定位于细胞“附着班”位置的细胞膜上。此时,如果再用抗层粘蛋白抗体处理,可观察到原“附着斑”消失,α2亚基在细胞内呈散布状(Fig.4)。整合蛋白α2亚基的表达和与层粘连蛋白的“附着斑”提供了Vero细胞在微载体上附着和迁移的基础。可能,不同的细胞外基质可以通过不同的整合蛋白来调节细胞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