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探讨低频电磁场的非热效应对绿豆种子萌发及其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强度电磁场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生物学效应。将绿豆种子置于低频电磁场(50Hz 2mT、4mT、6mT、8mT)下萌发、生长,对不同强度下种子萌发和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分析表明:不同的电磁场强度对绿豆生物学效应是不同的;不同的电磁场强度对绿豆萌发以及随后的生长阶段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2.
用植物化学技术研究了3种芦荟属植物不同叶龄和不同部位叶中蒽醌类物质的含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被研究的芦荟属3种植物叶中主含的蒽醌类物质有:芦荟素或高那特芦荟素,芦荟宁和芦荟苦素。其中,中华芦荟和木立芦荟主含芦荟素;海莱芦荟主含高那特芦荟素。叶各部位详细分析的结果表明,蒽醌类物质在植株上部的嫩叶中的含量要高于下部老叶;同一叶中,叶尖高于叶中部,叶基含量最低;而叶缘含量高于叶的中央部分。在同一叶的横切面上,蒽醌类物质的含量在维管柬区最高,同化薄壁组织部分次之,储水组织部分最低。芦荟属植物在同一个植物体不同的叶之间,以及同一叶不同的位置间有规律的累积蒽醌类物质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是保证芦荟属植物在原产地的干旱和半干旱生活环境中得以良好生存的适应反应和化学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83.
六种芦荟叶的解剖结构及其与芦荟素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半薄切片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荧光显微镜研究了6种芦荟叶的结构、芦荟素的含量和储藏芦荟素的组织。结果表明,6种芦荟叶均由表皮、光合组织、储水组织和维管束组成,都表现出明显的旱生植物肉质叶的结构特征,表皮由一层扁平的细胞组成,其外壁加厚,并覆盖着厚的角质膜,气孔器凹陷,储水组织发达。6种芦荟叶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木立芦荟(Aloe arborescens Mill.)和易变芦荟(A.mutabilis Pillans)的光合组织细胞呈长柱状,类似栅栏薄壁组织。中华芦荟(A.vera L.var.chinensis Berg.)、库拉索芦荟(A.vera L.)、皂叶芦荟(A.saponaria Hawer)和绿芦荟(A.greenii Bak.)则为等直径薄壁细胞。木立芦荟、中华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的维管束中有大型薄壁细胞,皂叶芦荟和绿芦荟的维管束中无大型薄壁细胞。木立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在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之间有一层不含叶绿体的小型薄壁细胞,包围着储水薄壁组织,称之为储水组织鞘。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则没有储水组织鞘。HPLC测量结果表明,木立芦荟叶芦荟素含量最高,库拉索芦荟和易变芦荟次之,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含量最低。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在紫外光和蓝光下,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仅存在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中,而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中没有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因此,维管束中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是芦荟素等蒽醌类物质的储藏场所。综上所述,芦荟素含量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的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4.
遮荫处理对绞股蓝叶形态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田间栽培和盆栽绞股蓝(Gynostemmapentaphyllum)在不同程度遮荫处理下的叶形态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栽培方式下的绞股蓝叶形态结构及光合特性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叶形态结构受光照强度影响较大,与全日照相比,遮荫条件下叶面积增大,叶色深绿,叶片厚度以及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小,维管束不发达,表现出阴生叶的特点。同时,遮荫条件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高于全日照处理。这些特点表明,绞股蓝属于喜阴植物,遮荫处理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5.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定位及植物化学技术,研究了栽培太子参块根不同发育时期的结构特征与皂苷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太子参不定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类似一般草本双子叶植物根的特征.在成熟的块根中次生木质部约占80%,其中以木薄壁组织细胞为主.导管很少,次生韧皮部中也以薄壁组织细胞居多,从而形成纺锤状块根.组织化学定位显示,在根的初生结构中,皂苷分布在中柱鞘和初生韧皮部的薄壁组织细胞中.在次生结构与成熟块根中,皂苷分布在除木栓层及导管外的周皮及次生维管组织其它细胞中,其中次生韧皮部显色较深.植物化学检测结果表明,2月与7月块根的皮部中皂苷的含量高于木部,与组织化学结果一致:根头部的皂苷含量>根尾部>根中部.在块根的发育过程中,皂苷的含量存在高一低一高的动态特点,此种变化规律与其根系的发育特点相关.  相似文献   
86.
该研究以宁夏枸杞为材料,对其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淀粉含量、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对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细胞内质体超微结构和淀粉组织化学定位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1)枸杞果实内淀粉含量随果实的发育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果实花后14d其含量达到最高(13.85mg·g-1)。(2)果实内α淀粉酶活性和β淀粉酶活性随果实发育成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且α淀粉酶活性始终明显高于β淀粉酶活性。(3)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表明,在果实转色(花后24d)以前果实的造粉体内有大量淀粉粒的存在,但在果实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果实内的淀粉粒分解、消失,而叶绿体内没有观察到淀粉粒。研究认为,淀粉是宁夏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一种暂时贮存形式,对维持果实早期的库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果实库强的增加,淀粉体内的淀粉被淀粉酶分解转化为还原糖贮藏在果肉细胞中。  相似文献   
87.
采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及SDS-PAGE研究了营养贮藏蛋白质(VSPs)在楝科树木中的分布和超微结构;并采用免疫印迹技术,以大叶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 King)的21 kD VSP的抗血清检测楝科树木VSPs的免疫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桃花心木亚科(Swietenioideae)的树木中普遍存在VSPs,但楝亚科(Melioidae)仅部分属的树木有VSPs而椿亚科(Cedreloideae)树木没有VSPs.VSPs在同一属树木中的分布是一致的.桃花心木亚科和楝亚科树木之间的VSPs几乎没有免疫相关性,但是在桃花心木亚科中,VSPs具有相对高的同源性.楝科树木VSPs的超微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可能与VSPs的种类不同有关.VSPs的分布、超微结构和免疫相关性可能是楝科树木的一个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88.
Artemisia monosperma是分布于西奈半岛以及以色列地中海沿岸许多活动沙丘及固定沙丘上的建群种植物,在固定沙丘上,雨后的蓝细菌结皮上能产生径流水,A.monosperma的种子在径流水上漂浮并被传播到低洼处或土壤缝隙中,实验表明,有一半的种子在蒸馏水上漂浮3d,而在各种浓度的盐溶液上则能漂浮更长时间,低浓度的盐溶液对种子的萌发无影响而高浓度的盐分抑制种子的萌发,NO3^-可能是影响种子在沙质蓝细菌结皮上萌发的因素,低浓度的NO2_促进种子萌发而高浓度则抑制。预湿处理的实验表明,在自然生境中,暴露地表或埋在浅表层的种子经受每晚的露水以及小量雨水的反复湿,春萌发力有可能通过强人作用而提高。  相似文献   
89.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花椒果实分泌囊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表明分泌囊上皮细胞和鞘细胞的最显著特征是具许多含嗜锇物质的质体。这些质体内膜结构不发达,周围分布大量内质网槽库、含油滴的液泡和环状油滴。在此基础上,对质体的功能以及精油合成、贮存和转运的可能场所和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0.
毛青藤茎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毛青藤茎顶端的原生分生组织由原套和原体组成,其行生细胞形成初生分生组织──原表皮、原形成层和基本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的衍生细胞分化形成茎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维管束和髓。随着茎的继续发育,维管形成层开始活动,由束中形成层产生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分子,而束间形成层仅产生薄壁组织细胞形成宽的射线。在原生韧皮部筛管分化成熟的过程中,韧应部外方仍保留1—2层原形成层细胞,以后,它们分裂为多层纤维原始细胞,在次生结构形成时,这些细胞的细胞壁加厚,形成初生初皮纤维。茎始终未产生用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