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1.
黑河地区绿洲生态条件下麦田生物气象若干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观测分析了HEIFE地区绿洲中麦田的微气候特征,结果表明SPAC中水5势随高度呈显著梯度分布,在土壤-植物以及植物-大气界面,水势值存在两个大的跳跃;水势廓线存在明显的日变化;SPAC各部分水势变化的起伏顺序是大气〉植物〉土壤,说明水势变化受植物水分代谢进程直到气象因子的强烈影响和控制。冠层上方近地面风温湿的时间剖而显示出白天与夜晚相比,大气混合得较好。日出前则大气较为稳定。在典型晴天条件下,麦田  相似文献   
92.
梯度分析技术用于植物抗旱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将梯度分析技术引入植物抗旱性的研究,对植物的解剖结构指标进行分析。在PCA分析结果的基础,通过引进PC间的因子aj,梯度分析技术用于植物抗旱性的研究比用于植物群落的研究,其结果更具有观性,明确性,是研究植物抗旱性的一个可行、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3.
沙坡头地区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与生物类群的繁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沙坡头格状沙丘上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始于1956年。经过30余年的植物引种和筛选实践,当地少浆植物[1]——油蒿 (Artemsia ordosic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是我们人工生态系统里的主要建群植物。该系统在初建的10年内,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10年以后覆盖度由30%下降至20%,再往后的约20年间又下降至10%以下。但由于兰藻类、藓类和草本等植物及微生物的出现并繁衍,形成了生物结皮。随之,动物种类出现和丰富起来了。相对稳定的生物类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传递模式等都在形成和发展之中,它为荒漠地区的草场重建提供了经验,也为研究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动态过程提供了场所。  相似文献   
94.
油蒿群落初级生产力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蒿群落初级生产力年度变化范围在465.45-912.15kg/hm^2,变幅主196%。据相关分析,制约本区油蒿群落初级生产力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和热量,尤其是4月份、5月份土壤水分、6月份温度及蒸发量等,也可根据上述单因子群落初级生产力。群落初级生产力积累动态呈单峰值曲线,大体可分为“缓增型”和“急增型”两种。缓增型模式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急增型模式符合反函数曲线方程,该群落衰减动态呈  相似文献   
95.
砂生槐沙生适应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下段沿江沙地主要建群植物砂生槐在沙地上繁殖特征、沙埋对其新枝生长的影响及在沙地植被演替中的地位的分析指出:砂生槐是通过种子的迁移侵入、定居于沙地,通过根蘖在沙地上繁殖,最后退化于种间竞争。一定程度的沙埋有利于砂生槐新枝生长。砂生槐在本区的最适生境是受风沙活动影响较大的覆沙阶地、半固定沙地和初期固定沙地。  相似文献   
96.
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蒸散耗水与水量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运用大型称重式电子蒸散系统研究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蒸散耗水量与水分平衡,结果表明∶固沙造林初期,年平均降水量186.6 m m 能够满足植物正常生长需要,是保证植物固沙成功的基本条件. 正常降水年份,植物(密度为75 株/100 m 2)蒸散耗水量大于降水量. 油蒿(Artem isia ordosica Kraschen.)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Kom .)的蒸散量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136.6% 和131.1% ,两种植物的蒸腾量分别占其蒸散量的45.6% 和43.4% . 在100~200 m m 降水范围内,沙地物理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随降水量的减少而增大;降水量100m m 时,是人工固沙植被所需降水的最低下限. 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地表结皮的形成对人工植被水分平衡与水分利用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试论我国沙漠地区植物区系的发生与形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对前人的“关于我国沙漠地区的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形成”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概括,井着重对我国沙漠地区起主导作用的古地中海、中亚及蒙古区系成分中有影响的植物属种及其迁移途径进行了分析。我国沙区大部在老第三纪已形成了亚热带旱生植物。但由于地域辽阔,其形成既非统一的古老性,也不全年轻,而是因地而异。本文根据(1)地理位置、地形、受古地中海海浸海退、冰川的消长、高山的屏障作用、距海洋的远近以及印度板块的影响,(2)区系成分中的特有属种、寡种属,特征种、间断分布等,将我国沙区分为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阿拉善荒漠、东部草原区沙地五片,并讨论了其区系成分的来源及形成时期。准噶尔植物区系在第四纪形成,中亚成分占主导作用。塔里木盆地植物区系在老第三纪就已发生,第三纪形成,第四纪有新发展。柴达木盆地在新第三纪上新世已形成温带荒漠,第四纪有新发展。阿拉善荒漠植物区系在第三纪已形成,第四纪也有新发展。东部草原区沙地第四纪在几个中心同时发生,其成分包括蒙古、亚洲中部、东亚、华北等区系。  相似文献   
98.
旱生植物沙冬青和油蒿光合膜结构的超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比分析了沙冬青、油蒿的光合膜系统在人工补水条件与自然水分条件下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自然生长状态下的沙冬育与油蒿的光合膜系统均比人工补水条件下植株的简单,表现在基粒片层的叠垛程度降低,基粒片层与基质片层比率下降,其中自然水分条件下的沙冬育最明显。同时沙冬青叶绿体中能量型贮藏物质多于的油蒿。分析认为自然水分条件下植株光合膜的简单化可能是光系统Ⅰ、Ⅱ适应环境的表现;充足的水分保障了人工养护株发育出更为完善的光合膜系统。而沙冬育中多量的能量型贮藏物质与植株保持四季常绿有关。  相似文献   
99.
宁夏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植被种间水分竞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冯金朝  陈荷生 《生态学报》1994,14(3):260-265
本文通过研究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植被中油蒿和柠条对环境资源利用(包括时间,空间和水资源)所表现出的不同生长状况和生理生态特性,阐明了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尤其是沙地表面结皮的形成、降水入渗浅层化对固沙植物水分利用与竞争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油蒿以其较强蒸腾耗水能力和根系的浅层密集分布,在与柠条的水分竞争中占据优势,能够更好地利用作为唯一水分来源的降水补给。  相似文献   
100.
绿洲生态条件下春小麦蒸发蒸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河西走廊临泽绿洲北部试验区,对春小麦进行3种水分处理并同时观测了全生育期内的蒸发蒸腾(ET)及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和植物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当年全生育期内,春小麦ET在充分供水条件下为593mm;在中等供水条件下为365mm;在少量供水条件下为280mm。其日蒸散量分别为5.5mm,3.4mm和2.8mm。讨论了影响ET和植物蒸腾的各植物生理指标和环境因子,发现在植物诸指标与蒸腾相关程度的顺序为:叶片水势、气孔导度和叶温(充分供水)及叶片水势、叶温和气孔导度(水分胁迫)。在环境诸因子中与ET的相关程度顺序是:有效光合辐射、净辐射、20cm土温、大气饱和水汽压差,15cm土温、气温、10cm土温、土壤表面温度及5cm土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